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教師無恒心

教師無恒心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02 12:04:04

教師無恒心?【教育随想】作者:張華清(南京曉莊學院副教授),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教師無恒心?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教師無恒心(從君子不器看教師發展)1

教師無恒心

【教育随想】

作者:張華清(南京曉莊學院副教授)

“君子不器”一語,出自《論語·為政篇》,意在闡明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闡明從政為官的基本原則。其基本含義是:有學問、有修養的人不應該僅僅隻是一種可供使用的器具。

在孔子心目中,“君子”乃為學而成德之人,即具有理想的人格、能夠擔當起治國安邦重任的人。一定意義上講,教師即屬此類。因教師亦是“弘毅”之士、“任重而道遠”之人。由此再看“君子不器”,頗具深意。

第一,“器”乃“物”也,無思想,僅供人使用。

教師,真正意義上的引領者、教育者,不可做簡單之“器”。器雖有功用,但無鮮活的生命,無自由的思想,隻能任人支配,随人使用,毫無主動可言。帕斯卡爾說:“人是會思想的蘆葦。”思想,是人區别于其他一切“物”的本質所在。思想是一種标志,思想是一種境界,思想是超越時空的信使,思想是驅動前行的内力。一切創新,一切發展,皆源于思想。教師,更應該是“思想者”。因為,教育發源于思想,同時也誕生思想。可以說,思想是教育的内核,是教育的根本。還因為,教師培養的對象,同樣也應該是具有自我個性和獨立思想的人。教師具有思想,才能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體現這種思想,也才能在此基礎上,彰顯學生的個性,激揚學生的思想。如此,教師、學生都能成為獨立的個體,成為有鮮明性格的人。教師要真正成為教育家,就要避“器”之短,不做簡單的“存儲”和“搬運”,而是對來自周圍的知識、觀點、經驗甄别判斷、加工完善、賦予靈魂、作出創新。

第二,“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

此乃朱熹對“君子不器”的批注,全句是“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為一才一藝而已”。這裡的“體”是指“器”之本質、内涵,“用”是指“器”在現實世界所呈現出來的表象具體、真實可感的功用。

教育的宗旨是教書育人。簡單四字,說易行難。即使隻把“書”教好,也是不易。真正優秀的教師,不是考出來的,不是評出來的,更不是被任命的,他應該是學生公認,被學生傳頌出來的。何謂優秀?标準頗多,但“良師益友”是對其最樸素的概括。若如此,就需要教師不僅僅隻關注本學科的知識教學,更要關注學科的整體發展以及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尤其要關注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的應用。同時,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和發展需要,學習了解曆史、文學、藝術等方面知識,完善知識結構,構建全新的知識體系,從而使自己跳出“學科人”小圈子,而成為理想的“教育人”。如此,教師就不再是單一的教書者,而是通曉學生心靈、能夠真正陪伴學生,并能在多方面為學生提供幫助的同行者。若知識過專過窄,甚至除了本學科知識,其餘皆在門外,也就隻能成為專門的一“器”,而為所謂的“專業研究者”。束縛于一“技”,“躲進小樓成一統”,“拘囚”于狹小空間,總難開放自我,更難放飛學生的靈魂。

第三,古之哲學講“道”“器”不離。“器”之用,必當由“道”統領。舍“道”之“器”,其用也隻能渺小、低層、瑣碎、單調,難上層次,難提境界。

那麼,何為“道”?何為“器”?

《易經·系辭》有言:“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大緻意思是,“道”是無形的,是所有器物所存在、運動、發展的總規律;“器”是有形的器物,所有有形的物質都是“器”。“道”“器”不離,即是說無形規律的“道”,存在于有形的器物之中。即所有有形的器物之中都蘊含着規律,它不是無緣無故存在的,也不是随随便便形成的。

教師,同樣面臨着“道”與“器”的矛盾關系問題。教育教學工作處處體現着無形的“道”和有形的“器”。教育理念、教育原則、教育理論、教育思想、教育規律等,就是教育之“道”;而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所實施的各種措施、采取的各種方法、表現出來的具體行為等,都屬于教育的“器”。教師要發展提升,就必須懂“道”識“道”,以“道”引領方向,以“道”指導行為,使“器”始終合乎“道”之要求。隻是追求形式之“器”,教育就永難上“道”。

首先,教師做教育,要善做懂理論、勤實踐的“教育家”。

理論是行動的指南,是行為的支撐。沒有理論做指導的實踐,往往會犯經驗主義錯誤,也往往會陷于盲目、盲從、盲動。為此,作為以教育教學實踐為主的教師,應該主動學習有關教育教學理論,用先進的理論和科學的理念武裝頭腦。理論作為科學的精華、思想的結晶,時時閃爍着迷人的光華。優秀的教師,一定是既懂理論,又勤于實踐,而且能使二者完美結合的教師。真正的教育,既反對無理論指導的腳踩西瓜皮的“滑行式”教學,也反對無理論引領的現成經驗束縛下的“機械式”管理。對理論的學習,可根據個人需求和教育實踐而為。關鍵是要把學到的理論真正應用到實踐中,提升自我,提高效率。無論是理論先行,還是用理論印證,都要使二者緊密結合。其最高境界是,用實踐驗證所學理論,并不斷修正、完善、超越原有思維,甚至直接颠覆原有理論,從而建構起屬于自己的理論體系。

其次,教師學經驗,要善于探尋行為背後的東西,重抓理念思想,重抓内核實質。

思想是人内心世界的一部分,行為則是其外在表現。一粒沙中看世界,一滴水中見人生。優秀教師成功的經驗,往往是多種因素的綜合體現,是多方面素養的凝結,處處蘊含着本質的東西。而這即是思想、理念、精神等。學習經驗,首先要學這些。否則就隻能在一些細枝末節上模仿、操練,難尋“真經”。事實上,一些大師、一些學校的經驗,的确令人豔羨。一旦産生轟動,大家便蜂擁效仿。可結果往往是成效不佳。原因主要在于大家隻盯具體做法,照搬操作步驟。意識落後、思想懶惰、行為功利,最終隻能是望而興歎。

再次,教師提素質、尋發展,要善破“器”度之束縛,使自己“器度”無量,虛懷若谷,學習不止。

任何“器”,都有形,有形即有度,有度即易盈滿。而自滿恰是人之進步的大敵。因此,教師要發展提升,就必須敢于沖破“器”之度量,心懷天下,海納百川,始終保持虛心求教态度和終生學習願望,不斷充實自我,完善自我。其實,“不器”,并不單指讀書學習,更重要的還有思維探究、教育教學實踐和研究,尤其是指度量“不器”等。也就是說,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必須永遠不滿足、不自大,必須堅持不懈地學習、實踐、思考、研究。若達此境界,還需有寬闊之胸懷。即使達不到破“器”之境,也要力争成為一個“大器”之人,兼容并蓄,靜心修為,從而成就自我的高境界、高品位。從這點來看,“器”又可理解為“氣”,“不器”即為“不氣”,即教師在教育實踐中,承認學生差異,包容不同學生,面對問題,不急不躁。否則,不僅于事無補,反而激化矛盾,失卻“君子”之風度。

可見,“君子不器”言簡意豐,為政、從教皆可得以啟迪。依理而行,循本而為,定能使自己破“器”而出,邁向卓越。

《光明日報》( 2021年09月07日15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