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對《水浒》人物做一個最受讀者歡迎排行榜的話,那麼魯智深一定會高票當選。拳打鎮關西、倒拔垂楊柳的故事在整部作品中是最為精彩部分,直到今天,仍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學界對于醉打山門、倒拔垂楊柳的故事做了詳細的考證,最終得出結論這些事迹源自佛教經典,因為這些傳奇在唐宋元三代廣為流傳,因此魯智深這個人物塑造的形象豐滿,身上也多了一層“金剛”、“羅漢”的眩目光芒。
專家學者的研究所得自然是經得起檢驗與推敲的,但考據派在做出上述結論時,卻忽視了一些宋元時期的民俗。
魯智深為什麼要阻止一衆潑皮,卻選擇了更勞神費力的倒拔垂楊柳?在張三李四面前展示自己的神力,似乎有明珠暗投之嫌。
大力金剛的傳說,在唐代曾頗為盛行。
唐傳奇中有一則傳說:隋朝時,長安懿德禅院有一個和尚叫法通,因為體質羸弱,經常被同寺的僧侶欺侮。法通在佛前許願要變得強壯起來,一天在樹下睡午覺,夢到有人塞在他嘴裡些牛筋,一覺醒來,變得力大無比,可以輕松地舉起寺裡重五百斤的石臼。寺裡力氣最大的僧人行勘不服氣,法通就拔起佛堂前的柱子,把他的袈裟壓在了下面。行勘憋的臉紅脖子粗也挪不開柱子,法通輕而易舉地拿開柱子,取出了壓在下面的袈裟,大家見了無不歎服。
宋代《夷堅志》中也有一則類似的記載,說有一個姓趙的人,年輕時曾經夢到自己吃了一頭牛,從此膂力過人。小趙食量驚人,經常跑到一個和尚那裡蹭飯,每餐必須要有幾斤肉、幾斤酒,酒足飯飽才走人。時間一久,和尚就有些不樂意招待他了。小趙察言觀色,就把和尚的袈裟壓在了廊庑間的柱子下面。和尚沒了袈裟,無法出門化緣,急忙張羅了好酒好菜向小趙賠不是。小趙吃人嘴短,這才把袈裟取出來。理解。
從食筋到吃牛肉,顯然大力金剛的故事在經曆數百年後發生了變異。
魯智深無肉不歡,幾天不喝酒就覺嘴裡淡出鳥來,是有光榮傳統的。這些傳奇至少說明,在很長一段曆史時期和尚是吃肉喝酒的。
《水浒傳》中魯達初至五台山文殊寺時,小說中便用了“七層寶塔接丹霄,千古聖僧來大刹”的贊詩暗示了他的身份。魯智深到了東京大相國寺時,又有“時時護法諸天降,歲歲降魔尊者來”的贊詩,正是因為将他視為“諸天”、“尊者”之類的佛教護法神靈,才有了倒拔垂楊柳的故事發生。
五台山智真長老曾在僧衆面前,稱“形容醜惡,貌相兇頑”的魯達“久後卻得清淨,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智真長老的話,從側面證實魯智深有着神秘的高僧背景。大概《水浒傳》在最後成書的時候,作者不得不忍痛删除了一些關于魯智深來曆的章節,而且對于他“花和尚”诨号的來曆也語焉不詳了。
《水浒傳》九十回中有這麼一段文字:“原來五台山這個智真長老,是故宋時一個當世的活佛,知得過去未來之事。數載之前,已知魯智深是個了身達命之人,隻是俗緣未盡,要還殺生之債,因此教他來塵世中走這一遭。”
“故宋”并非畫蛇添足之語,而是因為《水浒》最終定稿的作者校對工作做的太粗心。
專家認為,如果沒有脫胎于“金剛”與“羅漢”這些佛教傳奇,《水浒傳》中就不會有魯智深“倒拔垂楊柳”這樣的神來之筆了。
其實,專家學者忽略了宋時的民俗。一直以來,烏鴉都是益鳥,且鴉有反哺之恩,屬于義禽。北宋年間,北方人喜歡烏鴉而讨厭喜鵲,南方人則喜歡喜鵲讨厭烏鴉。南方人認為鵲叫有喜,所以稱鵲為“喜鵲”;山東人聽到喜鵲啼鳴則“唾之”,聽到烏鴉聒噪“卻以為喜”。宋政府将烏鴉列為保護動物,不允許随便殺害。
魯智深外表粗犷,其實心思缜密,并沒有喝了二兩裝半斤的忘乎所以。他明白汴梁城是天子腳下,不是他撒野的地方。他既要想着遵紀守法,而且尊重烏鴉這樣的益鳥。即使是烏鴉擾了魯智深酒興,他最多隻是将烏鴉作巢的樹連根拔起,請它們搬個家而已。
魯智深倒拔垂楊柳,可視為義士尊義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