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茶文化,曆時已久,餅流傳至今。于萬萬種文化中,茶文化之所以能獨樹一幟,除了其本身的功效和内涵的文化、禮儀之外,重要的還有養生功效。
關于茶的學問,太多。三言兩語不可言盡,今日暫且用三張表來呈現一下。
喝茶“時間表”
人在一天當中分時喝3杯茶最合适。第一杯是早茶,用200 毫升沸水泡3克茶葉,宜在早飯後8點半到9點半之間飲用,可以起到提神、排毒、抗疲勞的作用,助你以飽滿的精神狀态迎接一天的工作。
第二杯是午茶,下午2點到3 點之間飲用最适宜。午茶可用180 毫升沸水沖泡4 克茶葉,對于降血脂、保護血管有一定好處。喝的時候要一口一口地慢飲,不要一口氣喝完。
第三杯是晚茶,時間宜在晚上6 點到7 點之間,茶水切忌過濃,可用150 毫升沸水沖泡2 克茶葉,能夠起到降血脂、助消化的作用。要強調的是,晚上9點後不宜再喝茶,否則睡眠質量會受到影響。
體質“晴雨表”
有的人喝綠茶容易拉肚子,這是因為綠茶性寒涼,如果此人本就脾胃虛寒,身體自然接受不了,就會腹瀉。所以,體質弱、氣血薄、脾胃虛的人,以及水腫體質者和老年人普遍不适宜喝綠茶。《本草綱目》記載,茶葉“苦、甘,微寒”“若少壯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與茶相宜…… 若虛寒及血弱之人,飲之既久,則脾胃惡寒,元氣暗損,精血潛質;成痰飲,成痞脹,成痿痹,成黃瘦,成嘔逆…… 種種内傷,此茶之害也。”
所以,喝茶首先要了解自身體質,體質不壯者可以喝紅茶、黑茶等發酵的暖性茶,體質更差一些的最好不要長期喝茶。
現在比較流行花草茶,中醫認為,總體來說花類多有發散的性質,會讓人的虛火往外發,所以有的人喝了花草茶後,容易面部發癢或上火起疹。氣血薄弱的人和過敏體質者,如果天天喝,相當于加劇氣血的耗散,使氣血越來越薄弱。
有抽煙喝酒習慣,容易上火、熱氣及體形較胖的人(即燥熱體質者)喝涼性茶;腸胃虛寒,平時吃點苦瓜、西瓜就感覺腹脹不舒服的人或體質較虛弱者(即虛寒體質者),應喝中性茶或溫性茶。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苦丁茶涼性偏重,清熱解毒、軟化血管、降血脂的功能較其他茶葉更好,最适合體質燥熱者飲用,但虛汗體質的人絕對不适宜飲用此茶。
不過,現代都市人的體質卻不能以燥熱、虛寒簡單劃分。有的人從表現看兩種體質兼而有之:體形較胖容易上火,但是吃點生冷的東西就拉肚子;還有的人體形偏瘦明顯脾胃虛弱,但又十分熱氣。
喝茶“禁忌表”
李時珍年輕時很愛喝茶,但他到了中年以後,胃氣減弱,一度依然像年輕時那麼喝茶,結果備受其害,有時表現為胸悶嘔吐,有時腹冷洩瀉。他把這個經驗教訓寫到自己所著的《本草綱目》中,以警示大家。于是便有了《本草綱目》記載的茶葉“飲之宜熱,冷則聚痰…… 大渴及酒後飲茶,水入腎經,令人腰、腳、膀胱冷痛,兼患水腫、攣痹諸疾……空腹最忌之。”意思是說,喝冷茶會使體内濕濁凝聚成痰;大渴及酒後飲茶容易傷腎,導緻腰腿及小腹冷痛、水腫、肢體痙攣疼痛等。因此,飲茶宜熱、宜少,空腹最忌喝茶。
此外,饑餓時、生病期間均不宜喝茶,服中藥期間也最好不喝茶。
有人說自己喝茶根本達不到宣傳中的效果,我隻想說,喝茶這是不僅僅看你喝的是什麼茶。很大程度上跟時間、體質和一些忌諱有關,所以在喝茶執勤,最好先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并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版權聲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