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中庸第二十二章

中庸第二十二章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7 17:34:30

中庸第二十二章?  詩曰:“衣錦尚絅”,惡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中庸第二十二章?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中庸第二十二章(崇陽中庸筆記第三十二章)1

中庸第二十二章

第三十二章正文

  詩曰:“衣錦尚絅”,惡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詩雲:“潛雖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無惡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

  詩雲:“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

  詩曰:“奏假無言,時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威于鈇钺。

  詩曰:“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詩雲:“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子曰:“聲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詩曰:“德輶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

崇陽解讀

這一章集中舉例告訴大家君子之道(中庸之道)是什麼,是《中庸》的點睛之筆。本章請對天命說批判審讀。

衣錦尚絅,源自《詩經·衛風·碩人》,原文是“碩人其颀,衣錦褧衣”,是贊美齊莊公的女兒、衛莊公的夫人莊姜的詩。碩,大,當時女子以高大為美。颀(音同齊),身材修長。絅,通褧(音同囧),婦女出嫁時禦風塵用的麻布罩衣,即披風。衣錦尚絅,字面理解是裡面穿着錦袍,外面照着麻衣。引用到這裡與中庸之道相合,指君子内含深邃而不外露。《詩經》說:“衣錦尚絅。”這是為了避免錦衣花紋大顯露。所以,君子之道深藏不露而日益彰明;小人之道顯露無遺而逐日消亡。君子之道,處事淡然而不令人厭煩,外表簡樸而内含文采,溫文儒雅而條理分明。知道由近及遠的道理,就知道“親親為大”(見第十九章),做到了“仁”;知道遇風就去找其源頭的道理,就是求知欲滿滿,“好學近乎知”,做到了“知”。知道即使做得再隐秘的事也一定會顯露的道理(見第一章和第十五章),就知道“莫顯于微”、慎獨,有了恥辱之心,做到了“勇”。(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具有知、仁、勇三者,所以說,天下之達德也(見第二十章)。

“潛雖伏矣,亦孔之昭”源自《詩經·小雅·正月》,這是一首控訴周朝統治者昏庸糊塗的詩,詩的作者孤獨無助,隻能寫詩表達對家國的憂愁。上下文是“魚在于沼,亦匪克樂。潛雖伏矣,亦孔之炤。憂心慘慘,念國之為虐。”大意是作者自比一條在水裡遊泳的魚,雖自在,但不可快樂。自己雖蟄伏已久,但始終保持光明善良。隻是憂心國事罷了。引用到這裡,大有慎獨的意思,即使不得志,隐于世,也要保持高尚的德行。君子做事時沒有惡念頭存于心中,所以,自我反省也就不會有愧疚。君子之所以讓人佩服,普通人覺得趕不上,正是在這種别人看不見的地方。

“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出自《詩經·大雅·抑》,是衛武公勸谏周王的一篇詩文。相,察看。屋漏,屋頂漏了陽光就會照進來,這裡形容做事不會見不得光。看你獨自在自己房間裡,也不會做出見不得光的事情。是說君子慎獨,言行始終如一。所以,君子不用做什麼,也能得到尊敬;不用說什麼,也能得到信任。

“奏假無言,時靡有争”源自《詩經·商頌·烈祖》中“鬷假無言,時靡有争”一句,這是一首商王祭祀商湯的詩詞。鬷假,大衆。靡,沒有。大意是說商湯執政時期政治清明,大家都沒有怨言,也沒有紛争。所以,(像商湯這樣的)君子不用賞賜,老百姓也會聽從;不用發怒,老百姓也會畏懼于刑罰。鈇钺(音同夫越),本是斫刀和大斧,古代腰斬、砍頭的刑具,這裡意指刑罰。

“不顯維德,百辟其刑之。”出自《詩經·周頌·烈文》,這是周公歸政周成王後,周成王掌政祭祀祖先時的一首詩。不,通“丕”,大。維:于。百辟,衆諸侯。刑,通“型”,效法。大意是周成王在誇先祖高尚的品德名揚四海,衆諸侯争先效仿。所以,君子笃實恭敬就能使天下太平。

“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出自《詩經·大雅·皇矣》,是歌頌周文王和他父親王季功績的詩詞,描述了周建國之初的曆程。這首詩開頭從上帝挑選治天下之人的視角入手。上帝發現商朝政治昏庸,放棄了它。然後上帝在西方發現了周朝,寄希望于王季和周文王。這句話是上帝誇周文王的,下文還有一句續上比較好理解:“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不長夏以革。”長,挾,依恃。夏,夏楚,古代教育學童或未成年不聽話時用的體罰刑具,藤條、教鞭之類。革,通“戈”。不長夏以革,儒家提倡愛民如子,這裡把百姓比喻為未成年的子女,大意是說教育百姓就像教育未成年的子女一樣,但是不是用武器去教育。整句話連起來,大意是上帝告訴周文王,你有高尚的品德,不用厲聲厲色呵斥百姓,不用刀劍相加逼迫百姓,百姓也會順從你的。所以,孔子說:“用厲聲厲色去教化老百姓,是最拙劣的行為。”在此強調,對于“天命說”請批判審讀。

“德輶如毛”出自《詩經·大雅·烝民》,是歌頌周宣王的賢臣仲山甫的詩句。上下文是“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我儀圖之,維仲山甫舉之。”輶(音同猶),古代一種輕便的車,這裡意指輕。克,能。儀圖,揣度。人們常說雖然德行輕如鴻毛,但很少有人能一直舉着,遵照執行。我想了想,認識的人中能這麼做的隻有仲山甫。輕如鴻毛還是有物可比拟。

“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出自《詩經·大雅·文王》,這是一首歌頌周文王之詩。這首詩前面先歌頌了周文王的豐功偉績,講了周繼承商是天命所歸,強調要修身養德,好好治國,最後說到天命不會一成不變,“上天所承載的總是這樣,沒聲音沒氣味可辨。”要效法周文王,這樣才能萬邦永遠信服。引用到《中庸》裡,結合上下文,“上天之載”應是指“天下之達道”,而前面的“德輶如毛”應指“天下之達德”(見第二十章)。這才是最高的境界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