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深度解析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深度解析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26 15:43:0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對這三句話分别進行解釋的質疑由來已久。以下臆說供各位參考,如認為我所言更加符合孔子本意,敬請各位倡導。

一、出發點

《論語》幾乎是國人傳統思想之聖經,而“學而”開篇三句話是聖經中的聖經,列義務教育初中課文,擔負對後人道德的培養及教育,其啟蒙作用怎麼說都不為過,同時對國人精神家園的構建具有無以倫比的意義,如我輩不能正本清源則愧對先人。

論語開篇“學而”三句話割裂的字面解釋,結果是直接摧毀“學而時習之”經典論述的核心價值,毀壞第一段論說的完整性。

二、“學”、“習”“說”

“學而時習之”中,孔子想讓我們“學”什麼?先讓我們看看《論語》都說了什麼,是仁、義、禮、智、信;是溫、良、恭、儉、讓,這才是孔子想讓我們學的東西,所以,《論語》不是知識書籍,而是人生哲學。這裡的“學”不是科學文化知識,是指聖學,即聖賢之道。

觀點依據:《大學》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裡的“學”顯然也不是文化知識,否則不需要“明德,親民,至善”,而明德之人即為聖賢君子。《大學》的“學”與“學而時習之”的“學”是一緻的,都是指聖學,即聖賢之道。并且,《大學》指出聖學的方法在于“明(明德)、親(民)”與“學而”開篇的論述核心思想也是完全一緻的,就是“學而時習之”的“習”,即是笃行、實踐。

兩部經書第一段說的都是有關“聖學”的中心思想,所以不可能出現讨論“有朋自遠方來”的問題。

二、“悅”、 “樂”

“說”是學而時習之的目的和價值,其意義與“學”、“習”同等重要。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悅”是引領實踐聖賢之道的動力源泉。

“學而時習之”客觀外在表現并不總是“說”, 就如笃行 “清廉” 為官,經常表現出來的是“清苦、寂寞、不樂”。2500年前的孔子職業是導師,基于職業規範,習慣把重要的問題說清楚。孔子試圖将體悟到的“學而時習之”所獲得的那種無以名狀的、發自内心的、持久的,愉悅、清淨、安甯,這種不同于滿足私欲的快樂,告訴他的弟子們,因此孔子第二句用“有朋自遠方來”這樣具體的、外在、直觀的“樂”,來解釋“學而時習之”所得到的抽象的、内心、無以名狀的“說”。

第一句與第二句的内在聯系,就是“說”和“樂”,第二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作用就是解釋第一句的“說”,這也直接反映出孔子2500年前的諄諄教導、孜孜不倦的師德,曆曆在目。

孔子的嫡傳弟子當時理解了,曾子在《大學》裡對孔子的“說”進行了诠釋,“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其中的“定、靜、安”,即是曾子試圖解釋孔老師說的“不亦說乎”的“說”,但卻遺漏了最重要的“愉悅”,所以曾子最終沒有超越自己的老師。

三句話中第一句和第三句均是對聖賢之道的方法及意義、作用進行論述,屬于形而上學、上達的範疇,孔子不可能在第二句加入形而下學的觀點“朋友來,我很高興”。孔子在2500年前的擔心其實真的一點都沒錯,時至今日,我們大多數的人,包括那麼多貪官污吏真的明白什麼是“說”了嗎?我看真的還是不明白!後世解釋嚴重忽視了“悅”的極其重要的人生指導價值。

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将這三句話硬生生的割裂開進行字面的解釋。因為朱熹對理學的偉大成就,其後文人亦步亦趨,無論在政治上、學術上再也無法越雷池一步。子夏曰“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因此朋友可以是“未學”之人,證明朱熹“朋,同類也”的解釋并不具有确定性、唯一性。

千百年來無數的學者都提出這樣的疑問,為何第二句“有朋自遠方來”表達完全不相關,是不是我們理解錯了?“有朋自遠方來”可能僅僅泛指朋友,那麼通過志同道合朋友自遠方來,将三句話作為一個整體來解釋的邏輯也不複存在。“有朋自遠方來”,來則我“樂”,不來則我“不樂”?顯然這句話的真實目的不是字面意思。

第二句的解釋錯誤,直接導緻第一句和第三句的理解也出現問題。後人三句話的割裂解釋直接破壞三句經典的完整性,貶損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内在價值,是對古老經學智慧的損傷。

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同是春秋時期《孫子兵法·火攻篇》有“怒可以複喜,愠可以複悅”記載,證實了“ 愠”是“說”的反義詞,兩者均是發自内心的情緒。孔子第三句話對“說”進行反面論述,本意是:别人不知道我踐行聖賢之道(學而時習之),我也不懊惱(愠),不會不“悅”!因為我本來就是聖賢君子!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記載:“尹氏曰:學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愠之有”,意思是聖學的修行在于自我實踐,别人知不知道是别人的事,我怎麼會不開心!

聖賢之道在于實踐,其真正的人生指導價值在于自我價值的實現,從而得到我自己内心持久的,甯靜、愉悅和滿足,即得到“說”,與他人何幹?!“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雖然說的是“愠”,但其實質說的還是“悅”。

以上三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一個極其完整的、極其完美的統一整體,都是圍繞“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的論證和闡述。孔子對于聖賢之道的實踐及其“說”的意義,進行了正反兩方面的論述, 三句話的關鍵詞在于“學”、“習”、“說”,其實重點更在于“說”。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這段三句話,是全篇《論語》的靈魂存在,如果說《論語》是一頂王冠,而這三句話就是王冠上閃閃的鑽石!是2500年以來聖學之經典,是颠撲不破的人生哲學聖經,是我們中國人精神家園的核心,是我們光輝燦爛文明的驕傲。我們今天把三句話分割解釋,好似拿着“九陰真經”武功秘籍卻不明白什麼意思,實在愧對先祖聖賢。

完全是個人學習《論語》之一點思考,請指正。

嚴信益律師

2021年9月20日

注:歡迎轉發。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深度解析(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1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深度解析(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