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大禹的父親為什麼要去治水

大禹的父親為什麼要去治水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05 08:36:34

在遠古傳說中,鲧是地位僅在唐堯之下的部落首領,鲧是标準的貴族出身,屬于“高幹子弟”,所以他深受唐堯重用。

當時的人對水災束手無措,哪怕是被後世奉為英明君主的唐堯,也對各地頻發的水患望之興歎。作為領導人,唐堯怎能看百姓活在水深火熱中?對此他立刻召開了聯盟會議,各部落首領都投了鲧一票,認為以他的能力定能平息水患。

大禹的父親為什麼要去治水(為何死後屍體三年不腐)1

古往今來,治水無非隻有兩種法子:

一是堵住河道;

二是引導洪水。

這兩種辦法都很有效,關鍵在于因地制宜。

鲧比較直接,他選擇了最簡單的辦法——堵!

這種辦法見效很快,又非常方便。隻不過,鲧忽略了“因地制宜”這一原則,當時的災情通過堵住河道根本無法有效治理。然而,鲧是個死腦筋,他堅信自己有朝一日能夠堵住洪水。洪水上漲一尺,他便修建一條兩尺高的河堤;洪水上漲一丈,他便修建一條兩丈高的河堤。

鲧将“水來土掩”發揚到極緻,殊不知洪水漲到三丈時,以當時的人力物力根本無法繼續增築河堤。不知不覺間,被堵住的洪水積蓄了恐怖的能量,在一夜之間沖毀了鲧修建的所有河堤,造成更嚴重的災情。

老百姓和唐堯自然不會關注鲧有多努力,他們的訴求隻有一點——止水。顯然,鲧辜負了大夥的期望,老百姓怨聲載道,唐堯對他大失所望。

治水不利,理應承擔責任,就這樣,鲧“九年未成,被殛于羽山”。

大禹的父親為什麼要去治水(為何死後屍體三年不腐)2

很多曆史愛好者都為鲧打抱不平,認為他罪不至死。畢竟,在洪水爆發時,鲧并非自告奮勇地主動承辦治水工作,而是受大家推舉不得不接過治水的重擔,雖然鲧要承擔治水失敗的責任,但絕不該被處死。

筆者倒認為,正因為各部落首領全票通過由鲧治水,鲧才非死不可。在鲧被處死這起事件中,或許隐藏着一場不為人知的政治風波。

要知道,當時的唐堯年事已高,很多部落首領都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下一任領導人。前文我們提到,鲧深受唐堯的信任,極有可能是唐堯心目中的最佳人選。然而,鲧在關鍵時刻掉了鍊子,其他部落首領勢必會“痛打落水狗”。為了安撫人心,唐堯不得不揮淚斬鲧,讓他成為這場鬥争的犧牲品。因為篇幅原因,其中的陰謀我們不便過多分析。

總之,鲧死了,死得莫名其妙。

或許是因為死得太冤,他的屍體三年未腐。且看這個死法,遠比“死不瞑目”、“六月飛雪”誇張地多。說句玩笑話,鲧簡直是古往今來冤死第一人。

鲧的遺體擺在羽山,常年不腐,時人啧啧稱奇,經常有人前往羽山瞻仰鲧的遺容。這時,一個叫祝融的同志,為了滿足大夥的好奇心,破解鲧的不腐之謎,拎着刀來到鲧的遺體前,一刀劈開了這個可憐人的肚子。

這時,奇迹發生了:在鲧的腹腔中,蹦出一個男嬰!

這個從鲧的肚子裡蹦出來的小男孩,就是我們熟悉的大禹。

大禹的父親為什麼要去治水(為何死後屍體三年不腐)3

或許是為了紀念死去的鲧,也或許是為了安撫鲧的族人,唐堯将大禹封為夏伯,讓他繼承父親的部落。

這個從父親肚子裡蹦出來的小孩,與其他小孩一樣健康成長,順順利利地成為一名男子漢。後來,大禹成年以後,我們的母親河再次鬧起了脾氣,兩岸水患嚴重。

此時的各部落的管理權,已被唐堯移交給虞舜。虞舜也是個悲天憫人的領導人,他不想目睹百姓流離失所,便像唐堯一樣召開聯盟大會,讓各部落首領推舉一位治水人才。細心的朋友有沒有發現?各部落首領就像是認準鲧和他的兒子大禹一樣,非要将這有可能掉腦袋的危險工作交給他們。

從這裡我們也能看出,大禹的部落比較不受待見,受盡其他部落的排擠。在接到委任狀之前,大禹剛剛結婚,和新娘子還沒過完蜜月,就迎來了和父親一樣的使命——治水。大禹比較年輕,根本沒有治水經驗,又新婚燕爾,于情于理治水的工作都不該落在他的頭上。不過,各部落全票通過,虞舜也隻能“順應民意”,大禹就這樣離開溫暖的家,奔赴治水前線。

