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LOGO和圖标的差别
圖标和LOGO,兩者在概念上有哪些區别,在功能上有哪些異同呢?
品牌和營銷專家通常認為,LOGO 是一種影響和促進用戶行為的一種手段,同時也是一種特定的溝通方式。
許多企業将LOGO視作為品牌的視覺代表以及品牌和用戶之間情感聯系的紐帶。
但是,不管你信不信,LOGO和圖标是兩回事。LOGO 是品牌設計的一部分,然而圖标則是作為快捷方式和入口而存在的。
想要完全理解兩者的差别,我們得從品牌設計和業務的運作規律上出發。
最早的LOGO設計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當時的最高統治者會将法律和功績銘刻在硬币上,作為一種社會身份的象征。
可以說,在這個階段,LOGO設計是一種原始的社會組織的方式,而今天的奢侈品品牌設計師依然沿用着類似的方法來建立自己的品牌帝國。LV,CK,這些品牌LOGO 被用戶們穿在身上,作為自己身份的象征。
在此之後,LOGO設計進入了下一個階段。類似于今天LOGO的設計在13世紀的時候出現了,當時一位金飾匠人
将他的個人标志作為LOGO 銘刻到他的作品上。到了維多利亞時期,各種各樣的LOGO 設計開始大行其道,
對于商業機構而言,品牌也變得越來越重要,他們也越來越期待使用獨特的字體讓自家的品牌脫穎而出。
現如今,市場中哪個成功的品牌沒有LOGO?想成為一個成功的品牌,一個高度可識别的品牌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企業會需要真正專業的LOGO設計。
優秀的LOGO設計應當給用戶以熟悉的感覺,并且能夠喚起情感聯系。真正專業的咨詢機構和LOGO設計專家會使用一整套專業的方法來設計LOGO,而不是單純的給企業一個單純好看的标識。
想想那些真正成功的LOGO都有是怎麼做的,在成功的案例中尋求靈感吧。成功的企業需要一個專業的、精心打磨的LOGO設計。這可能需要在不斷的摸索和調整中達到最佳,但是對于那些已經達到完美狀态的品牌而言,就沒有太大調整的必要了,比如可口可樂。
讓我們向最頂尖的商業品牌學習吧。在福布斯2015年最有價值的品牌排行榜上,蘋果公司位居榜首。盡管蘋果曾經有過若幹個不同版本的LOGO,但是目前他們所采用的,是最簡單最扁平,也是最貼合蘋果設計風格的版本。
這樣的設計使得這個LOGO能夠最大程度的運用到各個不同的場合,從平面印刷到電子版,無論大小,用戶總能毫無障礙地識别它,也不容易因為失真而誤讀。所以,請盡量确保你的LOGO獨一無二,讓你的品牌和競争對手區别開來。
蘋果的LOGO 至少證明了一點,你的品牌和你的業務并不需要真正保持着内在關聯,否則蘋果在若幹年前就得設計一個電腦LOGO,而現在還得設計一個手機的LOGO,想想就覺得特别尴尬。對此,我們可以這樣解釋:
“讓你的LOGO設計獨特并不是意味着它必須是突破性的設計。你可以嘗試将思路放在同其他品牌去分開上來,甚至可以将你所喜歡的元素适當的融入其中。”
圖标這個詞,嚴格意義上是進入數字化時代之後才廣泛運用的詞彙,盡管它的實際使用時間已經有好幾百年了。
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古代文獻中的宗教符号,它們也是圖标。
隻不過在現如今,這個詞更多指的是我們在各種數字化設備中看到的那些大大小小的應用快捷方式。
圖标的偉大之處在于它确确實實讓我們的生活更便捷了,而它的主要功能是以可視化的方式,令信息更易于我們理解和獲取。
與LOGO不同,圖标的概念随着電腦和手機的普及,在用戶的頻繁使用下,開始大規模流行。圖标體積小巧,而它的設計要求更加精确,需要讓它所代表的應用以更加一目了然的形式,呈現在用戶面前。可以說,它比起LOGO而言功能性更加直接。
這回還是拿蘋果的例子來對比LOGO和圖标。蘋果的iTunes 圖标采用了經典的雙八分音符作為主要形象,無需解釋,用戶掃一眼就知道這是一個音樂播放器。這個圖标的全部目的,就是幫助用戶識别、找到特定功能、應用的一個視覺引導。
圖标不僅僅可以用作可點擊的按鈕,也能作為品牌的文本信息的視覺說明而存在。專業的圖标設計不僅可以讓網站或者APP的風格渾然一體,同時也能夠協助用戶浏覽頁面,并且讓他們更好的理解産品和業務。
簡單總結一下LOGO和圖标的差别:
圖标通過視覺設計提供信息和引導,而LOGO則是品牌信息的展示
并不是每一個企業都需要圖标,但是每個企業都需要LOGO
圖标是品牌LOGO的伴生産物,并且作為視覺而存在
LOGO可以縮放,而圖标通常是像素精準的(不可縮放),圖标需要制作成特定尺寸大小的,縮放會導緻信息丢失
圖标是用來豐富并簡化用戶體驗的一種導航工具
數字技術正在模糊不同設計領域之間的界限,這也是混淆的源頭。比如 Twitter 現在差不多也是這樣了。
而上圖這家公司則通過這次設計,在Twitter 上聲明了兩者之間的差異,并強調新的圖标“并非新的LOGO”,新的圖标中就是一個字母 N 隻是基于現有LOGO的一個創新設計,而他本來的 LOGO 依然不變。
