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天津話爆笑導航

天津話爆笑導航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3 05:13:00

昨天說到天津話是被中原官話和冀魯官話包圍的蘇皖官話“方言島”,其語言的音調、語氣、用詞等都與皖北方言非常接近。今天就詳細說說天津話的一些特點。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特點,使得天津話的識别度非常之高,一個天津人哪怕學了普通話,隻要還在天津話的大語言背景下生活,其普通話中一定帶有濃重的天津口音,有時連他們自己也覺察不出來,隻有到了外地才能一下子顯出天津話的特色。

前面說過,天津話最突出的一點是把陰平聲,即漢語拼音中的一聲念成降調。除此之外,天津話當中還有一些有意思的特點,下面逐一說道說道。先從語調說起吧。

第一,天津話當中把很多純韻母發音的字在前面容易加上一個“N”這個聲母。比如:棉襖的“襖”字,在天津話中就讀作“腦”;安裝的“安”字,在天津話中讀作“囡”;(當然,不要忘了這是個陰平聲,要用天津話的降調來讀,這裡提示一句,後面就不再提示了。凡是應該讀漢語拼音一聲的,請自覺讀成降調。)訛詐的“訛”,在天津話中讀作“ne二聲”;“餓了”的“餓”,在天津話中念“卧”;把東西摁住的“摁”,在天津話中讀作“嫩”;高矮的“矮”,天津話讀作“奶”,所以才有了過去天津一個冰箱的品牌“可耐”,這在天津話中是“可愛”的諧音。

第二,在天津話中經常可以發現把陽平聲讀成陰平聲,即把漢語拼音中的二聲讀作一聲。這種讀法時往往這個陽平聲的字要稍微拖上一點點長腔。比如:“脖子”這個詞,用天津話說往往會說成“波子”;“行啊”,會說成“星啊”,等等。這個發音特點,是區分天津人的“津味普通話”與标準普通話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因為天津話總體上與普通話除了前面說的陰平改降調之外,其他的地方相差不太大,所以天津人學普通話相對比較容易。但就這一點是多數天津人注意不到的,特别是在整體上都是“津味普通話”的環境下,這個毛病更不容易被發現。

第三,天津話中還有一些詞彙在連讀時語調的特殊變化,比如“抓瞎”,在天津話中就被念作“爪瞎”,即第一個“抓”字從陰平變為了上聲;同樣地,“抽煙”,在天津話中被念作“醜煙”。

第四,天津話特别是傳統的天津話是沒有卷舌音的。所有的zh、ch、sh都被念作z、c、s,比如“肘子”念作“走子”;“生産”念作“僧慘”,等等。當然,現在的天津話受普通話影響很大,年青一代的天津人說話時基本上都能分清平舌音和卷舌音了。

第五,普通話帶有r聲母音節,在天津話裡一般讀成零聲母,即把輔音r換成了元音ī。例如“人”“肉”“潤”等字,天津話卻分别讀成“銀”“又”“暈”等。再如“用、泳、勇”等字,天津話讀為“冗”;“讓、嚷、壤、”等字,天津話卻為“樣、養”。(這一條和上面一條一樣,也是老天津人這麼讀,年輕人也不這麼讀了。)

第六,個别字的讀音與普通話差異較大。比如男女的“女”字,在天津話中讀作“nuei三聲”(這個字真找不到同音字。)再如,“菊花”在天津話中讀作“舉花”(可是讀“墨菊”時又讀作“居”);“一管筆“在天津話中讀作“一管鼻”,“鉛筆盒”在老天津話中叫做“鼻盒兒”(可是讀到“鋼筆、鉛筆”時又讀作“比”);“天津”的“津”字,在天津話中讀作“晶”,所以聽天津人說自己的城市都是一口一個“天京”,以為到了太平天國了。另外,“沒有”“沒門”的“沒”在天津話中都讀作去聲,即“妹有”“妹門”。還有“刨花兒”的“花”字,在天津話中讀成三聲。“幹淨”的“幹”在天津話裡讀作“gan二聲”。還有天津話中标志性的做“什麼”講的“嘛”字,讀作“罵”。比如說“你幹什麼去?”,用天津話說就是“尼敢罵去”。再有就是“這”“那”和“哪”三個字的發音比較複雜:“這”經常會被讀作“介”,如“這是什麼”就讀成“介似罵”,但在說到“這個”時,“這”又被讀成“zhei四聲”;“那個”會被讀成“内個”,而在說“到那去”時,就被讀成“那”,說到“那麼”時,又變成了“嫩麼”;“哪個”的“哪”會讀成“nei三聲”,“到哪去”又恢複為“哪”這個音。還有,“怎麼”的“怎”會讀成“nen三聲”。還有一個詞:“尼了”,是“你”或“您”的叫法,實際應為“您這是幹什麼去?”,按标準的天津說就是“尼了介似敢嘛七?”

