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号太嶽,七歲通六經大義,16歲中舉人,而後熟讀經史,指導皇帝,幾乎憑一人之力實現了明代中興,成為西方政治家與曆史關注的“中國經濟第一人”。他靠滿腹權謀智慧,得中國第一宰相美譽。半部殘書《權謀殘卷》,證明其“宰相之傑”的稱号實非虛言。
【避禍卷五】
廓然懷天下之志,而宜韬之晦。牙堅而先失,舌柔而後存。柔克剛,而弱勝強。人心有所叵測,知人機者,危矣。故知微者宜善藏之。
譯文:胸懷匡扶天下之志向的人,應該隐藏起自己的内心抱負;牙齒堅硬卻最先失去,舌頭柔軟卻一直保留到人死。柔能克剛,弱能勝強。人心無法預測,知道别人心思的人往往處境危險。所以能都洞察先機的人應該隐藏自己所知道的。
考禍福之原,察盛衰之始,防事之未萌,避難于無形,此為上智。禍之于人,避之而不及。惟智者可以識其兆,以其昭昭,而示人昏昏,然後可以全身。
譯文:思考禍福的本源,明察盛衰的始末,在事情萌芽就開始準備對策,在危難還沒有到來的時候就避開它,這是最大的智慧。平常人對于禍患即便躲也躲不掉,唯獨有智慧的人可以發現禍患到來前的征兆,心裡明白,卻藏而不露,然後才可以保全自己。
君臣各安其位,上下各守其分。居安思危,臨淵止步。故易曰潛龍勿用,而亢龍有悔。夫利器者,人所欲取。故身懷利器者危。
譯文:君主和臣子各自安于本位,上下各自堅守本分。居安思危,臨淵止步。所以易經上說:潛龍勿用,亢龍有悔。利器是人們都希望得到的。所以懷有利器的人處境就危險。
宜示之以無而去其疑,方無咎。不矜才,不伐功,不忘本。為人以謙,為政以和,守其常也。
譯文:應該讓别人看見自己虛假的一面讓他們以為自己沒有,消除别人對自己的猜忌,這樣才沒有禍患。不自誇自己的才能,不炫耀自己的功績,不忘記做人的根本。為人謙和,政事平和,就能夠長久。
有隙則明示之,令其讒不得入;大用而谕之小用,令其毀無以生。
譯文:與别人不和之處就公開它,這樣對方就不能夠進讒言了;重用一個人卻對别人說是小用,使得對方無法诋毀。
不折大節,不棄小惠。進退有據,循天理而存人情,此所以為全身之術也。
譯文:不失去大的操守,不放棄給人小的恩惠。當進則進,當退則退,遵循天理,有含有人情,這就是最好的保身之法。
必欲圖之,勿以小惠,以大德;不以圖近,而謀遠。
譯文:一定要得到,不要用小恩惠,要用大恩惠;不要在乎眼前的得失,而要圖謀長遠的打算。
恃于人者不如自恃。自恃者壽,自足者福。順天應人,故常在。
譯文: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依靠自己才能夠長遠,容易滿足就能夠幸福相伴。順天應人,素以能夠長遠。
自愛者重。危房不可近,危邦不可入。明珠必待識者,寶劍隻酬壯士。
譯文:自愛的人就能被人敬重。将要倒塌的房子不能接近,将要滅亡的國家不能夠進入。明珠一定要等到能識别它的人(才會被人認同),寶劍隻有贈送給(壯士才能夠體現他的價值)。
以賢臣而事昏主,危矣。故明主則谏,昏君則去。不去而隐于朝,宜也。知其雄,守其雌。事不可為而身退,此為明哲保身之道也。
譯文:賢能的臣子如果去侍奉昏庸的君主,那他就危險了。所以當他遇見聖明的帝王就會規勸,遇見昏庸的國君就會離開;即使不離開也應該隐身于朝廷。擁有剛強的才能,但是需要保持柔順。事情不能強求時候就要全身而退,這就是明哲保身之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