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是漢語的精華,往往有着悠久的曆史,每天掌握幾個新成語,持之以恒,就相當于擁有了打開漢語寶庫的一把鑰匙。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今天,我們分享含有“拔、跋”字的成語。這兩個字,一個與手有關,一個與腳有關。“拔”是我們經常用到的詞,它的詞義很多。這個字的本義是指把固定或隐藏在其他物體裡的東西往外拉,如拔蘿蔔。後來又有許多衍生義,比如:超出、挑選等等。注意這個字形與“撥”很接近,要細細區分。有人說,可以這樣記憶:拔就是将撥的那一豎拔掉了。這樣,就不會弄混淆。“跋”,本義是把腿足往上拖拉出來。可作動詞:指翻山越嶺。可作名詞:寫在書籍、文章、金石拓片等後面的短文,比如題跋。
跋山涉水:跋山:翻山越嶺。涉水:徒步過河。形容長途遠行的艱辛勞苦。比如:經過四個小時的跋山涉水,我們終于到達了目的地。說到長途遠行的辛苦,腦海裡便浮現了玄奘法師跋涉幾萬公裡取經求法,紅軍跋山涉水兩萬五千裡長征的故事...孩子們可以找相關資料看看。你認為是什麼支持着他們不畏風雨、不畏艱辛,甚至豁出生命也不退縮,一路跋山涉水,最終達到目标的呢?
飛揚跋扈,飛揚:放縱。跋扈:蠻橫、霸道。原意指意氣舉動灑脫,不受約束。比如:唐.杜甫《贈李白》詩:“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現在一般用來形容驕橫放肆,目中無人,經常用作貶義詞。比如:他飛揚跋扈,欺行霸市,最後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出類拔萃,出:超出;拔:高出;萃:草叢生的樣子。比喻聚在一起的人或物。形容才德超出同類。一般指人的才德出衆,不同尋常,用作褒義。最早出現于《孟子.公孫醜上》:“...聖人之于民,亦類也。出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這段話的大意是:聖人對于百姓也是同類,但他遠遠地超出了同類。從有人類以來,沒有誰比孔子更加偉大了。有人說,孔子是挺偉大的,不過還有其他人也很偉大啊。我覺得沒有誰最偉大,各有各的偉大之處!孩子們,你覺得呢?有一句話叫“盡信書不如無書”,如果讀書隻拘泥于書上說的,或者迷之相信書本說的,那就麻煩了。所以,我們讀書要取其精華,要善于從批判性的視角來審查。這樣,才會一代更比一代強,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呢。
堅韌不拔:拔:移動、改變。形容意志堅強,不可動搖。宋.蘇轼《晁錯論》:“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意思是:自古以來凡是做大事業的人,不僅有出類拔萃的才能,也一定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司馬遷在遭受殘酷的刑罰之後,忍辱負重,曆經了十四年寫成了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越王勾踐卧薪嘗膽十年,最後勵精圖治成為春秋五霸之一...這樣的故事很多很多。孩子們,你們看過了、感悟了...行動了嗎?你,又如何書寫你的故事呢?
今天分享了幾個包含“拔、跋”字的成語。孩子們可以與爸爸媽媽們或朋友們玩遊戲,看誰還能說出更多成語!還可以說說這些成語的反義詞、近義詞!
最後,分享一段經典的話:“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我們一起努力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