汪曾祺先生曾說:“人這一生總要愛着點什麼,恰似草木對光陰的鐘情”。
草木離不開光陰的陪伴,人活着,離不開愛與被愛。
愛,給我們活着的勇氣和動力;愛,是我們生命的意義。
無論是“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的愛情之愛;還是“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的親情之愛;亦或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友情之愛,都值得我們去擁有和珍惜。
就如《活了一百萬次的貓》裡說,心中無愛,内心無軟肋也無铠甲,哪怕活上百萬年也不過是周而複始!心中有愛,才懂得了生命的意義,哪怕隻活一次一天,也是圓滿。
愛,讓生命因此有了眷戀。
可是,如何去愛,卻是一個難題。
我們以為,愛讓生命圓滿,卻發現制造遺憾的恰恰是愛。
愛,帶給我們溫暖,卻也常常讓我們感到心痛;
愛,讓我們感到幸福,卻也會帶來傷害。
可不可以,讓愛沒有傷害,有愛不要有痛?
l愛,到底是什麼
百度百科上說,愛,是一種對人、事、物十分深刻的喜愛。
喜歡是愛的基礎,愛是入了心的喜歡。
愛與喜歡一樣,是一種積極的、愉悅的情感。愛與喜歡又不一樣。
看到一朵花,由衷得高興,就是喜歡了。
看到一朵花,不隻由衷得高興,還希望這朵花永遠不受到傷害。想靠近,想保護,甚至想擁有,入了心的喜歡,就是愛了。
喜歡是随意的,愛卻常常小心翼翼;喜歡是淡然的,愛卻常常讓人患得患失。
因為愛太深刻,所以常常讓人不知所措;因為愛太強烈,常常讓人失去理智。
愛他,就希望他好。
隻是對于“好”的認定,不同的人,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結果也就不一樣。
低等的愛,隻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看問題,完全根據自己的意願,不考慮對方的感受。憑着直覺,一股腦地把自己認為的“好”塞給對方,甚至要求對方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
這種愛,一意孤行,讓付出者覺得不被理解;讓被愛者有種被“綁架”的感覺,非常無奈,接受則傷了自己,不接受則傷了愛自己的人。
中等的愛,懂得考慮對方的感受,卻完全不顧及自己。豈不知,愛是相互的,當你愛的人也愛你時,照顧好自己也是對對方的一種愛。隻知道一味付出,甚至傷害了自己,不是最好的愛。同時,照顧不好自己,一顆有缺陷的心也很難産生一份健康的愛。
這種愛,讓人生憐,除了帶來感動,卻得不到想要的結果。
最好的愛,應該是站在一個較高的高度,從整體格局出發,尋求一種利人利己的方式,讓愛和被愛融洽而和諧。
首先理解自己,明确所愛;然後,用适合對方的方式,讓對方感到溫暖而沒有壓力,感到安全而自生力量。此時,愛與所愛,同時變得越來越好。
l為什麼愛常常成了傷害
這個世界上有一種永恒的無奈,就是無論兩個人如何親近,也難有感同身受,哪怕是我們的父母,我們的孩子。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而我們,總是習慣站在自己所在的位置上看待、理解問題,所在的位置、高度不一樣,就造成了結果的不一樣。
在自我的角度上看,明明付出的是愛,站在對方的角度上,就成了一種傷害。
低等的愛,沒有考慮對方的感受,最容易帶來傷害。
正如,愛子心切,捧在手裡怕碎了,含在嘴裡怕化了,就成了溺愛,剝奪了孩子鍛煉的權利,成了一種傷害;或者不考慮孩子的意願,生硬地把自己覺得好地塞給孩子,讓孩子無法成為他自己。
愛父母,卻不理解父母,包容不了代溝,做到了孝,卻做不到順,也會給父母帶來傷害。
中等的愛,不顧及自己的一顆心,愛得隐忍,愛得卑微,結果也會讓人心痛。
愛是從一顆心傳遞到另一顆心的一種情感,是發自于自己的一顆心,但想作用于他人的一種情感。
愛的出發點都是美好的,“我愛你”,無論何時,都是這個世界上最動人的一句話。
隻是,要學會正确地去愛,就要同時考慮自己和對方,讓愛的結果與愛的初衷一樣美好。
l該如何去愛?
愛并不隻是一種情感或者狀态,愛更是一種能力、一種行動,一種站在高于你我的角度,讓大家共同成長、感受美好的能力。
愛在人間,邊走邊學。該如何去愛,或許是一個永久的話題,這裡僅就個人理解談幾點感悟。
(1)愛人必先愛己
愛萬物,首先要先愛自己,讓自己被愛填滿,才有心力愛别人,因為,沒有人可以把自己沒有的東西給别人。
本身缺愛的一顆心,也無法給出健康的愛。一顆心,如果本身無法安定,也沒有力量,徒有愛的意願,卻很難好好地去愛。常常借由愛的名義,卻隻會帶給對方焦慮、擔憂,甚至打擊。
一個内心脆弱的媽媽,因愛而焦慮,很難帶給孩子安全感和力量,甚至她的愛還會增加孩子的壓力,讓孩子變得不自信。
一個人隻有學會了愛自己,讓自我強大,才能更好地愛别人,對親人、孩子、伴侶、朋友,都如此。
(2)愛,源于彼此的了解
了解自己,覺察自己的内心,學着讓心安甯、放松和笃定。然後用這顆心去感應另一顆心,讓另一顆心感到安全和溫暖,讓另一顆心自生力量,這應該是愛的最好方式。
愛他,就要試着去了解他,去理解他,以他想要的方式,而不是你認定的方式。
了解自己,了解所愛,才能不沉溺,不執着,讓心自由,愛才能自由。
所以,愛一個人,并不是一味地靠近,更不是擁有,而是以他想要的方式對待他。
有句話說,隻有你想見我時,我的翻山越嶺才有了意義。所以,相聚、離開,并不是判斷愛與不愛的根據。怎樣才是愛,取決于被愛的意願。
愛情如此,親情也如此,友情亦如此。
隻有真正地了解,才知如何去愛。
(3)愛,不需要尋找,而需要學習
人們往往去“尋找”真愛,其實愛并不是一個需要尋找的東西,而是一種需要學習的本領和藝術。
學着愛上自己,與自己和解,與過去和解,安于當下,不憂未來。
愛上自己,讓心中充滿愛,則這個世界都可愛了。
學着去愛所愛。讓愛,成為一種慈悲;讓愛,成為一種積極地接納;讓愛,超越自我,拒絕低等,成為永恒。
愛,讓我們心胸開闊,包容萬千,和而不同,彼此理解,彼此成就。
愛,讓我們戰勝時間,不管多麼的熟悉,即使過了很久,依然愛意滿滿。
該如何去愛,讓我們邊走邊學。
了解自己,了解所愛,讓愛不再産生傷害,有愛不再有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