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鐘擺效應解析

鐘擺效應解析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7 02:27:08

鐘擺效應解析(自我求證短缺原理)1

文:王智遠 | 營銷心理小卡片

1.為什麼算命仍有不少市場?

算命先生未蔔先知的技巧本身是提供“模糊的信息”,然後讓聽者自己進行信息的具象化,這時模糊信息就會依照具象信息生根發芽,從而感覺很精準。

此類的情況有很多。

如同看完恐怖電影後,走夜路總感覺有人追蹤;去商場購物被導購誇獎很美,穿上總感覺為自己設計;戀愛中女方不經意地回眸一笑,男方能回味半個月,甚至越想越甜蜜。

種種情況,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它的另一個名字叫“自我求證心理”,由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羅森塔爾(Robert Rosenthal)提出。

通常指人們會不自覺地按照已知的預言進行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也指對他人的期望會影響對方的行為,使得對方按照期望行事。

一定程度上自證預言有運氣的成因所在。

比如,當我們渴望某件好事即将發生,會傾向找到符合期望的正面信息,而那些正面信息又誘發我們尋找更多正面,從而使自我變得充滿自信、行為更加積極。

相反,假設我們越擔心壞事的發生,便會越留意不利的訊息;不利訊息越多心情越加焦慮,從而消極一面出現更容易引發壞事情發生。

最常見的“塔羅牌占蔔、星盤分析、AI雲計算”等各類算命廣告均使用該原理,用話術套路用戶、販賣焦慮;背後不過是掌握大量信息,然後按照興趣推薦罷了。

日常最應該注意,自我證言有“積極”和“消極”兩面。

假設是消極面,請嘗試在某段時間内要求自己正向思考,如同社交中覺得對方脾氣不好,那有無可能把它轉移為還有哪幾個值得我重新審視?

另外積極求證不能盲目,存在四種方法:1)向自己提問,2)通過實驗驗證,3)舉出反例,4)遠離歸因謬誤

首先大膽假設然後要問自己還有“替代假設”嗎?

比如,過去6小時男朋友沒回我信息大概率是生氣了,有關該問題發生的根源也可能存在“忙着開會”的情況。

在比較幾種可能假設時,要觀察是否符合邏輯、是否和其他事情之間有一緻性、用該假設能否解釋過去事件,從而預測未來。

其次嘗試驗證信息的準确性,這樣積極判斷是存在僥幸心理還是我有付出很大努力過,如同考試,很多人總覺得考前最後一天奮鬥就能過關,其實不以為然。

再者一個底層邏輯越是普遍适用,找到反例的機會就越大;同理,自己作出的假設要不斷用舉反例的方法進行驗證,最後遠離歸因的謬誤。

好比有的人認為“幸福是财務自由”,“财務自由是幸福”,是因為他們找到了屬于自己幸福和财務的屬性,顯然,這并不能套入自己的環境中使用。

鐘擺效應解析(自我求證短缺原理)2

2.人為什麼害怕失去?

尊敬的各位顧客,從現在開始2小時内香米限價2元/斤,瘦豬肉10元/斤,數量有限售完為止;多數大媽聽到如此美妙的聲音,會不約而同地朝着特價商品沖過去。

當氣喘籲籲趕過去後,導購可能會說“不好意思,豬肉已經賣完了”;或許現在正在補貨中,你不妨到四點鐘準時過來。

有時價格相差幾塊錢人們都願意等半天,為什麼?

心理學中把此類現象稱為極度“短缺原理”(shortage principle),即當人們感覺要失去一些東西時,會對自我決策産生極大影響;同時害怕失去某些東西比希望得到同等價值的東西,對人的激勵性更大。

早些年的芭比娃娃在推出某款新品前會大力地做内容傳播,制造新聞,提高公衆的關注度,趁勢銷售;當然這還不足以形成熱銷引不起人們争先搶購,但它和“全球限量版”挂上鈎時,就立馬暢銷全球。

