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水印木刻版畫的表現技法

水印木刻版畫的表現技法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0 23:38:52

【讀書者說】

作者:範迪安(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

編者按

水印木刻,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技藝之一。從最初隋唐的佛像木刻圖畫到明清之際的彩色套印畫譜,至當代以原創為主的藝術作品,在1000多年的發展演變中,形成了有别于西方版畫的獨特美學體系。在中國畫報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水印木刻的觀念與技術》一書中,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陳琦不囿于記叙中國版畫發展的曆史,也非單純的談論創作技法,而是從曆史沿革、概念辨析、美學特征、名家介紹以及實操步驟等多個方面,立體呈現了水印木刻這一藝術形态。

水印木刻版畫的表現技法(天地之美生生不息)1

榮寶齋複刻的《蘿軒變古箋譜》。該箋譜是中國最早一部由饾版、拱花套印的版畫作品,明天啟六年(1626年)由吳發祥刊印,收錄了178幅作品。

水印木刻版畫的表現技法(天地之美生生不息)2

古話說“開卷有益”,一本談藝術的書,既能娓娓道來,把人的視線和思維引向曆史縱深之處,又能現身說法,讓人進入藝術創作的現場空間,這便是一本好書。通覽陳琦先生的《中國水印木刻的觀念與技術》,我便有這樣的感受。

毫無疑問,水印木刻是中國傳統藝術的重要門類,它的曆史價值與中國雕版印刷的發明息息相關。當雕版印刷成為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之後,水印木刻也就相伴而生,以圖文并茂的方式使書籍變得可品、可賞、可傳、可布,也使中國繪畫通過刻版的傳播得以發揮更廣泛的文化作用。上自宮廷廟宇,下達民間街市,版畫成為雅俗共賞的藝術形式。

更重要的是,透過繪、刻、印的手法,水印木刻中的古代經典本身就富有極高的審美屬性與獨特的藝術品格。造型的情态意趣,刀法的不同風格,材質的肌理變化,特别是水印的墨痕彩韻,都使得水印木刻的作品具有區别于其他版畫的獨立觀賞性。一部經典著作的插圖能夠以圖像打開視野思維,洞見天地人間的萬般景象,引發對曆史和哲理的遐思;一頁小小的信箋,可供文人雅士舒達胸臆,寄書傳情,甚至作為獨立的藝術小品為收藏家所青睐,因此,它從創作到傳播,從觀賞到收藏,都擁有着寬闊的發展空間。

水印木刻版畫的表現技法(天地之美生生不息)3

《茅山頌》(水印木刻) 吳俊發作

水印木刻的文化價值更是十分豐沛,作為精神的載體和視讀的範本,其在曆史長河中具有永恒的生命。中國水印木刻運巧思、奪天工,将傳統的木版水印方法與現代創作版畫相結合,兼取中國畫水墨技法,通過氣韻生動、濃淡暈染的豐富視覺效果,呈現出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藝術魅力。宣紙、木闆和水性顔料巧妙地融合在方寸之間,給人以美的視覺享受,而水印木刻的材料技法所呈現出的刀味、木味、水味、印味,更是體現出中華工匠精神,成為今天需要保護和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産。

但在當代社會急劇的發展中,傳統水印木刻已失去了雕版印刷的産業基礎,許多技巧技能面臨失傳,大衆審美趨向亦被多元新穎的機械複制圖像技術所吸引,因此,無論是從它與書籍的“互文”關系,還是其作為獨立繪畫的存在方式來看,昔日盛極一時的水印木刻已日趨式微,幾乎成為藝術的絕學。

盡管已有一些學者對中國水印木刻藝術的曆史脈絡、地域特征和工藝特點做過論述,但是從觀念與技術層面談論水印木刻的前世今生,陳琦先生的這本著作則有着填補空白的意義。

作為一位優秀的藝術實踐家和研究者,他不是僅就觀念談觀念,就技術談技術,而是在抒議觀念的同時,對水印木刻發生的緣由和發展的曆史研精鈎深,尤其是從印制技術的特征切入,展開對水印木刻美學特色的論述。

在本書中,他從論述水印木刻的功能與形态到分析物性特征與文化屬性,從探讨圖像複制技術到研究水印木刻的形制生成,從梳理水印木刻的沿革發展到分析着墨雕版和印刷的時代特征,娓娓道來,引人入勝。同時,他也觀照水印木刻在20世紀中國美術中的文脈再續與闡揚光大,從水印木刻的藝術創作角度做藝術史的研究,尤其對當代水印木刻的傳承創新做了述評。

他在多年的躬行中擁有了比純粹理論叙議更為深切的體會,既研究許多同代藝術家的創作,更結合自己的藝術實踐來論述水印木刻的當代價值,這就使得這本書既不同于純粹的曆史論,也不是一般的創作談,而是通過宏覽與微察的視角展開豐富的内容,讓人讀來獲得“開卷有益”的啟悟。

作為在藝理之間穿行的當代藝術家,陳琦對版畫的研究創作在畫壇早已有名。他以格物緻知的精神從事創作,藝術上不斷精進。從其早年創作的“明式家具系列”“古琴系列”“荷系列”,到新近的“水系列”“時間簡譜系列”,他的藝術視野越發寬闊,藝術觀念越發鮮明,作品越發具有在傳統藝術的當代轉換中建構自我風格的特征。

我曾在英國倫敦著名的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看到陳琦先生被收藏其中的大作,作為世界最為著名的博物館之一,陳琦的版畫作品在那裡被視為當代東方藝術的重要代表。時任館長馬丁·羅特先生曾滿懷驕傲地告訴我,他以收藏到陳琦的作品為自豪,因為其中既蘊含着東方的哲學與自然觀念,又鮮明地體現出中國傳統技藝的當代創新。陳琦新近參加威尼斯雙年展中國國家館的作品,再一次讓世人看到水印木刻煥發出的時代新意。陳琦各個時期作品的藝術風格皆呈新貌,并在本體技術層面不斷改造與創新。從他的作品中能夠感知到他作為水印版畫藝術家在時代變遷中對待傳統的文化自覺,他在中國文化傳統中尋根溯源的學術精神,以及通過建構圖像時空來傳情達意的深度思考。

正如他自己所言,“以空間來表示時間的流淌,在實時的流淌中來感受生命的變遷。”對傳統文化的懷古解析、對現代文明的反思判斷、對道法自然的崇尚感悟、對審美品格的精臻追求,使他既在對媒介材質的精研中把握利落刀痕、水墨色調和精緻造型,将水印木刻的藝術表現力展現得淋漓盡緻,同時也以天人合一、甯靜緻遠的中國傳統哲學意蘊入刀入畫,達到思與境相諧的中和之美。在本書的論述中,可見他努力“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治學精神,也可見他“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的創作方式。

在藝術研究上的“繼絕學”有多種路徑,像陳琦先生這樣在實踐中對技藝理論進行闡發,又從理論思考反促實踐的創新發展,無疑是從學理和藝理上對中國水印木刻的觀念與技術的一次重審與洞見。把卷之際,我們對水印木刻的鳳凰涅槃、浴火重生充滿了信心,隻要傳承的學問不斷,中國水印木刻藝術便能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本文圖片均選自《中國水印木刻的觀念與技術》)

《光明日報》( 2020年02月08日09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