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捕撈帶魚沒活的原因

捕撈帶魚沒活的原因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6 19:39:47

我國的海岸線曲折綿長,因而海産豐富,四大漁場每年可捕撈大量的海産品,如大小黃魚、鮑魚、鱿魚、帶魚等。隻不過因捕撈量巨大,使得不少海産品捕撈量銳減,如大小黃魚、鱿魚等都要靠養殖才能滿足市場。

相比之下,帶魚就不同了,其捕撈量相比40年前多出很多,近些年年産量在一百萬噸左右。也正是因其産量多,因而市場價相對更便宜一些。

捕撈帶魚沒活的原因(年捕100萬噸爛大街)1

01、帶魚“爛大街”

帶魚作為4大海魚之一,一直以來深受國人的喜愛,可油炸、燒煮等。它的營養成分高,且沒有多少尖刺,老少皆宜。其實早在宋元前,國人就已開始熱衷捕撈并食用帶魚,明朝時它就已成為百姓人家最常見的美食之一。

因帶魚是深海魚的一種,一旦捕捉上岸,就會因氣壓差而死。漁民們為了能讓其保持新鮮狀态,進而采用冰凍的方式保存。但因運輸等緣故,帶魚就會有腥臭味,影響其鮮美口味。

比起大小黃魚、烏賊這3大海魚,帶魚的産量長期居高不下,反而另外3大海魚已出現“無魚可捕”的矛盾。

捕撈帶魚沒活的原因(年捕100萬噸爛大街)2

就拿大黃魚來說,早在上世紀就已陷入“捕撈難”的尴尬,1967年時大黃魚年捕10.16萬噸, 1974年大黃魚幾乎被一窩端,年捕量為16.81萬噸,此後産量斷崖式走跌。1987年就開始了人工養殖,這才保證其産量。

而小黃魚也是如此,其産量逐年下滑,但2020年時專家才攻克小黃魚繁殖技術,如今也開始大規模人工養殖,以保證其産量有所保證。

不過大小黃魚産量逐年下滑,天然海域很難捕捉,帶魚就不同了,1974年時其年産量為53萬噸,但2006年時就增長至91萬噸,之後又增長至100餘萬噸。

當然,帶魚的年産量加大,并非是其水産規模加大,反而是抓捕力度加大,因而産量增多。在漁民“絕戶式”捕捉的方式下,捕撈量還能增多,可見帶魚确實是異類,但也間接證明其“爛大街”,無懼漁民的竭澤而漁影響。

捕撈帶魚沒活的原因(年捕100萬噸爛大街)3

02、為何帶魚産量還能如此堅挺?

在2016年前的數年裡,我國帶魚年捕量持續在110萬噸上下,占全球帶魚量的80%,可見帶魚産量有多大。為何在海産品資源普遍枯竭的情況下,帶魚産量依舊保持高位呢?

1、繁殖能力強

相比其他海魚,帶魚的繁殖能力非常之強,一年後即可進入生理成熟期,每年4-6月份、9-11月份為繁殖期,一次可産2-4萬粒,可見繁殖能力有多強。

如此多的卵子,也證明帶魚族群數量恢複快,就算大量捕捉,但帶魚繁殖期剛好是禁漁期,給了帶魚繁衍生息的時間。

研究發現,性成熟期長的帶魚已慢慢被淘汰,一齡帶魚的繁殖比例從64%漲至94%,且其繁殖帶魚的平均體長也從18cm降至14cm。

捕撈帶魚沒活的原因(年捕100萬噸爛大街)4

2、環境改變

研究發現,溫室效應帶來的海溫提高,對帶魚繁殖是有利的。從1976年起,東海海溫明顯增加,其中夏天海溫均升0.5℃、冬季升溫1-1.5℃。

而海溫的适當提升,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長,帶魚餌料增多。且海溫提升,也使得帶魚生理成熟期提前,從而帶動了産量的增多。

當然,近些年裡,沿海省份也加大了對資源的保護,如禁止污水排放、禁漁期制度等,使得漁業資源開始緩慢恢複。

捕撈帶魚沒活的原因(年捕100萬噸爛大街)5

03、有必要搞養殖難關嗎?

很多人不解,既然帶魚繁殖能力強,野生的也足以滿足國人食用需求,且野生成本低,為何還要繼續搞養殖攻關呢?更何況,帶魚養殖技術比較困難,如今雖然已實現了人工養殖技術,但養殖成本太高,目前還在實驗階段。

其實,帶魚高産的背後卻是很大的隐患。近年來帶魚捕捉量有所下滑,如2016年時年捕量為110萬噸,但17年時就回落至101.2萬噸,18年時為近10年來首次跌落百萬噸大關,為93.9萬噸。而19年時,年捕量又回落至91.6萬噸。

捕撈帶魚沒活的原因(年捕100萬噸爛大街)6

同時,從捕撈的帶魚來看,其個頭明顯較小,單條重量普遍沒有一斤。研究發現,帶魚的産卵期延長,且卵徑小,這些都意味着帶魚這種生物正在發生轉變,接下來産量或逐步減少。如果不搞人工養殖技術,接下來帶魚“幼齡化”、“小型化”程度還會加劇,甚至會陷入大小黃魚、烏賊的困境。

因此,我國才一直關注帶魚的養殖技術,希望早日攻克養殖難關。不過目前來看,養殖技術還不成熟,接下來仍需進一步探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