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元宵節的來曆或故事

元宵節的來曆或故事

民俗 更新时间:2025-01-21 12:59:49

元宵姑娘的故事—思維導圖說節日

元宵姑娘

漢武帝時期,朝中有個著名的大臣叫東方朔,他非常善良又風趣。有一年冬天,下了幾天大雪,東方朔就到禦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裡還有雙親和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沒有和家人見過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更加思念親人。她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見上一面。

幾天之後,東方朔在長安大街上擺了一個占蔔攤。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蔔求卦。不料,每個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簽語。恐慌的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五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這裡有解災的方法,你們拿給天子看看,讓他想想辦法吧。”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子,揚長而去。有人拿起紅帖子,趕緊跑到皇宮去,報告給了武帝。

皇帝接過來一看,隻見上面寫着:“長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地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并且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令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此外,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 聽後,就把東方朔說的解災辦法傳令下去。

正月十五這一天,長安城裡張燈結彩,遊人來來往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着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地高喊:“元宵!元宵!”元宵聽到喊聲,終于和親人們見面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并且全城挂燈籠,放煙火。

元宵節的來曆或故事(元宵姑娘的故事)1

節日簡介

元宵節又稱元夜、元夕、燈節、上元節或小正月,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春節從除夕關門守歲開始,一直到元宵節,是一個人們活動範圍不斷擴大、人際關系也不斷得到擴展的過程。初一給家長拜年,初二回娘家拜年,以後逐步擴大拜年範圍到一般親戚朋友。在這個時段,人們的活動範圍局限在熟人之間。初五是破五,農活可以開始幹,商店可以開門了。這個時段,社會開始正常運作。到了正月十五,全體社會成員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節日活動中。所以,元宵節具有加強和擴大社會成員(包括彼此不認識的)人際關系的意義。

元宵節的來曆或故事(元宵姑娘的故事)2

節日起源

(1)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正月“上辛夜”(上辛日:指農曆每月的第一個辛日。上辛夜就是上辛日的晚上。古代以甲子計日,每十日必有一個辛日。辛,天幹中的第八位。每年正月上辛日,為,祈求豐年之日。)在甘泉宮祭祀“太一”(太一,又稱天一、太乙、北辰,即北極星,靠近北天極。古人認為此星在天空上幾乎不動,衆星均繞其旋轉。“太一”為天之中心,有群星拱衛的天文現象,故古人尊其為天帝。)的活動,被後人看作是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開端。

(2)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于形成元宵節俗有着重要的推動意義。東漢永平年間,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随着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後來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

(3)南北朝時,元宵張燈漸成風氣。梁武帝笃信佛教,其宮中正月十五日大張燈火。

(4)唐朝時,中外文化交流更為密切,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就成為法定之事,并逐漸成為民間習俗。

元宵節的來曆或故事(元宵姑娘的故事)3

節日習慣

(1)賞花燈。我國民間在元宵節有挂燈籠、猜燈謎、耍龍燈的習俗,所以元宵節也稱燈節。賞花燈開始于西漢,興盛于隋唐。隋唐以後,觀賞花燈、煙火之風盛行,并傳于後世。

(2)舞獅子。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于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

(3)踩高跷。踩高跷,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衆性技藝表演。高跷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

(4)劃旱船。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動作。劃旱船,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

元宵節的來曆或故事(元宵姑娘的故事)4

節日飲食

一提起元宵節的傳統特色食品,大家就會不約而同地想到湯圓了。湯圓,北方把它稱為元宵。盡管名稱不同,但是,無論南方還是北方,元宵節吃湯圓這是最普遍的習俗。

元宵節的應節食品,在南北朝是澆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這項食品主要用來祭祀,還談不上是節日食品。到了唐朝,鄭望之的《膳夫錄》才記載了:“汴中節食,上元油錘。”油錘的制法,類似于後代的炸元宵。及至南宋,就有所謂“乳糖圓子”出現,這應該就是圓的前身了。到了明朝,人們以“元宵”來稱呼這種糯米團子。

近千年來,元宵的制作日漸精緻。光就面皮而言,就有江米面、高粱面、黃米面和包俗面,餡料的内容更是甜鹹葷素,應有盡有。制作的方法也南北各異,北方的元宵多用籮滾手播的方法,南方的湯圓則多用手心揉團。元宵可以大似核桃,也有的小似黃豆。煮食的方法有帶湯、炒吃、油氽、蒸食等,都同樣美味可口。

節日古詩詞

正月十五夜(唐·蘇味道)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随馬去,明月逐人來。

遊伎皆秾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注釋】①火樹銀花:比喻燦爛絢麗的燈光和焰火,特指上元節的燈景。合:到處都是。②星橋:星津橋,天津三橋之一。③鐵鎖開:比喻京城開禁。唐朝都城都有宵禁,但在正月十五這天取消宵禁,橋上的鐵鎖打開,任平民百姓通行。④暗塵:暗中飛揚的塵土。⑤逐人來:追随人流而來。⑥遊伎:歌女、舞女。⑦秾李:此處指觀燈歌伎打扮得豔如桃李。⑧落梅:曲調名。⑨金吾:原指儀仗隊或武器,此處指金吾衛,掌管京城戒備、禁人夜行的官名。⑩不禁夜:指取消宵禁。⑪玉漏:古代用玉做的計時器皿,即滴漏。

詩句大意】正月十五之夜,到處燈火燦爛;大橋上打開了鐵鎖,遊人可以随便出入。馬蹄踏過處,塵土飛揚;全城到處都灑滿了月光。歌女花枝招展,邊走邊唱《梅花落》。禁衛軍特許通宵歡慶,計時器不要緊催天亮。

元宵節的來曆或故事(元宵姑娘的故事)5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