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到達黃經105°時為小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吉林省民俗學會理事長、吉林省政府文史館員施立學為我們解讀了小暑節氣的民俗文化。
暑,炎熱,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指天氣開始炎熱,還沒到最熱。暑熱深入,便憂熱煩渴。困溽才暑,溽是濕氣蒸騰,所以說,暑也是蒸,溽景薰天,炎光折地,熱不可耐。但溽是濕氣上升,溽露飛甘,舒雲結慶,所以,暑天的清晨最美。午後溽氣凝為雲山,又呼風喚雨,待雨彈光鞭過後,林梢簇簇紅霞滿,暑天的晚霞、星空、蟲鳴不眠之夜,都是最美的。
《淮南子.時則訓》雲:季夏之月 “是月也,樹木方盛,勿敢斬伐,不可以合諸侯,起土功,動衆興兵,必有天殃。土潤溽暑,大雨時行,利以殺草糞田疇,以肥土疆。”小暑之節,樹木茂發、昂昂向上,好似人生青少之年,壯碩可期,此時斬伐仍不是時候。季夏時節,天降大雨甚或暴雨,溽暑土潤,所以要順天時利用條件除雜草、肥田疇以增收成。
小暑三候
“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鸷”
溫風至,溫風是熱風,東漢王粲的《大暑賦》中有“熹潤土之溽暑,扇溫風而至興”之句。施老師解釋道:熹是炙、烤;大地上再難覓得一絲涼風,熱浪排山倒海一般襲來,人如在天地間一個大蒸籠中,蒸出全身污垢;再如舒展在溫水之中,此時溫風徐來亦如酒,也可興在其中。如果你認為“倏忽溫風至”中的“至”意味着“到”,那就有點天真了,它是“極”的意思。灼灼高陽下,連刮起的風都是熱乎乎的,身處室外卻如入蒸屜。
暑,即炎熱,小暑也就是“還沒長大”的暑,天氣開始熱起來,但還不是十分熱,沒有達到烈日炎炎、倏忽汗出的地步。“攜扙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宋代秦觀的《納涼》詩,描寫了他想盡快躲進清涼之地,擺脫這躁悶的熱風。于是他拿着拐杖,像是後面有個咬人的狗在追着他一樣,往清涼地跑。終于尋得一處,那便是“畫橋南畔”,在綠柳成蔭下,倚着交椅,湖中的徐徐小風吹來,甚是爽朗。“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乘夕涼,開軒卧閑敞。”
蟋蟀居宇,《詩經·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小暑後5日,蟋蟀生而還在穴中面壁,不能出穴飛,農曆七月後才出穴,活躍草叢間求偶,到八月天涼會聚到院中,令小院鳴聲鼎沸,天越涼離人越近;文中所說的八月即是夏曆的六月,即小暑節氣的時候,由于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牆角下以避暑熱。
鷹始鸷,小暑時節,由于地面溫度太高,幼鷹由老鷹帶領,在清涼的高空中翺翔并開始學習飛行搏殺獵食的技術,此時,天涯又見鷹始鸷。機敏的老鷹已先感知到肅殺之氣将至,躍向深空,遠離地面蒸發的層層熱浪,開始練習搏擊長空。應氏曰:“殺氣未肅,鸷猛之鳥始習于擊,迎殺氣也。”鸷,言至,鷹感陰氣,乃生殺心,學習擊搏之事。“鷹,鸷鳥,鸷,猶搏也、擊也。季夏之月,二陰既起,鷹感陰氣而有殺心,故能搏攫他禽,所謂鸷也。”
農事農諺
“三日不雨小旱,五日不雨大旱”
