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教育部2021年數據,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達到了2756所,開設專業500多個,聽着就頭暈。但實際上,因為孩子的高考分數已經局限了可選範圍,隻要搞清楚專業、學校、到哪裡上學即城市三個核心原則,基本的方向就清楚了,再根據往年學校和專業的錄取分數,就可以做出适合自己的選擇了。
核心原則一:重視專業,但不必太過糾結于專業,尤其是對于優秀學生常見問題:哪個專業好就業?哪個專業未來發展更有前景?看完本篇,你大概就有答案了
一、專業不等于行業,兩者沒有對等關系,不要太過糾結
家長和學生花時間最長的就是糾結選什麼專業,也是最重視的。
之所以這麼重視,是存在一種誤區:做專業選擇的時候,最常見的邏輯就是,學某個專業等于未來必然會進入某個行業,或者說,将來要做某個工作,現在必須選某個專業。
然而,學什麼專業就一定會幹什麼行業嗎?顯然答案是否定的!專業不能決定你未來的工作崗位,更不會決定你的人生能否成功。
1、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學什麼不幹什麼”是一個普遍現象,對于優秀的人更是如此,因此不必太過糾結于專業。
我經常跟很多孩子說,你回去問問你爸爸媽媽學的是什麼,現在做什麼,問問你叔叔阿姨原來學什麼,現在幹什麼。大家環顧四周就會發現,“專業=行業”的觀念在多數人身上都不适用。
如果身邊人不具備說服力,可以查一查咱們國家近幾任最高領導人,沒有一個上大學時是管理、法律、經濟等“對口”專業的。
再看看互聯網領域,馬雲是學英語的,京東的劉強東和當當的李國慶都是學社會學的,百度的李彥宏畢業于北大圖書館系,YY的李學淩則是人民大學哲學系畢業。在一批互聯網企業家中,許多不僅不是學計算機、互聯網相關專業的,反而有大量的文科生。
除了醫學等個别專業,我們大多數人最後往往沒有從事和自己專業對口的工作。
所以,我們再思考一遍這個問題:學什麼就幹什麼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我們經常會看到,越是優秀的人,越可能不會在對口崗位上一直幹下去:要麼跨行到最熱門、急需的行業,要麼最後基本都走上管理崗位了。
2、不必糾結于專業,因為18歲仍然處于多變的年齡。
高三的孩子年齡一般剛過18歲,甚至更小,正處于一個多變的年齡。變是正常的,不變才是不正常的。大家可以回想一下,自己5年前想幹什麼,3年前又喜歡什麼?
有多少人能做到對一件事情有強烈愛好,保持多年不變?
變,是這個年齡的特點,随着年輕人對社會的認知的變化,愛好、規劃也會持續變動下去。對于一個不确定的、大概率要變的東西,就更沒有必要執着了。更不必為了一時的興趣愛好,放棄上更好的學校。
3、不必糾結于專業,因為我們往往隻看到一個行業的光環,而缺乏真切全面的了解。
孩子們的喜歡,大多時候是基于不完整的認知,往往隻是看到了某個行業的光環,并不全面了解這個行業。
我經常建議一些家長,如果孩子喜歡某個行業,你可以安排他見習一段時間。依我的經驗,大多數孩子實習一段時間後,就放棄了對這個行業的熱情,甚至打死也不想學了。站在外面看到更多的是人前的風光,不知道背後的艱辛與落寞。進入某個行業内,很容易發現很多不好、不足,覺得沒有那麼好玩了。
4、不必糾結于專業,因為未來還有很多機會與時間去調整轉換專業。
現在大學裡換專業機會越來越多。一般來說,隻要成績正常,再通過目标專業的考核,就可以換專業。還有很多好的大學本身就支持輔修第二專業,這也是實現願望的一種方法。或者,我們完全可以在研究生階段再調整自己的專業方向。經過了四年學習,那時的考慮應該更靠譜、更穩妥。
二、不必糾結于專業,因為沒有哪個專業或行業能永遠火熱。成功是幹出來的,而不是因為選擇了某個專業、行業。
1、世界上本就不存在永遠蒸蒸日上,可以花紅百日的行業或者專業。
