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中的四個基本境界?東方既白 著很多人讀老子的《道德經》,常常會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困惑不已,甚至于想當然地認為,老子不重視“為”其實,在中國哲學發展史上,恰恰是大力提倡“無為”的老子,第一次從哲理的高度提出并考察了有關“為”的問題,而且還從“有為”和“無為”兩個方面進行了綜合辯證的論述,從而為中國哲學傳統特有的人為實踐精神奠定了邏輯和曆史的起點尤其是作為老子哲學最基本命題之一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更是通過自身綜合辯證的種種深度解析,精辟地展現了人與自然之間以及人的存在本身所蘊含的一系列深刻張力,對于我們今天探讨和解決現代人類的發展問題,仍然具有十分深邃而重要的意義,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老子道德經中的四個基本境界?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東方既白 著
很多人讀老子的《道德經》,常常會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困惑不已,甚至于想當然地認為,老子不重視“為”。其實,在中國哲學發展史上,恰恰是大力提倡“無為”的老子,第一次從哲理的高度提出并考察了有關“為”的問題,而且還從“有為”和“無為”兩個方面進行了綜合辯證的論述,從而為中國哲學傳統特有的人為實踐精神奠定了邏輯和曆史的起點。尤其是作為老子哲學最基本命題之一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更是通過自身綜合辯證的種種深度解析,精辟地展現了人與自然之間以及人的存在本身所蘊含的一系列深刻張力,對于我們今天探讨和解決現代人類的發展問題,仍然具有十分深邃而重要的意義。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是一種“整體發展觀”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不妨來深度解析一下這句話的意思。老子所謂“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意思就是說“道常無為,進而達到了無不為的效果和結果”。為什麼“無為”之後,就能達到“無不為”的效果和結果呢?因為所謂“無為”,就是指在萬物“無中生有”的初始階段的對“無”用“為”,在事物初始狀态下的作為。
對“無”用“為”是“無為”,對“有”用“為”是“有為”
隻有正确理解了“無為”的真正含義後,我們才能正确解讀老子所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道理,其實這個道理就跟“上醫治未病”是一樣的道理,因為“上醫治未病”,就是提前用養生的方式把身體調理好,以至于後來百毒不侵,不生病了,不就相當于後期人家“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過程中的“無不為”麼,前期“無為”的時候,提前把所有隐患的排查幹淨,消弭于無形,就相當于後期把什麼病都治好了,無所不為。
上醫治未病,尚能“無為而無不為”
其實,這又跟我們備孕是一樣的道理,在懷孕之前把自己的身體調理好了,以後孩子的基礎和體制就不會差,不生病了,前面備孕過程中的“無為”就起到了後面“無不為”的效果和結果,因此才叫“無為而治”,什麼叫“無為而治”呢?就是前面對無用為的“無為”動作,而治了後面本該生的各種各樣的病。其實中國人在的整體生老病死過程中,就曾經有意無意的進行過多次“無為而治”的實踐活動。
比如有人想要子孫滿堂的時候,就會先跟兒子物色對象,然後談婚論嫁,備孕安胎等等一些“無為”的工作,為什麼把這些工作叫“無為”呢?因為相對于子孫這個實體來講,一切還都是“無”的狀态,所以家長前面這些物色對象,談婚論嫁,備孕安胎的工作就是對“無”用“為”,這些工作做到位了,選對了人,做對了事,則可能後面生出來的孩子就身體倍棒,吃嘛嘛香,還從來不生病,這不就得到了“無不為”的效果了嘛!這其實跟儒家“盡人事,聽天命”的道理一樣,為什麼“盡人事”之後,就可以“聽天命”了,因為已經提前做了所有該做的事情,自然會有一個“無不為”的結果。
這樣說可能還是不太容易被常人理解,那我們不妨以當下比較通俗的概念進行一下互解,用哪個概念來互解呢?“務虛”和“務實”就比較恰如其分。
無有、虛實都是對立統一的綜合辯證關系
務虛是相對應務實來的,務虛與務實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務虛是針對決策環節而言,因此是針對實際事物發生前的“無”的階段,是決策前對決策的可行性、具體操作、突發情況預案等的分析研究過程,是對事物發展規律與走勢進行高屋建瓴的宏觀把握;而務實則是将決策變成現實的過程。
沒有具體的“務實”,一切“務虛”就都是“空談”,所務之“虛”就可能是浪費時間與浪費精力。沒有結果的“務實”即使做得再多,花去的成本再多,對于事情與問題的改變都是毫無用處的,科學的務虛有助于認清形勢,把握趨勢,少走彎路,提高效率。沒有必要的務虛,就沒有決策的科學性,所務之“實”就可能是一種盲動或蠻幹。如務虛會就是讨論一些大家的大膽想法,不一定有實施的可能性,就盡可能地發揮想象提出建議的會議。
無為的階段務虛,有為的階段務實