再說說語氣。天津話中的一些地方語氣與普通話也有不同,主要表現在輕重音的把握上。例如,在天津說道路名字,重音都會落在“道”和“路”上,比如“貴州路”在天津話中重音強調的不是“貴州”,而是“路”;再比如“馬場道”,重音也是在“道”上;金剛橋、金湯橋、解放橋等地名,重音都在“橋”上。還有一個外地人極難拿捏的語氣詞“哎~”,這個詞用來表示贊同、同意,發三聲,略微拖一點長腔,輔之以表情,很是傳神;而如果發二聲時,就意味着提示對方,有點像京劇叫闆一樣,比如說:“哎,你不能留點神嗎?”。能否準确地用好這個“哎~”,可以說是識别是否天津人的一個重要标志。還有一點比較有意思,就是天津人罵街一般不罵“他媽”,而是“你媽”,一開口便是“我尼瑪”“你尼瑪”“他尼瑪”。還有一個現象是“吞音”,比如說“勸業場”,天津人就叫“勸場”;“黃家花園”叫做“黃花園”,等等。

最後說說用詞。天津話的用詞有一些比較有地方特色,這裡分為四類,一類是受河北和北京方言的影響或者說是與河北和北京方言一緻的。第二類是天津特有的,這裡有一些恰恰是與皖北方言一樣的。第三類是過去江湖上的“切口”。第四類現在已經非常少見了,就是從外語音譯過來的。下面挑着說說。

先說第一類,可以找出以下這些例子,其實這些詞彙不是天津特有的,而是北方方言的一部分,至少河北、北京也這麼用。比如:甭:不用。倍兒:副詞,很、非常的意思,如:倍兒哏兒。白話(huo輕聲):漫無邊際的瞎聊、吹牛,北京也叫侃大山。抽冷子:突然。湊份子:大家一起湊錢。齁兒:太甜或太鹹,後泛指味道重,如:齁酸。奮秋(輕聲):一般指手腳亂動,如:坐穩了!别跟這兒奮秋。與固秋意義相近,但固秋特指在床上,奮秋沒有特指地點,但也多指在旮旯兒。接風兒:打牌用語,泛指搭順風。急赤白臉:氣急敗壞。得楞(輕聲):修理、調試的意思。歸齊:副詞,到底、最後、結果的意思。二五眼:稀裡糊塗的人。飯口:開飯的時間。老鼻子、海了去了:形容很多。沒治了:太好了,沒法再好了,也做“蓋了”“蓋了帽兒了”。膩歪(輕聲):做動詞時是讨厭的意思,做形容詞時是無聊、無所事事的意思,也有讨厭的意思。瞎掰:胡說、扯謊。踅摸:四處亂看,比尋找差一個檔次。胰子、胰子粉:肥皂,後者指洗衣粉。梆硬:堅硬。不夠揍兒:罵人的話。或簡化為"不夠"。"這個人真不夠。"打一晃:短暫地露一面。"别管多忙,你也得來打一晃。"捯饬:打扮,裝潢。"這一捯饬可漂亮多了。"裉節兒:緊要關頭。糟改:挖苦、取笑。"你不是拿我糟改嗎?"公母倆:夫婦。"這老姑母倆,晚年可享福了。"鼓棒槌:挑撥是非,背地說人壞話。攏子:梳子。揍興:名詞,比“德行”語氣重得多。棒子:玉米。棒子面:玉米面。