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很多家長希望孩子選擇一個熱門的專業,以獲得一個安穩的人生。遺憾的是,這個目标很難實現,因為就沒有這種行業或者專業。
2019年高考,财經院校錄取分數線全面出現大跌,包括中财、上财、對外經貿等炙手可熱的高校。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2018年中央金融政策調整,宣告了金融行業黃金時代的結束,讓銀行“搶錢”的好日子過去了,行業的衰退帶來了報考的退潮。
10多年前,高校大家一窩蜂去辦物聯網專業。但就在2018年,最早開設物聯網專業的高校之一,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宣布該專業将逐步停招,原因是不好就業,學生轉出率高。
再比如上世紀90年代初,高校畢業生對中石油、中石化避之不及,因為當時能源行業大蕭條,同時疊加國企發展困難等因素,這些公司連一個月幾十塊錢的工資都發不出來。我的朋友們都避之不及,紛紛逃離石化行業國企。但大約10年後,伴随着能源行業的再次崛起,中石油、中石化又再次成為中國乃至世界著名企業,成了大家眼裡的香饽饽。
回顧這40年就會發現,每10年很多行業就有一個輪回或者波動。花無百日紅,幾乎沒有一個行業一直是蒸蒸日上的,今天的熱門可能就是明天的冷門。
2、同時,每一個時代也都有不同的價值選擇,昨天外企熱,今天體制内熱。
在我大學畢業時,最優秀的人是去留學,其次去外企,當公務員都有點委屈了似的,國企是很多人不願意去的。但到了本世紀初,這一切就都開始改變了。國企、公務員成為熱門,外企全面沒落,出國也隻是一個學習路徑的選擇,而非終極目标或最好的選擇。留學生回國的越來越多,出國回國比已經從當初的8:1,變成了1.2:1,無限逼近1:1。
3、人生的優秀與成就是幹出來的,而不是因為你選擇了什麼專業、行業,否則就不能解釋互聯網大廠的“中年危機”。
近期互聯網掀起裁員潮,很多程序員不得不面對失業與“中年危機”。其實這些人理論上都是趕上了互聯網的紅利期,有許多人成功了,但也有很多人被裁了,甚至遭遇生活的困頓。為什麼?在我們抱怨相關企業的時候,我們是否也應該反省自己為什麼會被裁?工作10餘年後,還是一個程序員,說明了什麼?
與之相對應,有另外一個故事。多年前,北大中文系畢業的陸步軒因為發展不順,最後去“賣豬肉”,這個新聞曾經上了頭條。但這位賣豬肉的北大畢業生也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樣闆:企業年收入已經超過18億,利潤上億,成為了優秀的企業家。
成功是幹出來的,不是選專業選出來的。你當初雖然邁進了互聯網行業,但如果你沒有足夠努力,也可能會面臨裁員與中年危機。我想當初沒人相信北大畢業的陸步軒會去賣豬肉,更不相信他還能成為一個著名的企業家。但因為他的不懈努力,不停地奮鬥,于是走到了今天。
三、專業填報上的幾個原則建議
1、盡量選擇理工科專業,好找工作。
雖然說不要糾結于專業,我們也無法确定哪個專業就一定就業好,但從概率角度來說,還是有趨勢性或方向性的,原則上,盡量去選讀理工科專業,因為就業好。
從全國數據看,理工科專業就業總體上明顯好于人文社科。日前華中地區某雙一流大學老師發給我他們學校最近3年分專業就業情況看,前十名主要是理工科專業,後十名幾乎都是人文社科與藝術專業,他們學校藝術專業今年簽約率幾乎可以忽略。
如果說這份就業數據還存在一些争議或者不準确的話,另外一組考研數據給了我們更好的佐證。2022年,研究生報考人數再創新高,總人數達到了457萬,比上年增長80萬。考研人數連續5年高增長,背後反映的是畢業生就業難。
在這增長的考生中,大部分是社科專業學生或者說文科生。大量高校研究生報考前10名專業中,往往是7/8個人文社科專業,1/2個理工科專業,很明顯,增長的大多數是人文社科專業。在報考錄取比上,也是一樣,人文社科專業基本都是幾十個人報考錄取一個,但理工科專業大多都是幾個人報考錄取一個,甚至是1/2個人報考錄取一個。