在之後的十三度寒暑中,大禹再未踏入家門一步,期間有三次大禹曾路過自家門口,堅毅果敢的他硬是将親情抛諸腦後,堅決不肯回家,直到治水取得成效功成名就。

坦白來說,筆者并不認同這一說法。

傳說,大禹第一次路過自家門口,他的老婆卧病在床;

第二次路過自家門口,他的老婆身懷六甲;

第三次路過門口,他的老婆誕下一子。

尤其是第三次,嬰兒就在家中啼哭,聲音非常洪亮。然而,心志堅定的大禹在聽到兒子哭聲的情況下,仍強忍着眼淚不去探望。

大禹的父親為什麼要去治水(為何死後屍體三年不腐)4

在這裡,至少存在兩個疑點:

首先,既然大禹在十三年内三過家門而不入,那他第二、三次路過自家門口的時候,為什麼他的老婆會懷有身孕乃至誕下一子呢?若不是三過家門都發生在大禹治水的第一年,就是大禹的夫人給他戴了綠帽子,總不能讓孩子在娘胎裡呆十幾年吧?

其次,治水是一項長久的工程,否則也不會持續十三年。大禹是治水的總工程師,并不是在治水一線幹活的勞力。大禹要做的是規劃工程,穩定人心,帶領大家治水,而不是二十四小時守在工地。退一萬步講,治水的工作真就緊張到連幾分鐘空閑時間都沒有嗎?畢竟,大禹的身後沒有日本鬼子的槍炮攆着吧?難不成抽出兩分鐘看一眼老婆孩子,大水就止不住了?

說白了,這一段誇張的成分比較多。後人為了歌頌大禹的精神,高度贊揚了他将勞苦大衆放在家人之上的風格,不治退洪水絕不罷休的信念。

忙活了十三年,治水終于起到了成效。大禹挑選的方法,非常合适。與父親不同,大禹認為“堵不如疏”,他采取的方法是“引”。

“引”比“堵”見效慢,是一種長久、緩慢且考驗治水者耐心的辦法。不過,隻要用對了方案,大禹便離成功不遠了。

據說大禹在治水的過程中,遇到了相當棘手的情況。一座大山,将黃河攔腰截斷,奔騰的黃河水在大山下盤旋,大量泥沙淤積在一起,河床逐年拔高。可以說,大禹的工程進入了關鍵環節,若無法解決這處隐患,此前的治水成果将付諸東流。為了疏通河道,大禹帶着手下開挖大山,在山體上挖出三道水門,并将這三道水門稱作“鬼門”、“人門”和“神門”。三道水門打通後,盤旋在山下的河水沿着水門呼嘯而去,湍急的河水終于找到了宣洩點。

從這以後,黃河之水終于暢行無阻,不再威脅沿岸。後人為了紀念這一壯舉,将“鬼門”、“人門”和“神門”這三道水門合稱為“三門”,并将該地命名為“三門峽”。

大禹的父親為什麼要去治水(為何死後屍體三年不腐)5

據現代學者考證,當時大禹的治水工程覆蓋範圍極廣,包括現在的河北東部、河南東部、山東西部和南部,以及淮河北部。由此可見,大禹的足迹遍布黃河兩岸。遠古時期,人們的思維裡幾乎沒有“交通”和“機械”這兩個概念,治水靠的就是純粹的人力。在那個生産力極度低下的遠古時期,大禹及其他治水者,必定會受到普天下勞苦大衆的崇拜。

前文我們提到了,大禹父子極有可能被卷入政治陰謀中,且受到其他部落首領的針對。不過,在大禹完成了父親未競的壯舉後,他的威望與日俱增,其他部落首領根本無法與其抗衡。畢竟,在那個思想單純的年代,民心的力量是權力無法撼動的。

對于勞苦大衆而言,他們的訴求非常簡單。

首先,老百姓都希望自己有地可種,投入到勞動生産中,為社會出一份力;

其次,在有地可種的前提下,勞動者應該得到與付出對等的回報,起碼要有足夠的收成填飽肚子。遠古時期生育率低,平均壽命低,人們對幸福的期望僅此而已。

不過,洪水爆發後,大水沖塌了老百姓的房屋,吞噬了他們的耕地。土地無法耕種,老百姓自然無法獲得收成。沒有收成,肚子就要抗議。遠古時期,除了部落首領等少數高層外,幾乎所有人都要從事勞動生産,無地可種,意味着所有人都要餓肚子。

大禹治水,解決的并不僅僅是水患,從某種角度來說,他還讓勞苦大衆的肚子有了着落。因此,這個能讓老百姓吃飽飯的人,一定會受到萬衆敬仰。

大禹,這個從父親肚子裡蹦出來的傳奇,他得到了老百姓的擁護。正因如此,他才能成為繼堯舜之後的下一任領導人。

參考資料:

【《史記·夏本紀》、《竹書紀年·夏後氏》、《帝王世紀·第三(夏)》】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