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軒哥。
大家似乎對于古代翡翠的制造手法很感興趣,好奇那個沒有機械的時期,怎麼做出如翡翠白菜、翡翠雕辟邪水丞等等極為精細的物件。
如今身處台北故宮博物館的翡翠白菜,可是館内當之不愧的鎮館之寶。除了本身材質就很出衆,其雕工也極為出彩。
這株翡翠白菜葉莖白嫩、菜葉自然翻卷,活脫脫就像從地裡剛拔出來的,細節之處無比逼真。
栩栩如生的翡翠白菜即使局部放大觀察,也絲毫不懼。
最令人稱絕的還是葉片上的兩隻昆蟲:一隻蚱蜢和一隻蝈蝈,蝈蝈上的觸角和棕須,可以說是一比一還原,幾可亂真。
匠人别出心裁雕刻的兩隻小昆蟲,也為這株翠玉白菜平添了幾分生動與活力。
也正是有如此精美絕倫的工藝品,讓人不禁對那個年代的工匠技術産生好奇。
今天軒哥就講講古時翡翠玉器的制作過程有何不同。
古法制玉雖然曆史悠久,但留下的資料極少。直到明清時期,才有部分著作提及。
清代畫家李澄淵于清光緒十七年所繪的《玉作圖》,畫風寫實,記錄描繪出了古時候制玉的主要步驟。
第一步:搗沙和研漿
這個步驟可以理解為玉石制作的前期準備工作。
工人會用杵将石臼裡的石砂搗得細碎,随後便交給另一人進行過篩。
他手中會拿着一個炒鍋模樣的大篩子,篩子底部有若幹個細洞,可以将細小的石砂過篩出來,再按照石沙大小進行分類,并用水漂去砂中的泥。
這些過篩出來的幹淨砂子,被稱為“解砂石”,做研磨玉器之用。
這些“解砂石”的硬度要比翡翠高出不少,粗顆粒用來切割,細顆粒用來雕刻,需搭配工具一起使用。
第二步:開玉
這一步就相當于如今的解石。
一般來說,翡翠毛料的外殼都會包裹着一層粗松的石頭,需要削掉這部分石頭,才能進行後續創作。
那時候的條件可不比現在,一台切割機三兩下就能把堅硬的原石分成數塊,效率極高。
反觀古時候,需要兩人用木架架起一個大玉璞(未經雕琢的料子),再各持着一端條據,進行着你來我往的“拉鋸戰”,靠着條據上的鋼條進行摩擦切割。
但是僅靠鋼條的硬度還不能完全切割原石,古人便在玉璞之上挂了一個水壺,水壺裡裝着前面所說的“解砂石”。
壺底有洞,混着水的“解砂石”不停地滴到玉璞上,額外增加了鋼據的鋒利度,這樣來回的摩擦之後,便能削掉表面的石頭,翡翠開始初露頭角。
因工具有限,開玉這個過程極耗心力與時間,這還僅僅是翡翠制作的開頭。
由此可知,古時候想做好一件翡翠工藝品,絕非易事。
翡翠開玉後,還面臨着雕刻、鑽孔、打磨、镂空等等的難題。古人又是如何一一解決的呢?
預知後文,且聽明日分解。
我是軒哥,關注我,專注每天分享翡翠幹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