原因比較簡單,除了一些所謂“天坑”專業以外,理工科尤其是工科畢業的學生,很容易就有一份體面的工作,或者說還能接受的工作。但如果是讀文科的,即便是211高校畢業生也很難有一份滿意的工作,于是不得不去參加研究生考試,通過提高學曆增加競争力。
其實不僅僅是中國,美國、英國都如此,全世界都一樣。社會經濟建設首先需要的還是理工科人才,和輕視人文無關。
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有些同學選擇人文社科并非出于熱愛,真實原因可能是偷懶,對此我充分理解。但等到面對就業和收入壓力,以及考研的激烈競争,可能會發現: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因此,能讀理工科還是優先理工科,當然,如果實在抵觸,也不必勉強自己。強扭的瓜不甜,如果學不會,導緻挂科、畢不了業,那就得不償失了。
2、從更微觀角度來說,以計算機為代表的信息類學科應成為我們優先考慮的。
我們雖然無法具體說清楚哪個專業未來就業一定好,但有些大的趨勢還是可以看出來的,比如互聯網,或者說人工智能。
幾乎可以肯定,各個行業都不可避免地要加入全面數字化、智能化時代。一個行業要融入數字化與智能化,升級到智能時代,就必然需要信息技術人才。未來很難有絕對獨立的互聯網行業,更多的是“互聯網 ”或者“人工智能 ”的新行業,對于信息技術人才需求是廣泛而旺盛的。
去年中央提出了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數字經濟”。一切數字化,本就是信息技術與各行業的結合與滲透,因此,信息學科人才在很長一個時間需求都是比較旺盛的。
最近有很多互聯網大廠裁員減薪,讓一些人對這個方向的發展前景産生了質疑。對此,我們需要有清醒的認識。首先,這些年互聯網行業實際上是一個特殊的時期,薪資遠遠超出了一個正常範疇,以後互聯網行業炙手可熱的情況會逐漸回落到正常狀态,但和大部分行業相比,待遇仍然是很高的,隻是不會這麼極端了。
其次,未來更多的是“互聯網化”,“數字化”的傳統行業,而這個過程中,需要大量的信息技術人才,尤其是信息技術與這些行業交叉的複合型人才,因此,選擇信息學科專業,在很長的時間裡,仍然是一個可以肯定的方向。
3、注意規避部分專業,比如管理類,尤其是本科階段。
有一些專業還是應該盡量避開的,我個人建議謹慎選擇管理類專業。
無論是企業管理,經濟管理,公共管理等等,我個人覺得都不适合本科階段學習。這些學科不僅内容相對較虛,專業技能性差,更重要的是,這些專業本應該在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再學習。我們18歲的孩子,缺乏基礎的人生曆練,根本沒有到學習這些專業的年齡,學不明白是正常現象。
另一方面,除了極少數名校,很多地方學校的老師也往往都沒有實踐、實戰經驗,照本宣科是普遍現象。連老師自己都不完全明白,學生更學不明白,結果可想而知。
美國的大學本科層面幾乎沒有管理專業。但我們不同,也許開設成本太低,是個學校就在本科開設管理專業,可能吻合了一些學生與家長的喜好,至少從字面上,學管理聽着比較有面子,但也僅限于字面上。
從全國看,管理專業目前招生量僅次于工科,高居第二位,畢業生數量巨大,就業之難,可以想象。
個人的選擇需要尊重,但我更想提醒其真正的價值與意義,尤其是本科階段選擇管理類專業。
4、不妨從7年(4 3)去長遠考慮專業規劃與選擇。
對于很多孩子,家長并沒有打算讓孩子本科一畢業就工作,而是繼續讀研究生。同時,伴随高等教育普及,學曆水漲船高,考研正在高考化,研究生學曆成為了标配。從這個角度看,我們不妨從更大的視野,更長的時間角度,比如本科 研究生,去規劃孩子的專業選擇。
一是在不完全确定的情況下,本科專業盡量偏基礎學科,為未來改變留下餘地。這個後面還會再展開講。
二是着眼于交叉學科,為打造複合型人才做專業規劃。比如,如果你想從事資本運作,那就不妨先學經濟、金融,再學法律。你如果想從事媒體,也不妨先學所喜歡的行業,比如教育,再學新聞,或者是先學經濟再學新聞,你在選擇财經媒體時,優勢就非常突出。
5、還沒有想清楚怎麼辦?報什麼專業?
