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魏晉時期為什麼建立九品中正制

魏晉時期為什麼建立九品中正制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30 18:22:16

文/秋塵

古代選拔官員,隋唐以後大家都知道,采用的最重要的是科舉制。在先秦、秦漢時期,除了世襲的,往往采用征辟制度。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最重要的選拔任用官員的制度是“九品中正制”。

魏晉時期為什麼建立九品中正制(魏晉南北朝時期的)1

士族

九品中正制,也叫做"九品官人法",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的一種官吏選拔、任用制度。

中正這一名稱,最早在秦末出現過,陳勝起兵後自封為楚王,“大楚”曾設置中正官,不過跟選拔官吏關系不是很大,主要是掌糾察百官過失,類似于禦史。

東漢末年,在農民起義的沖擊下,連年戰亂,百姓流連失所,緻使秦漢以來的 "鄉舉裡選"的薦舉人才的機制破壞,"察舉征辟"制度也無法實行。其時曹操當政,提出了 "唯才是舉"的口号,并選擇各地有聲望的人士出任"中正官",将當地人士按才能分别評為九等,由政府按等級選任官吏,以備錄用。不過,這隻是臨時性的制度。

公元220年,曹丕稱帝後,采納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正式在各州郡設立"中正"官,負責察訪本州郡的士人。

各郡置中正,州置大中正。大小中正又各有屬員,叫"訪問"。"中正"在評定人物品級時,主要是先考慮祖先做過什麼大官,有幾代人做過官,此謂之"家世",或稱"品",然後再看本人的才德,謂之"狀"。總之,中正根據家世、才、德,來評定轄區内士人,将士人分别評定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三等九級,稱為"九品"。中正要注明各人的"品狀"如何,劃分品等,然後向吏部推薦。而朝廷根據品級的高低任命官職,大官多由品級高的人擔任,品級低的人多擔任小官。

以中正為中心,論品定級,選拔和升降官吏的制度,就是“九品中正制”。可想而知,那些中正官大多是由當時的士族門閥擔任,在評品論級時他們更關注門第高下,以至于出現了 "上品無寒門, 下品無士族"的局面。望族子弟平步青雲,坐取公卿,而那些有才能的寒門子弟卻受到排擠,難以施展抱負和才幹。由此,九品中正制成了保護士族世襲政治特權的官僚選拔制度,遠遠背離了量才授官、以期公正的初衷。到了隋代以後,這一制度逐漸被科舉制所取代。九品中正制在中國曆史上持續了 400多年。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