生活中,那些但凡混得有點“成功的人”都是善于把握務虛與務實的人。比如推杯換盞中談定了生意,點火吹霧中交換了信息,互摸麻牌中定下了合作的基調......對于有目标的人來說,什麼方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一個務實與務虛的人,就是要學會随時切換務實與務虛模式的人,務實是為了更好驗證務虛的價值與意義,務虛是為了更有效、更有結果的務實。
做一個務實與務虛的人,就是要學會做一個辯證看問題的人。要在務實的立場看務虛,務實者若是陷入過于務實的處境,越容易變得目光短淺,思考無力、不善于總結、缺乏全局觀,而這些會導緻智慧增長的受限。在務虛的立場看務實,務虛者首先也應該是一個務實者,務虛者應該注意不能脫離實際、紙上談兵。因此善于務虛的人,有一種洞見未來的能力,他們的設想和規劃往往代表了一種前瞻意識。
故老子這句“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跟佛教的“因果”說法是一樣的,修習佛教的人大部分都明白“菩薩畏因,凡夫畏果,因上努力,果上随緣”的道理,菩薩為什麼“畏因”?因為有因必有果,有過也必有因,“畏因”怎麼辦呢?那就打個提前量,“因上努力”,“因上努力”了,把所有隐患的排查幹淨,消弭于無形,自然什麼都不做就會有好的結果,達到了“無不為”的結果,自然也就不用太關心結果了,可以心安理得地“果上随緣”、“聽天命”了。否則,不“聽天命”還想幹嘛呢?想“妄為”嗎?
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上努力,果上随緣
因此說“道常無為”,”無為“之後打好了基礎之後,到了“有中化無”的“有”的階段時就會起到“無所不為”的實質性效果,其實這跟“上醫治未病”、“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道理一樣,跟佛教的“因上努力,果上随緣”的因果律、儒家的“盡人事,聽天命”是一樣的道理,更跟《易經》中“無妄”卦和“大蓄”卦互為“綜卦”的道理一樣。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先來看看《易經》的“無妄”卦的卦辭,“元,亨,利,貞。 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意思是說“動而健,剛陽盛,人心振奮,必有所得,唯循道純正,不可妄行、妄想、妄言。無妄必有獲,必可緻福。因此,“無妄”卦接下來的一卦就是“大蓄”卦,而且就是它的“綜卦”。其實這和老子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道理是一緻的,前期“因上”的“無為”,自然會有後期“無不為”的果,前期“因上”的“無妄”,自然會也會有後期“大蓄”的果,所以《雜卦傳》中才說:“大畜時也,無妄災也。”
大畜時也,無妄災也
“無妄”就是沒有虛妄,代表真誠,沒有什麼特别的念頭、其他的動機或複雜的想法。“元亨利貞”代表可以從頭開始,不守正會有危難,告誡大家要真誠;不适宜有所前往,一旦有所前往,就要有目的、方向和念頭,所以在無妄卦裡面要守住正固,将現在的情況穩住,不要急着去行動。這一卦的卦象是下震上乾,“天雷無妄”,打雷的時候會使人受到驚吓,如同天災會示警,警告人們要回到生命比較原始的狀态。怎麼才能回到生命比較原始的狀态呢?“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元,亨,利,貞。 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緻虛極,守靜笃,萬物并作,吾以觀其複”。
因此,《序卦傳》說:“複則不妄矣,故受之以無妄。”能夠返回正道就不會虛妄了,所以它接在“複”卦之後,變成“無妄”。無妄,則最為通達,适宜正固,如果不守正就會有危難,不适宜有所前往。因為人活在世界上,總希望有所作為,努力追求外在的成就,但是欲求太多常忘記自我。一日碰到天空雷聲乍起,感覺到大地震撼的時候,就會警覺到究竟人生最根本、最重要的是什麼,這就是天雷“無妄”。
故,“無妄”卦的大象曰:“天下雷行,物與無妄。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如何更好地“以茂對時,育萬物”呢?天下雷行,萬物不敢妄為,為無妄。無妄象杜不妄為,合乎客觀規律,不違事實。什麼事情均不妄為時,亨通順利,否則就會發生禍患,不利于發展。而一旦做好了“無妄”卦,無妄想,無妄念,無忘言,無妄行,無妄為,自然就能像“大蓄”卦那樣,有大的收獲、大的積蓄,這正是《易經》“無妄”卦和“大蓄”卦互為“綜卦”關系的根本原因。
天雷無妄,順其自然,遵從天命前行
“大蓄”卦所指的積蓄是什麼?首先是蓄德、養賢,然後才指積累财富。包容什麼?包容比自己更大、更強的東西,這種包容是一種偉大的包容,一般的人去包容比自己弱的東西容易做到,叫同情弱者,去包容一個比自己能力更強的人往往很難做到,由于會有嫉妒之心。我們要像大畜卦一樣,能夠包容比自己更高、更強、更大的人和事,這才真正顯出人的品德。怎樣才能做到大畜呢?就是不但要包容比自己弱的人,更要包容比自己更強的人。可見大畜卦講的是怎樣打開我們的心胸,說白了就是要求我們做人無妄想,無妄念,無妄言,無妄行,無妄為。
