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員總是問沒骨畫是工筆畫嗎?下面詳細闡述一下:
說到沒骨,人們都想到了清初的恽壽平。其實沒骨法在五代時期就出現了,五代時期的黃荃、黃居寀父子就運用此法,到後來有所發展,乾隆時期外國傳教士郎世甯也采用沒骨法表現花鳥。北宋的沈括《夢溪筆談》中記載“諸黃畫花,妙在敷色,用筆極新細,殆不見墨迹。”
沒骨畫:為中國畫的一種畫法。在書法裡把筆鋒所過之處稱為“骨”,其餘部分稱為“肉”。不用勾輪廓,直接上色塑造形态的畫法稱之為沒骨畫。
沒骨畫法的起源有多種說法
最為原始的沒骨畫法,應該是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存在了。時至南北朝時,張僧繇在借鑒印度繪畫技巧的同時,進一步發展了中國畫的用色理念和用色技法,為沒骨畫技法的成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相傳為五世紀初南北朝時期,張僧繇所創立的一種山水畫技法,直接以青綠、赭、白諸色,堆染成山石雲水樹木。沒骨技法為張僧繇所創,唐朝楊升用此法畫山水,稱為“沒骨山水”、北宋徐崇嗣用其畫花卉,他是“沒骨花”的創始人。
沒骨畫它在生宣紙上直接點寫,如大寫意,小寫意。
寫意畫不用勾輪廓,不要打底稿,更不能放底樣拓描。作畫時,要求畫者胸有成竹,一氣呵成。
沒骨畫它也能能在熟宣紙上直接點染,混染,沖彩撞粉,層層疊加色彩精細的設色。
沒骨點染:是指先在筆上調好墨或色的濃淡,然後一筆或幾筆點出物象的一種繪畫手法。沒骨點染有粗細之分,細緻地在工筆花鳥中常用來表現草蟲、小花、小草和枝梗等,較粗的則是兼工帶寫。介于寫意和工筆之間的一種畫法,既可以畫在生宣紙上,也可以畫在熟宣紙上。
沒骨點染法,它的用筆接近于寫意,簡潔注重神韻,不同的形體用不同的筆法去畫,中鋒側鋒幹筆濕筆都可以兼用,也可以把底稿放在下面,但是不受底稿輪廓的約束,先花後葉,先主後從,由淡到重地進行點染地去作畫。
沒骨沖水:用白雲筆蘸淡白粉平塗反面花瓣。待淡白粉未幹之前,用筆蘸曙紅加胭脂調成淡紅點花瓣的尖部,使其自然向花瓣根部滲化,漸遠漸淡。接着用筆蘸飽清水點沖在剛上色的花瓣上,讓其色彩自然滲化。然後用幹筆吸掉沖水時多餘的水分。
沒骨沖彩:桃幹先平塗赭石色,未幹時沖入中墨、重墨、三綠、三青等,使其自然暈化。
沒骨 撞水:常用于畫葉子和枝幹,即在葉子和枝幹的顔色還濕潤的時候,用淨筆蘸水從葉子和枝幹的向光面主注入,使顔色凝聚于一端或沉積于邊上,注水的地方淡而白,成為受光部;待不均勻的撞水幹了後,形成深淺不一的多層次,以及其天然的輪廓線,自然表達出陰陽凹凸的變化。顔色的邊上留下的那一線較重的水漬,使花葉花枝具有濕潤的效果。
通過撞水法,使葉子顯得潤澤而有生氣,如果不注水,那麼就隻會是一些比較平淡的色塊而已。
始于嶺南畫派“二居”。
沒骨混染:就是用粉和水色直接在畫面上混染成所需的色相。例如畫醉芙蓉,其花瓣的色彩,是由紅、白、微綠三色互相滲透暈化配合成的。表現這種色相,其它染法都有不足之處,而混染則比較适當。
在花瓣紅、白、微綠三個部位,先後着上含有飽和水分的紅、白、微綠三色;再以清水筆略為引調刷染,使紅與白、白與綠接暈自然,水光均勻滋潤;這時如覺色度有不足處,可以點補上色,點補欠準,可再用清水筆略為刷染,如此幹後有嬌嫩之感。如在幹後仍覺最深處色相不足,則可醒染。
混染用筆要準、快、輕、簡,用粉要細,上色用水要較多,用色的深度要過于幹後的色度。特點色感效果有嬌嫩滋潤、輝暈、透明之感。表現荷花、芙蓉、露中花朵有獨到之處。
沒骨接染: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顔色趁濕相接的着色方法。作畫時,先将所需各色調好備用,一支筆離一色,趁濕相接完成。
如畫綠葉,一支筆蘸花青或墨綠,從葉柄處向葉尖方向畫去,另一支筆蘸草綠接着向葉尖染去,再在葉的亮部接染黃綠色即成。由于水的滲化,使葉的顔色由藍到綠,或由深綠到淺綠自然變化。
郎世甯沒骨作品
沒骨暈染:略去雙鈎的墨線,靠色彩的層層加染而成。
直接使用色彩造型,直接用色彩描繪物象的光感、色感和質感,比之于用墨線造型的手法,更接近于客觀真實,更富有真實感,更适用于寫實繪畫。
月季花沒骨暈染,葉子雙鈎
沒骨暈染
沒骨暈染
沒骨暈染
沒骨暈染
沒骨暈染
沒骨點染
沒骨畫法表現形式
第一種較工細如雙鈎填彩法,隻是略去雙鈎的墨線,靠色彩的層層加染而成。
第二種畫法略為疏放稍帶寫意的筆意,直接以色彩點染,一次完成。
沒骨畫法不勾墨線,直接以色彩塑造物像的畫法。從技法上看,有暈染、點染等。最終讓人看不到輪廓線,運用層染或混染,接染,充水,撞色等技法來塑造物象的一種繪畫手法。
總之,它可以呈現寫意,工筆淡彩,工筆重彩面貌。也可以一幅作品裡面各種技法綜合運用。
它可以在生宣上繪制,也可以在熟宣上繪制。
“沒骨法”它擺脫了線條勾勒束縛的呆闆,可以更為生動;其次,它擺脫了線條勾勒的平面化感覺,達到立體效果;最後,通過預先設計毛筆的調色程序、技巧,能夠表現物象的形态和質感。
您對沒骨畫了解了嗎?[微笑][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