施老師談到,小暑期間江淮一帶梅雨季将過,進入伏旱期,“三日不雨小旱,五日不雨大旱”,可見少雨時的炎熱難耐。小暑前後,東北進入多雨季節,熱帶氣旋活動頻繁。農事除收割冬、春小麥等作物外,主要是忙着田間管理了。
早稻處于灌漿後期,早熟品種在大暑前就要成熟收獲,要保持田間幹幹濕濕。農諺說:“伏天的雨,鍋裡的米”,這時出現的雷雨、熱帶風暴或台風帶來的降水,雖對水稻等作物生長十分有利,但有時也會給一些旱作物及蔬菜造成不利影響。流傳于小暑時節,關于農事的風雲雨虹雷電的農諺極為豐富:小暑小禾黃。小暑溫暾大暑熱。小暑過,一日熱三分。小暑南風,大暑旱。小暑驚東風,大暑驚紅霞。大暑小暑,有米懶煮。節到小暑進伏天,天變無常雨連綿。
“小暑天氣熱,棉花整枝不停歇。”大部分棉區的棉花開始開花結鈴,生長最為旺盛,在重施花鈴肥的同時,要及時整枝、打杈、去老葉,改善群體小氣候,減少蕾鈴脫落。盛夏高溫是蚜蟲、紅蜘蛛等多種害蟲盛發的季節,适時防治病蟲是田間管理上的又一重要環節。小暑的一些諺語不僅表現了預測的智慧,也體現了生活的趣味:“六月六下雨,一百日見霜”,六月六日下雨,預測該年秋冬季節降霜,天氣會很冷。“六月初一,一雷壓九台,無雷便是台”,民間常以六月初一這天是否打雷,來預蔔當年刮不刮台風。“小暑驚東風,大暑驚紅霞”,小暑吹起東風,大暑見到紅霞滿天,都是刮台風的征兆。“小暑小禾黃”,田中的一期稻禾到了小暑時節,已經黃熟了。“小暑吃芒果”,芒果這種夏季的水果,到了小暑時候正是盛産期,趁着這時節,快來大快朵頤,一享芒果的美味吧。“小暑吃瓜”、“小暑吃蓮子”,小暑時節也是各種瓜類,如西瓜、絲瓜、苦瓜、黃瓜、冬瓜和蓮子的盛産期。
風俗活動
祭祀五谷神 曬書畫衣物
施老師談到了與小暑有關的很多風俗活動:
據史書記載,小暑前後正好是六月初六日“天贶節”,“贶”即“賜”,即天賜之節。因為宋代皇帝在伏天向臣屬賜“冰麨”和“炒面”,故稱天贶節。
伏日祭祀。
古人說,伏是“隐伏避盛暑”的意思,伏日祭祀,遠在先秦已見著錄。古書上說,伏日所祭,“其帝炎帝,其神祝融”。炎帝傳說是太陽神,祝融則是炎帝玄孫火神。傳說炎帝叫太陽發出足夠的光和熱,使五谷孕育生長,從此人類不愁衣食。人們感謝他的功德,便在最熱的時候紀念他。因此就有了“伏日祭祀”的傳說。
祭祀五谷神。
我國有悠久的農耕文明史,崇尚谷神的風俗十分普遍。谷神就是崇祀植物谷子,屬自然神。後來奉後稷為谷神,後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傳說有邰氏之女姜嫄踏巨人腳迹,懷孕而生,因一度被棄,故又名棄。他善于種植各種糧食作物,曾在堯舜時代當農官,教民耕種,被認為是開始種稷和麥的人。祭祀五谷神,用意與祭天、祭地相同。體現了先民良好的感恩傳統:豐收固然有自己的心血在裡面,也是靠着大自然的風調雨順以及祖先的保佑,才得以實現。
曬書畫衣物。
小暑這天寺廟會曬經書、法器,老百姓則有曬書、曬衣服等等習俗,民諺有雲:“六月六,人曬衣裳龍曬袍”,“六月六”相傳這是龍王曬鱗之日。這一天,為一年中氣溫最高,日照時間最長,陽光輻射最強的日子,所以家家戶戶多會不約而同地選擇這一天“曬伏”,就是把存放在箱櫃裡的衣服、書畫,晾到外面接受陽光的暴曬,以去潮,去濕,防黴防蛀。“六月六,家家曬紅綠”。“紅綠”就是指五顔六色的各樣衣服。曬衣之俗延至魏晉,成為豪門富室炫富的機會。名列“竹林七賢”的阮鹹瞧不起這種作風,當他的富豪鄰居,在架上搭滿了绫羅綢緞,阮鹹卻故意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何故,他答:“未能免俗,聊複爾耳(姑且如此而已)!”