18歲,多數人還沒有想清楚自己喜歡什麼,想幹什麼,這很正常。但填志願就意味着必須做重要的方向選擇,怎麼辦?我建議可以優先考慮一些基礎學科,給未來後悔,調整留下餘地。
對于理科生,建議首選數學。
數學是科學的語言,是基礎中的基礎,小升初看數學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今年的強基計劃,第一位的專業就是數學。正因為是基礎中的基礎,未來轉換其他專業比較容易,而且非常受歡迎,比如計算機、經濟、金融、管理以及其他社科專業等。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未來各個學科必然發生交叉融合,學習基礎性學科反而更有優勢。因此我建議,在想不清楚的情況下,不妨先去讀數學。
當然,我也理解很多人對此有點抵觸,覺得數學難學。我想提醒的是,我們隻是在想不清楚的情況下,先在數學這個中轉站休息一下再決定下一步的路徑,并不是要成為數學家,也不是要以數學為生,因此不必發憷。
學物理也類似。
當然,還是那句話,如果根本學不動就不必為難自己了。
對于文科生,如果實在不好選,思路還是基礎學科。但文科中很難找出像數學這麼強大的基礎學科,隻好建議一個工具學科,英語。
英語和數學不同,隻是一個工具學科,我主要是看重這個學科未來發展上的兩個價值。第一就是放大器效果。一個中小學數學老師英文好會怎麼樣?一個出租車司機英文好會怎麼樣?一個廚子英文好又會怎麼樣?一個基層公務員英文好又會怎麼樣?相信很多人都會因為英文好,獲得比同行更多的關注與發展機會。這就是英語的放大器效果,尤其是在社會偏基層的很多行業上,放大器效果明顯。
第二就是在未來發展上,出國、考研都需要過英語關。英語需要下功夫,我們普通孩子受限于缺乏語言環境,英語基礎差,強求自律也不現實。英語不像其他技能,業餘時間就可以拿下。所以我們不妨通過本科幾年時間把英語拿下。
當然,工具學科有其局限性,我們在修英語的同時,務必輔修一個專業,這樣才能找到支點,放大器效果才能顯現,包括未來出國留學才能有更多選擇,否則會很麻煩。
6、不宜過度依賴高校對專業的解讀,盡量問問該專業的學長學姐。
學校對自己專業介紹是最權威的,這是我們在了解相關專業時的出發點。但遺憾的是,也有很多不足。我們不能過于依賴這高校給的信息,而是要辯證地理解。
首先,很多學校的專業介紹往往都是“正确的廢話”,“體制化”的語言比較多,有效信息不多,看了也看不明白。第二,很多學校強調某專業是學校的王牌專業,但可能和你沒有關系。很多學校的王牌專業可能隻是出論文、出科研成果的王牌,甚至是以生化環材等所謂天坑專業為主,而不是就業的王牌。如果說并不打算搞科研,或者并不喜歡這個專業,那麼這個王牌和你有什麼關系?第三,學校在介紹就業情況時,往往會偏向理論化、理想化。比如很多公共管理專業的介紹,都是說這個專業是培養公務員的,你相信嗎?有多少本科公共管理專業的孩子真當了公務員?
為彌補這一不足,我們不妨盡可能聯系一下在學的學姐學長,提供另外一個渠道與思路,讓我們盡可能掌握全面的情況。
7、如何正确看待大量的“專業勸退”?
學什麼的,從事什麼行業的,往往不推薦什麼,這就是所謂的“專業勸退”現象。這類文章或者觀點,往往對行業有深切全面的認識,很有說服力,讓很多人感到困惑。對此,我們需要有正确的認識與判斷。
這種現象實際很普遍,主要的原因在我看來主要是兩個。第一,學過相關專業的人,往往認為所學有限,與實際差距很大,而實際行業中所需的技能,主要來自實踐,而不是學校學習。第二,對于相關行業的認識更為全面,深知金字塔尖的還是少數,更多地看到了不好,比如“站在銀行門口的也是金融行業”。
因此,這些看法往往是真實的,但也有偏頗的地方。哪個行業不是如此?哪個學校所教就能直接滿足實際行業的需求?
專業不必太糾結,是不必堅持的,因為學什麼不并不等于幹什麼,幹什麼也不必必須學什麼。和專業相比,學校更為重要,因為在就業中存在殘酷的出身歧視,在人人都是大學生的背景下,畢業于什麼學校就至關重要,否則我們連下場競争的機會都沒有,簡曆都投不進去,下篇我會重點講學校有多麼重要。
這就是學校第一,專業第二,後面在介紹完學校篇,會詳細闡述這個觀點。但是也不必急于下自己的結論,在全面看完學校篇與就讀城市篇,我們再做出自己的判斷。
但是,對于多數上不了著名大學的同學,即上不了雙一流,985,211學校的同學,從現實角度出發,從自身學習能力出發,專業的選擇就至關重要,專業第一,這是我想特别強調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