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歡喜喜鬧元宵
元宵節,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時間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遊龍燈、舞獅子、踩高跷、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青海元宵習俗知多少
看社火
社火是最為隆重而又具特色的青海民間傳統元宵節目之一。演出規模大,時間長,幾乎村村都有社火隊。青海社火是青海勞動人民多才多藝的表現。
青海社火,像花兒等藝術形式一樣,也是在高原上流傳了千百年的一枝奇葩。它在延續過程中,糅合了青海其他民族的一些民俗文化和藝術形式,形成了豐富多彩且獨具高原特色的社火藝術,有舞龍、舞獅、高台、高跷等數十種表演形式,以及近百種脍炙人口的社火小調。這些表演形式和演唱小調在青海各民族中廣為流傳,深受人們的喜愛。每年的正月,在“不點花燈月不圓,不耍社火難過年”、“鑼鼓不響,莊稼不長”等傳統思想的影響下,各地的社火演出隊沸沸揚揚、浩浩蕩蕩的,将正月裡節日的氣氛宣染得異常熱鬧紅火,使春節變成了一個熱鬧非凡的“狂歡節”。
賞花燈
說起正月十五,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逛花燈和過龍門吧~想必正月十五夜晚大家的主要活動是看花燈過龍門,早年間從正月初十開始人們就行動起來,幾乎是人人動手,家家戶戶紮花燈。到了元宵節之夜的夜晚,人們舉燭掌燈,結伴而行。 特别是明清時期,花燈的樣式最為繁多,數不勝數,蓮花燈、八寶燈、八角燈、高角燈、龍燈等。有時間的同學們可以去過龍門、看花燈~度過一個熱鬧、歡樂的元宵節!
跳茅火
還記得小時候~天黑時分,吃過晚飯,便迫不及待地找來稻草,在門前空地上沿一條直線間隔堆起十五個小草堆,點着火,然後人們排成隊,依次從火堆上跨過,來回三趟。小孩跨不過去,就由大人抱着跨。三趟來回下來,通常是上氣不接下氣,火堆也快熄了。跨火堆也講火候,跨早了火旺,跨不過去,甚至會燒着衣服或被燙着。來遲了,火焰将熄,煙大,熏得人睜不開眼,直咳嗽。盡管如此,小時候我們卻樂此不疲,總希望元宵節早點來,天早點黑,以便展示自己閃轉騰挪的功夫,現在想一想也是懷念不已。
元宵節習俗有哪些
賞花燈
元宵節賞花燈的習俗,源于漢明帝時期。永平年間,漢明帝大力提倡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廷和寺院中“燃燈供佛”。後來元宵放燈的習俗就又宮廷中流傳到民間,每逢元宵節,無論士族還是平民,家家戶戶都會挂起彩燈,大街小巷都會燈火輝煌。
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來增加的一項活動。元宵節裡張燈結彩,猜燈謎給喜慶的日子增添了不少雅趣。有人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以燈懸謎,所以叫“燈謎”。
吃元宵
“元宵”是北方人的叫法,南方人叫“湯圓”、“湯團”。按照我國民間傳統習慣,每年到了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要吃湯圓。因為這些名字與“團圓”發音相近,所以就去團圓之意,借十五月圓之夜,希望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
踩高跷
踩高跷是一項非常古老的民間技藝性表演,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到了元宵節,很多地方更是盛行這種踩高跷的民間活動。高跷一般都是木質的,在刨好的木棒中做一個支撐點,以便放腳,然後用繩索綁在腿上。表演者踩着高跷,不但可以行走自如,還能做劈叉、跳凳、扭秧歌、舞刀弄槍等各種高難度的動作。
舞獅子
舞獅子是我國一項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者其他集會盛典,民間都會以舞獅子的形式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于三國時期,流行于南北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
耍龍燈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見于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叙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而據《隋書·音樂志》記載,隋炀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黃龍變》也非常精彩,龍舞流行于中國很多地方。華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征。
來源:夏都西甯
監制:劉幸海
責編:寇榮
編輯:馮麗晨、仲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