“曝書”習俗,在我國則至少有兩千年的曆史了。《穆天子傳》中就有“天子東遊,次于雀梁,曝蠹書于羽陵”的記載。到漢唐時,曝書逐漸形成制度。北宋更形成了獨特的館閣翰院文人的曝書集會,文人士大夫相互參觀,品鑒學習。
小暑嘗新。
小暑,人們會品嘗最新收獲的糧食,并舉行一系列重要的祭祀儀式,表示對大自然以及祖先的感恩。據說“吃新”通“吃辛”,是小暑節後第一個辛日。所以,民間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說。
飲食養生
“少動多靜 晚睡早起”
俗話說“小暑大暑,上蒸下煮。”7月7日是小暑,正是天氣悶熱時,長春市中心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三級教授、返聘專家裴智梅說,小暑養生應遵循“晚睡早起”的原則,中午盡量睡個“子午覺”。
裴智梅教授表示,小暑氣溫較高,人們出汗較多,養生的關鍵是正确降溫解暑,“建議大家,天氣炎熱、陽光直射時,外出要采取必要的防曬措施,避免中暑。”背包裡可以帶一兩瓶藿香正氣液,以防出現暑熱情況。另外,天氣炎熱時要及時補充水分,不要等渴了再喝,口渴後不宜一次性飲用大量的水。
小暑補充水分以涼白開最好,也可以加入少量的鹽,為身體補充鹽分。綠豆水也是不錯的選擇,綠豆有消暑解毒的作用,家居可提前将綠豆泡一會,水開後煮10分鐘最佳。食欲不佳的市民,平時也可以搭配具有清熱解毒的菊花茶、大麥茶、決明子茶等茶類來幫助消暑。
小暑炎熱,年輕人喜歡貪涼,往往會飲用很多加冰、冷凍的飲料,不但會影響胃腸功能,還會加重體内的濕氣,為疾病的發生埋下隐患。“暑濕傷人,小暑養生大汗淋漓後冷水洗浴不可取。”裴智梅教授說,有些市民在運動過後,或者大汗淋淋後,往往喜歡洗個冷水澡,“要知道,此時人體的毛孔處于發散狀态,冷水洗澡濕氣會進入毛孔中,長期如此會損耗體内的陽氣。”裴智梅教授說,有風濕骨病的人尤其要注意。小暑氣溫高雨水多,裴智梅教授建議大家在雨天淌水後,回家及時清潔皮膚,泡腳祛除寒氣。
“小暑過,一日熱三分。”盡管還沒有入伏,但小暑過後天氣會一天比一天熱,此時養生宜靜不宜動,尤其是老年人應該“少動多靜,多休息”。小暑日常作息,提倡“晚睡早起”,中午盡量睡個“子午覺”,“小暑天黑的晚,早上天亮的又早,加上溫度高,不少人的睡眠質量會受到影響,第二天起來容易沒精神,中午睡個午覺就很重要,午睡時間半小時為宜,時間過長反而容易越睡越想睡!”裴智梅說道。小暑鍛煉,力度應适宜,既不可不動賴怠,也不可過激、過量運動大汗淋淋,鍛煉時間需避開烈日當頭以及飽餐後,以免出汗過多損傷脾胃。
小暑天氣濕熱,飲食上宜多吃帶苦味和酸味的食物,例如苦瓜、西紅柿等,苦味的食物對心髒有好處,而且苦還能清熱,酸味食物可以開胃健脾,有助于提高夏季因為氣溫高而産生的食欲不振。
小暑也可以多吃西瓜和冬瓜,西瓜能補充人體水分,冬瓜消熱、利水、消腫,本身不含脂肪,熱量不高,也非常适合健身減肥的人士。
暑濕的天氣,也可以用蓮子來煮粥,蓮子能清心火,是養心安神的佳品,也可養護腸胃。或者用蓮藕、玉米來煮湯,蓮子有涼血、滋陰、清熱的食療功效,是夏季補養脾胃的好食材。
迅速反應,及時更新
獲取你身邊的資訊
來源丨東亞經貿新聞記者 王璐 張莉莉 手繪作者 孟美青 設計 劉春嬌
編輯丨露娜
審核丨韓大川 姜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