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選自《深縣地名資料彙編》
辰時
以農為主,盛産花生。該村舊時為鎮,農曆三、八日有集,工商日盛。
西漢末年,漢光武劉秀走國至此,适值上午辰時,村民以為這是個吉利的時間,便取村名為辰時。
該村居民,陳、馮、土著,世居于此。蘇、高、潘三姓為大戶。蘇姓自交河縣遷;高、潘二姓由山西洪洞縣遷。還有楊、封等姓。
注:康熙深州志載為陳氏,系同音異字,當時是否以土著陳姓命村名,也末可知。
耿村
北臨天平溝,以農為主,盛産花生。
明朝永樂年間,有田、馬、古三姓自山西省洪洞縣遷此來居,名為景村。景者,光明也。後有姓耿者來居,遂演化為耿村。而今耿姓僅餘一戶。耿村原有東耿村、西耿村之分。後因水患,西耿村被沖毀,居民遷入東耿村,合二而一,統稱耿村。至今,村民猶稱西耿村遺址為西莊夥,雲雲。
郗家池
南瀕天平溝,土質沙白、盛産花生,年産百萬斤之多。
明太祖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談姓自山西潞州遷此來居,因該村周圍地勢低窪,經常積水成池,故以姓氏取名談家池。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郗姓又奉诏遷此。後因談姓漸衰、郗姓日旺,遂改村名為郗家池。迄今,郗姓為大戶,還有談、李、高、趙等姓。
窨子村
以農為主,花生之利,過于五谷。
村名來曆,其說不一。一說建村伊始,村民無力蓋房,挖地窨子暫居,故名窨子村。另一說則為:舊時該村特産土布,村民多挖地窨子紡織于其中,故名。
今考《深州風土記》:舊時此地多織土布。“因北地風高,細紡不易,鄉人多穿地窖,深數尺作屋其上,檐高地二尺,作窗通日。人居其中,就濕地紡織,便得緊細。”地窖,俗稱窨子,該村舊時既以土布聞名,地窖甚多,窨子村之名以此近是。
該村之民今可考者,陳、馮、郭為土著,王、賈二姓為大戶。王氏墓碑記載:始祖有權,明永樂年間自山西榆次縣沙溝村遷居印子村,迄今二十三世。同遷者還有賈姓,相傳與王姓為表兄弟。王氏墓碑所載印子村,印與窨同音異字,或為假借也。
高家莊
北瀕天平溝。
明朝永樂年間,高姓自山西省洪洞縣遷此來居,以姓氏得名高家莊。高姓為大戶,占全村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另外還有楊、李兩姓,部不足五戶。
柏樹村
北傍天平溝。
俗傳昔時村中有古柏,粗合圍,蔽地一畝有餘。劉秀走國到此,曾在柏樹下拜祖,故名柏樹村,又稱拜祖村。居民以楊姓為大戶,明代于唐奉村遷。
得朝村
東臨天平溝。
得朝村,因王莽趕劉秀的民間傳說而得名。俗傳劉秀在此打敗了王莽的追兵,因而奠定了勝利的基礎。有“辰時得朝,柏樹拜祖”的傳說。故名得朝村。今考劉秀登基是在高邑縣的五成陌,并非在深縣得朝村。所謂辰時得朝,柏樹拜祖純系傳說。該村盧姓為坐地戶,居民以宋、國兩姓居多,其餘還有肖、李等姓。
西黃龍
在該村與東黃龍兩村之間,古時有土阜,宛然若黃龍狀,故兩村分别取名東黃龍、西黃龍。因西黃龍村較小,又稱小黃龍。居民以趙姓為大戶,明永樂年間自山西省洪洞縣遷。另外還有高、王等姓。
東黃龍
在東黃龍和西黃龍兩村之間,昔時有土阜,宛然如黃龍狀。故兩村分别取名為東黃龍、西黃龍。
該村居民,徐姓為土著。牛姓為大戶,始祖知一,清乾隆年間自東開府遷。王姓由深縣城西杜家莊遷。
崔家莊
以農為主,盛産花生。
明朝永樂年間,有深州長官莊單姓和大榆林劉姓遷此來居,取名單劉莊。因村小人少,經常受北周堡大地主雙千頃的欺侮。單劉兩家不敢單獨行動,人稱單劉哥巴戶。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于明朝正德年間,請來下博村崔氏,戰勝了北周堡大地主。于是崔姓名聲大震。單劉兩姓也深荷崔氏之恩,便将村名改為崔家莊。今崔姓仍為大戶。
潤家莊
以農為主,盛産花。
明朝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潤姓自山西省遷此屯田耕種,後發展為村,以姓氏取名潤家莊。該村以李姓為大戶,始祖李京,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自山西洪洞縣遷。
西開府
北傍天平溝。
西開府原名西開福。因該村昔時有石佛寺一座,系唐貞觀五年(公元631年)建,俗稱開福寺、故寺旁兩村分别取名東開福,西開福。後演化為東開府、西開府。
據深州風土記:該村與東開府,疑為晉侍中李嵩與宋相李昉故第,所謂東李家、西李家。第者,府也,故名東開府、西開府。
該村以李姓為大戶。然非李嵩、李防之後裔,蓋于明朝洪武年間自山西遷。
東開府
東傍天平溝。
東開府原名東開福,因該村昔有古刹石佛寺一座,俗稱開福寺,系唐貞觀五年(公元631年)建。故寺旁兩村分别取名東開福、西開福,後演化為東開府、西開府。居民以牛姓為大戶,明永樂年間自山西省洪洞縣遷。
據深州風土記載:“宋史李防傳雲:晉侍中嵩者,與防同宗同裡,時人謂之東李家、西李家。嵩、昉皆饒陽人,然今深州民村有名東開府、西開府者,疑即二李故第也”。
封家莊
以農為主,盛産花生。
明朝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封氏祖大利奉诏自山西省洪洞縣遷此來居,以姓氏取名封家莊。随同封大利來遷者,還有其表弟楊天焦迄今已二十二代。封姓為大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