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水浒傳當時的曆史背景

水浒傳當時的曆史背景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3 12:15:22
引言:

《水浒傳》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一百零八将的形象刻畫可謂活靈活現,"及時雨"宋江、"智多星"吳用、"打虎英雄"武松等等,但是今天我們并不準備讨論水浒傳中各個英雄好漢的形象,而是要談談隐藏在"花和尚"魯智深等水浒僧人身上的禅宗文化。

衆所周知,《水浒傳》是以宋元為背景展開的,《水浒傳》裡的人物也都是生活在宋元之時的。而在宋、元時期,文化現象異彩紛呈,就佛教而言,禅宗獨盛。同樣的,《水浒傳》自然也要反映那時的禅宗思想。那麼,一部以造反、起義、打殺為主題的小說,又是如何向世人展現禅宗文化的呢?

水浒傳當時的曆史背景(水浒傳不隻有造反)1

一、《水浒傳》如何通過"僧人"形象,展現禅宗文化

有不少專業人士都說,《水浒傳》中的禅宗文化極其豐富,是當今研究宋元時期禅宗文化的重要證據。《水浒傳》中主要的禅宗文化是通過對佛教徒言行舉止的刻畫表現的,讓世人感受到了禅宗文化的梵音熏陶。

  • 以智真長老為首的得道高僧的禅學精神

話說整本《水浒傳》中,最值得人們尊敬、敬佩、愛戴,也最像佛教高僧形象的人就是智真長老。

首先,他秉承着普度天下人的慈悲大愛,力排衆議堅持為惹事了的魯智深剃度。在他的吟誦下,魯智深的三千煩惱絲一一被剝落,也正是這個時候,從"花和尚"魯智深的身上,人們竟然能夠感受到一絲絲的甯靜與祥和,這都得歸功于智真長老的大愛無邊。

水浒傳當時的曆史背景(水浒傳不隻有造反)2

其次,智真長老在面對魯智深天天闖禍、拆山門、吃肉喝酒,還有衆僧人執意要驅逐魯智深的時候,正定置若,一心想要度化魯智深。其中固然與"看趙員外檀越之面"不無關系,但是更多的是他相信,這個世界沒有不能被佛經感悟的頑徒,即使是魯智深,他仍然相信這個大和尚可以修成正果。

再有,就是智真長老的法力無邊。出于那個時候的人們對于佛法的敬畏,作者在刻畫智真長老的時候用上了較為誇張的手法,比如說他預言了梁山好漢的最終結局,讓一位得道高僧的形象躍然于紙上。再配上

"話說五台山這個智真長老,原來是故宋時一個當世的活佛,知得過去未來之事。"

的贊歎,讓我們也跟着感受到了那個時候人們對于佛教的推崇,讓知曉過去未來成為了人們對于佛教的普遍印象。

水浒傳當時的曆史背景(水浒傳不隻有造反)3

智真長老的品德、修為都值得我們細細的品味,他的身上有我們每一個人的影子,又能夠超脫于我們這些俗人之上,可能這就是禅宗得道高僧的魅力吧。他也給我們展示了宋元時期得道高僧的偉岸形象。

  • 有正面那麼就有反面,佛門敗類裴如海的六根不淨

施耐庵編寫《水浒傳》的時候,在構思禅宗文化的之時定然下了很深的苦功,因為,在他的禅宗刻畫中我們看到了得道高僧智真長老的慈悲低眉,更關鍵的是還有像裴如海這樣的佛門敗類,豐富了禅宗文化,讓水浒傳更加真實。

關于裴如海的刻畫是這樣的:

"不秃不毒,不毒不秃;轉秃轉毒,轉毒轉秃", "一個字便是僧,兩個字是和尚,三個字鬼樂官,四字色中餓鬼。"

這種诙諧但是又夾雜着憤怒的語句表現的就是施耐庵對于那些打着佛教的名頭,但是幹着大奸大惡之事的人的憤恨。裴如海作為一名僧人卻六根不淨,與潘巧雲勾搭成性,甚至犯更大的戒。

水浒傳當時的曆史背景(水浒傳不隻有造反)4

裴如海與魯智深兩人雖然都犯戒了,但是意義卻完全不同。魯智深深明大義,仗義助人,雖然多次犯錯但是那都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與當時社會大衆所接受的佛教教義并不沖突,但是裴如海卻是因為一己私欲,滿足自己自私的欲望去犯戒,嚴重違反了佛家的真正教義

所以兩人是宋元社會上兩種禅宗文化的博弈,即是傳統佛教和元朝國教"喇嘛教"的碰撞。讓世人知道,同樣是修行佛家教義,但是就是會有這麼一些敗類的存在。

這種佛教敗類的刻畫,也是在教化世人禅宗文化有好有壞,最重要的是堅持自己的本心,不去做傷天害理的事情。

  • 本土化禅宗精神的闡揚:忠勇無雙的頭陀

佛家提倡慈悲低眉,但是我們也不要忘了也有怒目金剛!智真長老的描寫給我們展示了得道高僧的"靜""慧",但是魯智深和武松等頭陀的事迹在告訴我們"動""怒"也是十分的重要。

