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長的三伏天就結束了。天氣雖然開始由熱轉涼,但還得警惕秋老虎發威,加上早晚溫差大,氣溫波動頻繁,養生防病還是不可掉以輕心,才能安穩入秋。
白露節氣前都屬于早秋時節,該如何養生呢?
一湯一粥,清熱潤燥
剛出伏的這段時間,既有暑熱餘氣,秋燥也開始明顯,要警惕燥熱傷人。飲食上要注意減辛增酸,吃一些健脾利濕、清熱滋陰潤燥的食物。
01冬瓜綠豆湯 —— 清熱潤燥
處暑已過,暑濕變弱,燥氣上升,此時風熱挾燥,容易有鼻咽幹燥、咽喉腫痛、幹咳無痰等問題,特别是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現這種現象。
可以喝冬瓜綠豆湯來緩解。
做法:适量冬瓜去皮切塊,和綠豆一起放入清水中,加幾片姜片同煮,煮至綠豆成熟變軟,加一點鹽調味即可。
綠豆有清熱祛暑的作用;冬瓜肉味甘、性平,入脾肺二經,具有清熱解暑、利尿通便、潤肺止咳的功效。生姜固護脾陽,暖胃,能中和綠豆和冬瓜的寒涼,也能提升口感。
還是覺得寒涼的話,可以不加綠豆,直接煮冬瓜湯,熱象明顯的人可以不加姜。
02赤小豆百合粥 —— 祛濕滋陰
赤小豆搭配百合煮粥,既能清利濕熱,又能養陰潤肺,特别适合初秋時節。
做法:
1、大米、赤小豆、茯苓、百合按照10:1:1:1的比例洗淨,赤小豆提前浸泡2小時以上。
2、大米、赤小豆、茯苓放入鍋中,加适量清水,大火煮開轉小火煮1小時左右.
3、赤小豆軟爛後,放入百合,再煮10分鐘即可。
簡單一招,健脾、防腹瀉
早秋時節,暑濕困脾,此時脾胃最虛弱,加上細菌活躍,大家又愛貪食冷飲,所以很容易腹瀉。特别是脾胃本就虛寒的人,腸胃本就脆弱,稍不注意,又開始貼秋膘,會讓脆弱的脾胃雪上加霜。
所以在這個階段,我們養生保健有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護脾胃、防腹瀉。
北京中醫藥大學的王玉英教授,推薦了一個自制暖腹袋。
制作方法:艾葉、草果、小茴香、桂皮、蒼術、藿香、木香、丁香各5克,打碎後用紗布包或者舊絲襪裝好,訂上帶子,晚上睡前把藥包放在肚臍上系在腰間,第二天起床後取下即可。
功效:這些藥材都是辛溫芳香的,透入性很強,外敷就可以達到健脾暖胃、解暑化濕、止痛止瀉的目的。
注意事項:這個藥包主要适合脾胃虛寒、腹瀉的人使用,使用一段時間後如果出現口幹、大便秘結就不适合再用了。
生活起居養生要點
01增加睡眠,改善秋乏
經過晝長夜短的盛夏,很多人會睡眠不足,容易出現“秋乏”。此時起居要根據自然變化調整,早睡早起,建議每天比夏季增加一小時的睡眠。
如果還像夏季一樣晚睡早起,更容易加重秋乏的症狀。
02夜間少開空調
出伏後晝夜溫差變大,使用空調要十分注意,盡量不要在夜晚睡覺時開空調。即使要開,最好定時,以免半夜時空調的陰氣與外界的寒氣入侵人體内髒、經絡和骨關節,引起感冒、腹瀉、頸肩腰腿痛、關節疼痛等症狀,涼席也應該盡早撤下。
今日互動
早秋時節脾胃虛弱,容易腹瀉,要注意健脾胃、防腹瀉,這種說法對嗎?
1、正确
2、錯誤
快留言回複你的答案,參與互動吧
出伏後暑熱餘溫尚在
氣溫不穩定,早晚溫差大
要注意清熱利濕、健脾胃、滋陰潤燥
幾個簡單的養生方送給您
看完别忘了轉發給家人,傳遞健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