其實,短缺的核心是利用人們想走捷徑,經常根據得到某種東西的難易度來快速做出依據的弱點進行放大,尤其在“物以稀為貴”上體現的淋漓盡緻。

那些限時促銷、唯一機會的背面潛意識告訴消費者産品供應短缺,不能一直保持有貨。

盡管有些短缺存在真實或虛假現象,但不管哪種情況都可能使顧客相信某些東西不可多得,從而立刻感覺Ta身價百倍,并達到采取購買行動的效果。

這種效果也适用在其他場景下;比如:

小張抱着試一試的态度去某公司面試,成功應聘後得知該公司設置了末位淘汰制,年終最低者将被辭退;于是Ta為不被辭退而拼命工作,結果拿到了領導滿意的KPI。

明白該思維,我們該如何使用呢?一句話總結為,你告訴某個人你不這麼做将會失去什麼,比你這麼做會得到什麼的效果要好很多。

鐘擺效應解析(自我求證短缺原理)3

3.人的情緒為什麼飄忽不定?

假設我告訴你,人的心裡有個“鐘擺”你可能不會相信;那麼請回想下,自己的心情是否像大海一樣波濤洶湧,大起大落。

如同,跟朋友聚會時熱鬧得像個小孩,但回到家中面對獨自一人的冷清,突然開心不起來。

亦或者出去玩感覺很開心,但回來後面對日常單調又枯萎的的情景,總覺得有些心煩,這些都是我們内心向兩個極端擺動的現象,心理學中被稱為“鐘擺效應”(Pendulum Effect)。

其實人的心理有十分明顯的兩極性,即肯定與否定、積極與消極、緊張與輕松、激動與平靜、愛與恨、樂與悲、贊成與反對等等。

在日常生活中,人的心理會随着這些背景活動而産生在兩極之間擺動的現象;多數人不解,一個正常人為什麼會有此心理?

主要有三個原因:1)性格本身存在起伏現象,2)與人格相關,3)環境和角色落差較大

常規而言,各種外部“信息”攝入大腦會産生情緒反應,性格變化就成為基礎規律。

其次在美國心理學家高爾頓·威拉德·奧爾波提出的(人格特質理論(theory of personality trait)認為人特質有三大類型覆蓋多種動機,而每個動機就像一粒顆粒随時在影響人的心理發生變化。

比如:

我在9歲之前非常沉默寡言,不愛與朋友社交;可到12歲那年受到興趣影響變得非常活潑,而14歲時又因為學自行車經常被摔,變得個性更加沖動易怒,這些人格變化的背後均會影響情緒發展的狀态。

心理學家研究也發現,一般環境與角色反差較大也容易産生鐘擺效應,反之則不太容易産生;主要是因為人的感情在外界刺激影響下,具有“多維度性”和“兩極性”的特點。

每一種感情具有不同的等級,還有着與之相對立的情感狀态;那麼在這種情形下出現的“心理斜坡”就越大,因此也就越容易向相反的情緒狀态進行轉化。

面對“鐘擺”帶來的不良反應,該如何靈活應對呢?

首先要知道現實生活中,難免會遇到一些自己不願意接受的事實,對于那些無法選擇的,明智的應對方案就是默默地接受,從而避免心情陷于低潮。

其次要時刻認知到“環境不能決定自己是否快樂,對事情的反應才會決定自我的心情”。

顯而易見,對事情的看法決定鐘擺幅度,想擺脫一切讨厭和不健康的情緒,就必須深思一切怡人和有益健康的事情。

再者,要懂得消除一些思想上的偏差;人生有聚也有散,生活有樂也有苦,我們不能一直生活在激情、浪漫、刺激的理想境界之中。

因此,應該學會體驗各種狀态的樂趣,既能在激蕩人心的活動中體驗熱烈奔放,又能在平淡如水的日常生活中享受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才能避免失落感和消極情緒。

鐘擺效應解析(自我求證短缺原理)4

4.瓦倫達效應是什麼?