水浒傳當時的曆史背景(水浒傳不隻有造反)5

魯智深和武松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一個倒拔柳樹,一個拳打猛虎,二人的經曆類似,都是出身于低級的武官。我們都知道,宋朝歧視武官,更别說是低級的武官,但是他們二人卻都有着非常強烈的反抗意識。因為自己的嫉惡如仇、肝膽相照而被當時的朝綱所不容,轉而遁入空門,但是一直保持着自己的赤子之心,最後的結局也算是不錯,應該能算是"修成正果"。

他們兩個的描寫與當時禅宗的"處處無礙"思想是吻合的,那個時候的佛家有了新的發展,主張打破所有的枷鎖,追求超脫的境界:

"大善知識,始敢毀佛毀祖,是非天下,排斥三藏教,罵辱諸小兒,向逆順中覓人。"

就是在描繪佛家倡導的"脫離枷鎖"觀念。

總而言之,以上對于各大佛教徒的描繪都是施耐庵費盡筆墨,結合當時真實的佛教狀态糅合而成,告訴我們佛教的教義有"忍無可忍,無需再忍",有"慈悲為懷,普度衆生",更有"怒目金剛"為正義之事兩肋插刀,這都是宋元時期佛學不斷本土化的表現,隻不過是通過施耐庵的藝術手法,給我們完整的披露了下來。

水浒傳當時的曆史背景(水浒傳不隻有造反)6

二、《水浒傳》如何通過"寺廟"描寫,展現禅宗文化

施耐庵作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作者,自然對禅宗的描寫不僅僅于此,除了對佛教徒的宏觀刻畫,他更擅長從一些微不足道的細小的地方入手,向我們展示那個時代真正的禅宗文化。

1、"細節見真章",寺廟經濟下的禅宗文化

《水浒傳》對“寺廟”這個部分的描寫比較有趣,一般人在寫小說的時候對于非主線的事物都是能省就省,能虛化絕不詳細寫。可是施耐庵不太一樣。《水浒傳》對寺廟的運轉過程有着及詳細的描寫,也正是他,我們才能夠原汁原味地品味到宋元時期的真實寺廟生活。

古代的寺廟都是自己建立的,很少會有政府的撥款,特别是宋元王朝更替時期。其實禅宗還有一個别稱就做"農禅",即自給自足的禅宗。禅宗的人需要像農民一樣自己種地、自己生活,就好像《水浒傳》中的五台山文殊院

文殊院中有僧人"五六百",基本上都是靠着善男信女的施舍,因此那些對于寺院有重大資助的人都是奉為座上賓,較好比趙員外

水浒傳當時的曆史背景(水浒傳不隻有造反)7

他曾經修繕過寺廟、資助過僧人,因此被文殊院當做是貴賓,基本上他的要求是沒法拒絕的,所以智真和尚不僅僅是因為想要度化魯智深而收留他,其中也有這個趙員外的功勞。特别是後來魯智深闖的禍一個比一個大,衆僧人憤怒的想要趕走他,但是看在趙員外又鍍金身,又出資修繕,最終忍氣吞聲繼續讓魯智深留在了寺廟之中。

施耐庵之所以這麼詳細的描寫寺院的經濟,我想他是為了給我們展示在宋元時期禅宗文化的真實一面

2、寺院禮儀下的禅宗文化

佛家的清規戒律等等都屬于禮儀的一種,它是宋元禅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很能夠表現出這一時期的禅宗文化,特别是施耐庵對于這些禮儀的細緻刻畫,更是讓讀者身臨其境,感歎于佛家禮儀的繁瑣。

佛家的必修課——"參禅"——便是禮儀的一種體現。它首先就是要從長幼尊卑開始:

《水浒傳》載:"長老上堂升座,主事徒衆雁立側聆",然後是"賓主問酬,激揚宗要",再撚三柱信香,依次向佛祖為當今聖上、寺院施主、黎民百姓祈求平安、福德。

從這就可以看出在宋元時期的禅宗文化中也不免受到了"忠君"思想的影響,永遠都是把當朝天子奉為首要。

水浒傳當時的曆史背景(水浒傳不隻有造反)8

還有寺廟中的"告香"。這是為了表示對師尊的感恩,和自己的傳承是受到認可的正統佛法,《水浒傳》中的魯智深,在初入寺廟是堅決不向智清長老"告香",這是大大的不敬,意味着這個新和尚,對老師傅的不服。

除此之外《水浒傳》中的佛教禮儀數不勝數,難以一言而盡。

結語: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水浒傳》中不僅僅是對佛教徒有着深入人心的描寫,更是在寺院的日常下了苦功,整個完整的禅宗體系赫然屹立在人們的眼前,展示着宋元時期不可多得禅宗傳統和禅宗文化。也正是在《水浒傳》中,我們感受到了真切的、活潑潑的禅宗文化。

參考文獻:《水浒傳》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