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芙蓉
最初接觸意象這個詞,是在心理學上,有一種心理治療方法叫意象治療,就是把來訪者種種消極的意象轉化為積極的意象。沒有過多的去探究,還以為是心理學上的專有名詞。
最近在兩本有關語文教學的書籍中這個詞頻繁出現,感覺自己是如此的才疏學淺啊。
《教師花傳書》裡有這樣的話:教科書中的語言意象在每位學生的頭腦生成、發酵與成熟。
還有一處是老師的課堂用語:在劃線的時候,即使自己沒有劃線,如果與同伴們說到的地方相同,也請說出來,請盡量說出自己的意象。
因為是日本教育家寫的,也許翻譯有些出入。隻是頭腦中有些疑問,但并沒有去深究,這個語文教學上的意象是什麼東西。
今天看到子陽老師的書中也提到意象。原文是:物象 意象=詩。我們所看得到的事物就是物象(花草樹木,山川河流等);大腦中想到的,比如喜怒哀樂等都是意象。
我才知道原來意象有感受的意思。
查閱資料,意象理論在中國起源很早,《周易.系辭》已有“觀物取象”“立象以盡意”之說。現代漢語詞典裡解釋意象為意境,還有想象、印象、心境等意思。
在百度上,又看到這樣的話,意象不是意境,但與意境有密切的關系。意境是整首詩歌的整體畫面、完整形象的表現。
意象隻不過是構成藝術境界的“細胞”,是意境的“零部件”,是意境創作的基礎。兩者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一般地說,若幹個和諧統一的意象構成一個美麗的意境。
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漸漸有些明白了。其實我們在教學中也有運用,我們會告訴學生:看到月亮,我們就知道詩人在思鄉;看到松,就知道詩人在表達堅韌不拔等等。
小說、電影、文學作品等等,意象無處不在。
似乎明白了些,似乎又有了更多疑問。
. END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