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30,滅韓;公元前228年,滅趙;公元前225年,滅魏;公元前223年,滅楚;公元前222年,滅燕;公元前221年滅齊;至此秦滅六國,一統天下。至此諸侯割據稱雄的封建國家結束,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的漢族統一國家開始了。這是古代曆史上特殊的偉大事件。作為一個大一統王朝,在幅員遼闊的統治區域内,創立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器械同量,同書文字。”
這個階段的生産力和生産關系有哪些特點呢?
勞動者:
以前的朝代還不太好說,比較沒留下來可以和現代人對比的實物,到了秦朝就好了,咱們有這個-秦始皇手辦-兵馬俑!
可以看出來當時的人除了頭發和現代人有點差異,其他部位基本一樣了。況且這是剛經曆過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代人,上承“百家争鳴”下啟“大一統”,曆來累計的知識已足夠應用于當時的生産生活中,要不然秦始皇也沒必要“焚書坑儒”,斷了很多學問的根。而且秦統一了文字、度量衡和語言,而這些統一其實比形式上的國家統一意義更加重大,這些才是統一的真正内涵,而“焚書坑儒”其實也可以算是“統一思想”的一種手段吧。統一後的大秦為自己也為後世王朝創造了一個形成更大規模生産組織的必要條件,也為中國統一的版圖定下了一個基調。(照此理,說漢語的新加坡、學習漢語的泰國、越南等等被統一的時間指日可待)
勞動工具:
牛耕與鐵農具的普遍使用,牛耕與鐵農具在戰國時期才廣泛推行起來,秦國是使用牛耕和鐵農具的先進國家之一,這和西周時就在這個地區使用馬耕或牛耕的曆史不無關系。
至于鐵農具的使用,在秦國也是極為普遍的。這由近年來不斷發現戰國時期秦國的鐵農具,可見其一斑。
秦在戰國末年,統一中國之初,鐵農具的廣泛使用不是偶然的。
勞動對象:
1.土地
按畝納稅,秦國的經濟體制就全面轉入“耕戰”。即重視農業生産和對外戰争,以農業生産支持對外戰争,以軍功授爵賜予土地。
全國範圍内正式承認土地私有制。地主階級憑借這個命令,得以合法占有土地,可以用各種手段兼并農民的土地。
2.重農抑商
商鞅變法之後,秦朝采取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大力發展農業的同時采取了針對商業的抑制政策,比如:在集市收取高額的市場租金;在主要道路關卡收取高額的關稅;對商人編商籍(類似工商登記);若商人破産則将被收編為國家苦役。
3.鹽鐵國營
秦朝的主要基礎行業是鹽、鐵的開采和販賣,秦朝令民間商人不得從事此類行業,而統一由國家行政官僚經營,負責全國各地的鹽、鐵開采和出售。
生産關系:
到了周朝政治末期,原有的禮樂制度崩壞,出現了曆史上的“禮崩樂壞”這是由于諸侯國間的實力差距拉大導緻的無可避免的兼并運動(說白了就是生産力發展的不同)這是很有意思的,因為原有的生産關系以及很嚴重的阻礙了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實力強的國家自然掌握的生産力就先進,當生産力不對等時,就是一個新高度的打擊,結局自然很明朗,貴族政治崩盤,但他留下的宗法制等深入人心,秦朝建立,官僚制度登上中國的舞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