美國有一位著名走鋼絲表現者叫“瓦倫達”;在1978年Ta決定走完最後一次鋼絲然後宣布退休,沒想要以前從未有過任何差錯的Ta這次居然失敗了。

在Ta走到鋼絲中間僅做了兩個難度并不大的動作後,就從數十米鋼索上摔下來。

事後據Ta妻子回憶,瓦倫達在出演前就不斷地自言自語說:“這次表現非常重要不能失敗”。

這種巨大壓力下心理患得患失的心态,後被人稱為“瓦倫達效應”(Karl Wallenda Effect),它和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Daniel)提出的白熊效應相似。

也就是說,以前每一次成功表演中隻想着走好鋼絲這件事本身反而容易成功,而這次表演中瓦倫達太想成功,反而無法專注于事情本身,變得患得患失。

這如同,我們常說的“壓力就是動力”就存在正方面,駕馭得當可化為無往不利的法寶,反之則可能會對自己造成傷害。

美國斯坦福大學一項研究也曾表明,當我們在認真做事時不去想其他“額外”信息,反而更聚焦;因為那些額外信息産生的虛幻圖像會像真實發生一樣,有着刺激着神經系統的作用。

就好比,當高爾夫球手擊球前,一再告誡自己一再“不要把球打進水裡”時,他大腦裡就會出現“球掉進水裡”的情景。

曾經我在主持一次互聯網大會時,因為有位嘉賓的名字有繁體字特别難念,開場前我再三記憶,最後還是嘴瓢了。

看到這裡,相信你也會回想起曾經的某些情況;其實現實中我們做任何事情總是想太多,太在乎事情的後果、在乎别人的閑言碎語、反而容易忽略了事情本身。

我們把大腦欲望塞得滿滿,身體卻壓得氣喘籲籲;在重負荷下顯然就不能把事情做太好;結果就會偏離預定的軌道,離設想中的越來越遠。

明白該理論,你也就明白學者們說的“要專注、抛去雜念”的意思;可比這更重要的在于「要小心那些給你制造障礙的人」。

比如:

你說做份PPT,對方卻說你能達到某老師的标準嗎?你說寫作,對方卻說建議先報學習班,“知”和“行”是兩碼事,要在知中踐行,某種程度上信息的增加反而更容易引發決策困難。

鐘擺效應解析(自我求證短缺原理)5

5.環境總會影響個人?

路西法是基督教中的堕落天使,天使無疑是“好人”的象征,而好人堕落自然而然就是“壞人”,那麼好人如何變成壞人的呢?

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eorge Zimbardo)在斯坦福監獄曾經做了一個實驗:

Ta把一批身心健康,情緒穩定的大學生帶進監獄;Ta們并沒有任何犯罪記錄,大學生被分為“獄卒”和“犯人”兩種類型進行一周的測試,結果這批大學生面對環境的壓力變得暴躁,變成另一種模樣。

在心理學中,菲利普·津巴多把這項實驗稱為路西法效應(The Lucifer Effect);簡單而言,人受到特定情景和氛圍影響,在性格、思維行為方式上會表現出不可思議舉措。

雖然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但受到社會、工作等種種外在因素影響,有時候群衆的力量對人心境改變可以起決定性作用,這也是該效應最核心觀點之一。

正如作者所言,“單憑想象,你永遠不會知道自己會不會那麼做,要知道情境的力量遠比我們大得多。”

盡管該實驗主題是研究好人如何變成惡魔的,但這并不能證明人性本惡;隻是證明在不同情景下,善與惡是可以存在相互轉化的。

在生活中對我們有什麼啟發呢?我認為用「環境會影響個人」這句話總結最好不過。

進化論中有個概念被稱為「與鬼共舞」。

其大意為一個物種在适應過去環境的時候會形成行為A,當環境發生變化不需要行為A了,可物種仍然會延續過去的做法,就像與鬼魂共舞一樣。

比如:

海龜寶寶多半在夜間的沙灘破卵而出,然後爬向大海回到自己的家;原因在于,在夜晚,小海龜是靠海面反射的月光找到大海的。

可自從島上有了房屋的燈光後,在岸上新生的小海龜不去大海了,Ta們會朝着燈光一步一步爬去,最終死在爬行的路上。

據此對比我們,假設你想要投入一件事,那從「環境」的改變比行為更重要,如同我經常寫作,在家裡始終沒有靈感,一旦到達安靜的咖啡廳卻随時能夠進入心流狀态。

鐘擺效應解析(自我求證短缺原理)6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