再說第二類,這是天津方言島中特有的。比如熬(讀“撓”)鳔:糾纏别人,或者是無所事事地消磨時間。如:介小子沒事就跟我這兒熬鳔。霸呲:亂踩踏,亂走;比如媽媽說小孩:“下雨了,别上外邊亂霸呲去!”不覺(讀“腳”)悶:不識趣。拔闖(讀“創”):替别人打抱不平。扯:指年輕女性瘋瘋颠颠,不穩重。大了(讀“寥”):專門替人操持婚喪嫁娶一應事情的人,或指出面解決問題的能人。吃“挂落(讀“烙”)兒”:是别人遇到好的事情,自己跟着沾光,也有别人的錯誤導緻自己跟着受連累意思。打岔 (讀“镲”):最常用的是開玩笑,如:别拿我打岔啊!就是别拿我開玩笑的意思。 也有在别人說這件事的時候突然講起不相關的事情的意思。大梨:①外行、不懂裝懂的人,如:有人形容“安利”傳銷就是“大梨賺财迷” ② 吹噓、言過其實。"他是個大梨,别信他的。"也作"大梨膏"、"吹大梨"。夠闆:夠朋友、夠意思、夠交情。硌窩兒:磕癟了但是沒有破的雞蛋,蛋青、蛋黃沒有流出來,還能保存一段時間,比好雞蛋便宜,過去定量供應時也不要票,算殘次品賣。關錢:發工資。酒地兒:指眼前的地方、地面,如:别拎着了,擱酒地上吧。離雞(輕聲):奇怪,邪門,精神恍惚,心不在焉的樣子,也有神神道道的意思,重疊詞作“離離雞雞”。老坦兒:土老帽,鄉巴佬。尥:形容詞,淘氣,多指小孩子。耨(nou三聲):動詞,做打趣、開玩笑講,如:今兒個讓老張他們耨一頓;(注:這層含義用這個字是有的專家這樣寫,我對此持保留态度。我認為這個字應該是“怄”,用天津話讀時前面加上了“n”這個音,所以變成了“nou”,因為“怄”的意思是故意惹人惱怒或使人發笑。)還做忍耐講,如:兩口子結婚三年了,沒房子,一直跟婆婆那耨着。惹(二聲)惹(輕聲):起哄、瞎摻和;如:沒你事别在這瞎惹惹。做名詞時指喜歡惹惹的人。鬊(shun二聲):醜的意思。清醬:就是醬油。摺咧:撒潑打滾,無理取鬧的意思。如:你别和我摺咧!拔怼:雙方的拖欠互相抵償。紅眼兒:孫子(女)。白眼兒:外孫子(女)。半參(讀“燦”)子:事情沒做完。"他又弄個半參子,擱下走了。"貝(bei二聲)兒貝(bei輕聲)兒:傻子。"别管怎麼打扮也像個傻貝兒貝兒。"藏蒙個兒:捉迷藏。引申為撲朔迷離。"有話明說,咱心明眼亮,别藏蒙個兒!"吃瓜落(lao四聲)兒:沾光。搋:厮打。"這兩人說戗了,搋起來了。"大尾(yi三聲)巴鷹:自以為了不起,到處充好漢的人。得繼:兒女恪盡孝道,特指臨終時,親視含殓的兒女。也作"得濟"。浮(fu一聲)囊(nang輕聲):①膨化。"你把饅頭泡在湯裡那不都浮囊了?"②浮腫。"我看他的臉不是胖, 是浮囊了。"胡吣:吣原指狗貓之類嘔吐,借指人的胡說亂說。胡兒天:瞎說。也作"胡天話"、"胡勒"。唆了蜜:對棒棒糖之類甜食的叫法。嚏(ti四聲)噴(fen輕聲):普通話叫“打噴嚏”,但到了天津,不知怎麼的,就叫“打嚏噴”。油葫蘆(讀作“魯”):指一種蟋蟀。二八八:意指一般水平或中等偏下的,大概和“二把刀”差不多。例:那麼窄的道,也就您這老司機能過去,要換個二八八的,準卡那。(另:“卡”字在天津讀作qia二聲或三聲)來(lai三聲):拽。例:你别來我。墊吧(ba輕聲): 指正式吃飯前先少吃一些。姐姐:天津人對女性的慣用稱呼,不同于其他地區女性,不管多大多小喊一聲姐姐人家聽着就舒服。崴了:壞了。能内梗:愛逞能的人。漿(一聲)子:豆漿。後子:草魚。拐子:鯉魚。蒜毫:蒜薹。雞争根兒:雞胗。轉(四聲)蓮籽兒:葵花籽。

再說第三類,這些都是過去幫會中的“切口”。比如“船兒亮”:指心明眼亮,辦事大方、周到,善解人意,也作“亮嗖”,這本是幫會中的黑話,“船兒”指的是眼睛。疊了:形容收攤、不幹了。這也是過去幫會的黑話。棱子:指混橫不講理的人,或者指講話不圓滑。死簽兒:解放前幫會争碼頭群毆,一方提出條件,另一方從自己人中抽人去應對。由于對方的條件常很苛刻,去的人多半不死帶傷(比如油鍋裡撈銅錢、剁手指等等),所以要抽簽決定誰去,故稱作“死簽兒”,後來泛指玩命、拼命。打遊飛:無職業,到處混飯吃。"也不想法幹點麼,整天打遊飛。"份兒:①身份。"這回夠份兒了,副局了。"②水平。"能不能上一級那就得看你的份兒了。"鎬把兒:粗棍子,過去黑社會鬥毆時最常用的東西。

最後說第四類,這類方言來自外語。比如“膀大力的”:指到頭了、到底了、到家了。"跟您說個膀大力的吧,最低價是18萬,再少不行了。"這個詞來源于英語“boundary”,原意是“邊界”。球克:日光燈啟輝器。是英語“choke”的音譯。“樓兒扣兒”,指船上的儲物櫃,源于英語“locker”。不過這些說法現在已經基本上聽不到了。

天津話爆笑導航(閑侃方言島天津話)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