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蘇霍姆林斯基關于學習

蘇霍姆林斯基關于學習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3 19:44:44

隻有心地善良的人才能易于接受道德的熏陶。誰要是沒有受到過善良的教育,沒有感受過與人為善的那種歡樂,誰就不感覺到自己是真實而美好的事物的堅強勇敢的衛士,他就不可能成為集體的志同道合者。

一個好老師一定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否則他教出的孩子會是一個卑鄙庸俗的人;一個好老師一定是一位善良的人,否則他教出的學生會是一個麻木的人;一個好老師一定是一位對大自然,對美好事物充滿熱愛的人,否則他的學生會顯得冷酷無情。

一位好老師的标準,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他用身體力行的教育方式,告訴人們應該培養一個怎樣的孩子。

蘇霍姆林斯基關于學習(蘇霍姆林斯基有着高尚人格)1

孩子要做一個真正的人,而不是冷酷的利己主義者

17歲即開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33年的教學生涯,讓他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理論知識和教育實踐經驗。

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寫作,奇迹般地寫出了40部專著、600多篇論文、1200篇兒童小故事。他把怎樣培養“真正的人“的思考和見解全部傾注在他的著作當中,豐富深刻的教育哲理讓他在國内外享有盛譽,蘇霍姆林斯基用他的一生诠釋教師職業“春蟬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奉獻精神。

要成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獻給他們,蘇霍姆林斯基做到了,他要求孩子們也要做到為天下人之憂而憂。

今天我們教育出來的孩子大多數都是冷酷的利己主義者。

因為媽媽的一句批評,上海男孩縱身一躍從高架橋上跳下去,隻留下形影孤單,絕望後悔的母親。

蘇霍姆林斯基關于學習(蘇霍姆林斯基有着高尚人格)2

古人說”身有傷,贻親憂“,當孩子受傷或生病時,父母常常會感到擔心、憂慮。可憐天下父母心,我們的孩子呢,有考慮過父母的感受嗎?

那個從橋上跳下的男孩,他隻想到自己的委屈和痛苦,卻沒有想到自己沖動的行為将給父母留下多大的創傷。跳下去的整個瞬間,孩子可能不會有一絲一毫的自責。

為什麼孩子如此自私?他們不考慮父母的感受,不願意把東西分享給别人,總是以自我為中心。

出現這樣的問題,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兒童都有把最珍貴的東西給父親和母親的意願。如果你仔細觀察一下小孩子,你就會相信這一點。許多父母由于不懂得自己孩子心中産生了愛的萌芽,而扼殺了孩子們心中這種崇高的激情,自願地拒絕孩子們準備為他們做的好事。“

現在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家裡有什麼好吃的東西都先盡他一個人享用,他有什麼要求家長就盡量滿足,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使他養成了自私的毛病。沒有兄弟姐妹,缺乏合作、分享、謙讓、奉獻等集體生活的經驗,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觀念。

可是孩子終究會長大,他們也會扮演丈夫或妻子的角色,父親或母親的角色,那時他将用什麼樣的形象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呢?現在夫妻不和睦,彼此之間矛盾重重,離婚率高漲,與自私的行為脫不了幹系。

所以要培養一個真正的人,絕對不應該是一個冷酷的利己主義者。

努力使每個男女學生成為堅強勇敢、樂觀自信的人

貧窮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以為命中注定貧窮或一定老死于貧窮的思想。——富蘭克林

每一個境遇不同,有的人出生含着金鑰匙;有的人出生要餓肚子。

但是階級可以突破,貧窮可以變得富有,沒有什麼事情是一成不變的,問題的關鍵是一個人能發揮多大的主觀能動性——堅強勇敢、樂觀自信

蘇霍姆林斯基關于學習(蘇霍姆林斯基有着高尚人格)3

蘇霍姆林斯基一個農民家庭的孩子,在設施條件極為普通的學校上學,一生從事最高官職是農村中學校長,但這都不影響他出版自己的著作,獲得蘇聯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稱号、共和國功勳教師稱号、列甯勳章、紅星獎章等榮譽。

這是因為他不怕困難,敢于前進的英雄氣概。他參加蘇聯衛國戰争,在作戰前線受了重傷,因為傷愈後不能重上戰場就被委任為一所中學的校長。在這裡他勇于攀登職業生涯的最高峰。

他說:”一個孩子越堅強,越富有成人的性格,使他成為一個細膩、善良和溫柔的人就越發重要。隻有出于善良之心而日益增強起來的精神力量,才能使人産生那種創造美的高尚情操。“

中國的孩子太缺乏系統深刻的生命教育了。

蘇霍姆林斯基關于學習(蘇霍姆林斯基有着高尚人格)4

江蘇一個小學生在作文課之後,痛苦地沖出教室,從教學樓四樓縱身跳下。這悲劇的導火索是生前的一篇作文:《三打白骨精讀後感》,班主任老師對作文進行了大量批改,删掉很多地方,并寫下“傳遞正能量”的評語。

因為這樣一件事情,一條鮮活的生命離我們而去了。用生命的代價作為反抗的手段,現在的孩子心理太脆弱了。

努力使每個男女學生成為堅強勇敢、樂觀自信的人,教會孩子敬畏生命,建立悲憫和共情的美好德行,還會健全他對自我生命的認同與珍視。在此基礎上,孩子面對意外、挫折和失敗時,才不會輕言放棄,以極端的方式結束生命。

一個無任何特色的教師,他教育的學生不會有任何特色

《論語》中對教師生活的描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意思是:暮春時節(天氣和暖),春耕之事完畢。(我和)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少年,到沂水裡遊泳,在舞雩台上吹風,唱着歌回家。"

蘇霍姆林斯基關于學習(蘇霍姆林斯基有着高尚人格)5

因材施教、有教無類是孔子的教育特色。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變成單純學習知識,否則他的生活就會變得不堪忍受。他尊重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是一個有多方面興趣、要求和願望的人。

不同于現在學校的填鴨式教育,他認為學校要有精神生活。如果一個學生的世界僅僅局限于準備功課,除了必修課的知識以外别的什麼東西都沒有,那他就是缺乏創造性的勞動。學習就會變成一件沉重的、枯燥的、單調乏味的事。隻有在學校裡充滿生氣蓬勃的多方面的精神生活的情況下,掌握知識才能變成一種吸引人的、使人願意去做的事情,這種事情就是到了學生畢業參加勞動以後也還能夠繼續下去。

從蘇霍姆林斯基的書中我們能感受到一個有着高尚人格的男子漢在講述信仰與品德,他的書是熱的,是充滿人道主義和理想的。

看到他的照片也可以感受到他的溫暖和力量,一個高大英俊的男人,身邊圍着可愛的兒童,他們喜歡把自己稚嫩的小手放在他寬闊的肩膀上,無限信賴。他是傳遞知識的工作者,更是一位牧師,傳授愛與信仰。

蘇霍姆林斯基關于學習(蘇霍姆林斯基有着高尚人格)6

不講信仰,奉獻,不講死亡和為什麼死的教育就不是人的教育,而是馬戲團訓練大象和猴子。

一輩子和孩子們在烏克蘭的鄉村學校裡,他把自己都奉獻給了孩子們。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