當然,LOGO 和圖标的差異是相當明顯的。基于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場合,兩者的差别其實并不難分辨。
2. 圖标的易用性
在很多時候,圖标其實會對界面的清晰性易用性産生負面影響。作為設計師,務必留意我們所習慣的圖标使用方式,并盡可能的多測試,案例分析在這兒
圖标是界面的基本組成部分之一,然而在很多時候,圖标本身也在破壞着界面的清晰性。
象形圖出現在人類早期,我們可以将其視為最初的文字形式。如今,在某些文明群體中,象形圖依然是人們進行溝通的主要媒介。
在很多公共城所,圖形時常被用于導航,特别是在譬如機場這樣的多文化環境,僅憑文字傳達信息顯然是不夠的。
而在計算設備上,圖标随着GUI時代的發展而迅速流行。看看最早的桌面計算機GUI,
設計師在其中使用了圖标以及桌面隐喻的理念
當然,我們都知道為什麼圖标可以迅速流行起來并發展成為UI的重要組成部分,直到如今更是如此 – 圖标能給UI帶來圖形化的愉悅性,當我們設計的正确的時候,它們不僅能清晰的傳達信息,而且能給界面帶來個性與氣質。
很多時候,一個簡單的圖标可以代替一段很長的描述性文字 – 對于手機甚至是手表這樣的小屏設備來說,這樣的特性無疑是非常有用的。
不過這裡也存在着設計上的陷阱 – 我們同樣知道,如今很多圖标在表意上其實是難以做到清晰準确的,它們需要人們思考,會提升體驗過程中的認知負荷。如果無法快速而準确的傳達信息,特别是對于移動設備而言 – 界面再漂亮,動效再炫酷,又有什麼用呢?
其實原則很簡單:隻有當圖标能夠100%準确清晰的表達含義時,才去使用。别妥協。
說到表意模糊的圖标,我想起最近在Twitter上看到的一張圖片。
我們總會聽到(或說出)這樣的話:“人們每天都會用我們的軟件,他們很快就能理解并記住這些圖标的含義”。
不能說沒道理,但我有時還是懷疑這種看法的準确性。我自己每天都會多次用到Mac上的郵件應用,但每次我要寫郵件的時候仍然會對那兩個圖标産生片刻的遲疑:
另外還有個壞消息:用戶通常會下意識的回避掉那些他們無法即刻理解的界面元素 – 對未知事物的不信任,
這是我們的天性。我猜Google在決定将其他app隐藏到一個表意模糊的圖标後面之後,客服會收到不少類似的詢問:
“我的Google日曆跑哪去了?”
經過重設計之後的Twitter,很多新用戶無法快速了解他們在界面當中應當做些什麼 – 應該是發推,但是從哪裡開始?是那個藍色的圖标嗎?它是什麼意思,羽毛代表着一根筆嗎?
再次改版後的Twitter增加了置頂的編輯框,使事情變得明了了很多
界面的上下文環境也是我們在設計圖标時必須考慮到的重要因素,很多看上去含義清晰的圖标
在某些界面環境下很可能産生歧義。打開網頁端的Gmail,你會看到這樣的例子 –
看到那兩個非常相似的圖标沒?它們出現在同一個界面中,卻有着非常不同的含義:
這兩個圖标對于各自所代表的功能其實都算恰當,一個是返回,一個是回複,但這個界面環境卻使它們
産生了潛在的沖突;雖然特定的布局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引導提示的作用,但問題仍然存在。
再舉個正面的例子,這裡當中的圖标雖然對有些人來說表意不夠清晰,但在“Twitter應用”
這個大的環境下,多數目标用戶 – Twitter的用戶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這些圖标的用法與Twitter是保持一緻的,
這還算OK
多圖标隻有在音樂app這個特定的産品類型當中才能表達出準确的含義
不過上圖,同一界面裡兩個地方使用了相同的擴音器圖标,一個表示音量調節功能,一個表示當前播放的歌曲。
所以,說到這裡我還是要重複一下:除非确定圖标形式可以在當前界面環境中100%準确的表達含義,否則不要去用它。如果作為設計師,你都會産生片刻的遲疑,那麼就幹掉它好了 – 使用最簡單的文字來替代,這是最清晰的表達方式。
當然,圖形化的表達方式所具有的優點同樣不可忽視,所以我們不妨在空間允許的情況下将圖标與文字結合起來
同時利用兩者的優點。
iOS默認的tab欄,以及蘋果的很多其他産品當中都在使用着這樣的模式,例如Mac上的App Store導航欄。
這些圖标單獨拿出來的話未必能準确的表達含義,但搭配文字之後就清晰多了
再比如網頁版Twitter的導航
另外一個盡人皆知的例子,就是Facebook在改版中幹掉了“經典”的漢堡包菜單,回歸到最傳統的iOS tab欄模式
小結
作為最基本也是最廣泛運用的設計元素,圖标——在很多時候其實會對界面的清晰性易用性産生負面影響。
作為設計師,務必留意我們所習慣的圖标使用方式,并盡可能的多測試。
最後再絮叨一遍:不要使用那些難以清晰表意的圖标;嘗試使用更準确的文字标簽,或将兩者結合使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