大蓄,利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因此到大蓄卦卦辭的時候,就變成了:“利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這比無妄卦:“元,亨,利,貞。 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的階段前進了一大步,因為在無法做到“無妄想,無妄念,無忘言,無妄行,無妄為”的情況下,确實是:“ 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的。而一旦做到了“無妄想,無妄念,無妄言,無妄行,無妄為”的情況,則大可“利珍。不家食,吉。利涉大川。”,且無往而不利,這就是“無妄”卦和“大蓄”卦之間所存在的綜合辯證關系,也是老子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根本原因。
故老子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過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将自定。”,因為,前面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做好了,自然而然就能達到“過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将自定。”的結果,這是水到渠成,順理成章的事情。
所謂大道至簡,大道同源,老子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跟儒家說:“盡人事,聽天命”,佛教說:“菩薩畏因,凡人畏果,因上努力,果上随緣”一樣,意思是有因必有果,有果也必有因,“畏因”怎麼辦呢?那就打個提前量,“因上努力”,“因上努力”了,把所有隐患的排查幹淨,消弭于無形,自然什麼都不做就會有好的結果,達到了“無不為”的結果,自然也就不用太關心結果了,可以心安理得地“果上随緣”、“聽天命”了。
因此,老子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是有其“邊界思維”的框架在裡面的,是有其“整體發展觀”在裡面的。比如說到“無”,就一定包含“有”,說到“無為”,就一定暗含“有為”的結果,所以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我解讀《道德經》時亦說:“有無,道之門也。有為無為,德之性也”。
《道德經》的整體發展觀模型圖
所以在本章講“道常無為”的時候,其實也暗含了“若不常無為的話,則最終有可能不得不為”的無奈選擇。因此《孫子兵法》才說:“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黃帝内經》亦說:“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因為一旦錯過了“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最佳時期和上上之策,到了“其下攻城,下醫治已病”的“不得已而為之”的階段,則攻城略地,奮力厮殺和脫皮換骨,開膛破肚、甚至改頭換面可能就成了最後唯一的選擇。
因此我們在讀《道德經》時候一定要“邊界思維”的框架和“整體發展觀”的理念在裡面。在講跟“道”相關的問題時,就必須在混沌無極之道的層次和維度上,萬物“無中生有”的階段,即要在“無極而太極,太極本無極”的那個“無極”的“思維邊界”裡,比如現在的科學技術就表明,你不能用牛頓力學的原理來解釋相對論及量子力學的相關現象,亦不能用量子力學的相關理論來套用牛頓力學的宏觀現象,因為根本不在一個層次和維度上,不在一個“思維邊界”内,“雞同鴨講”,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到了“而無不為”的時候,其實已經發展到了“有為”的階段,即“有中化無”的階段了。因為它們本來就是不可分割的、綜合辯證的對立統一體,而不能采取刻舟求劍,斷章取義的方式進行片面的解讀。
故老子在《道德經》開篇即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沒有道理,當然有道理,因為站在混沌無極之道的“無極”層面來看,那個常道,那個恒道,就是不可道的,那個常名,那個恒名,就是不可名的。但若是站在陰陽太極甚至是五行生克的層次和維度,有些道就是可道的,有些名就是可名的,隻是不是那個處在終極層面的“常道”、“常名”而已。
比如站在“陰陽太極”的角度來看,黑就是黑,白就是白,高就是高,低就是低,長就是長,短就是短;站在五行生克的角度來看,金就是金,木就是木,水就水;站在人道家庭的角度,父母就是父母,夫妻就是夫妻,子孫就是子孫,豈能無名乎!
所以孟子站在“陰陽太極”的層面說“人性本善”,荀子說“人性本惡”,這兩種說法看似矛盾對立,實則又都能自圓其說,各得其所,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後面的幾個章節我們就從“混沌無極”的終極維度和層次下沉到“陰陽太極”的天道維度和層次,來給大家講講“人性善惡”的對立統一性問題。
上一篇: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道統德澤,不以兵強,心使氣曰強
作者 | 東方既白
十年學“易”一朝悟“道”,首創《以易解老,以老解百家》文化研究新體系。
緻力于以周敦頤的《太極圖》為基礎,系統性揭秘《道德經》所蘊含的
整體思想及其架構體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