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閻崇年的瓷器發展史

閻崇年的瓷器發展史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18 00:42:37

閻崇年的瓷器發展史(83歲閻崇年講瓷器)1

閻崇年現場講解瓷器。武侯祠博物館供圖

閻崇年的瓷器發展史(83歲閻崇年講瓷器)2

閻崇年

閻崇年的瓷器發展史(83歲閻崇年講瓷器)3

禦窯千年

名家妙解經典系列之三

人物檔案

閻崇年,山東蓬萊人,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紫禁城學會副會長,著名曆史學家。主要著作有:專著《努爾哈赤傳》等,論文集《燕步集》、《燕史集》、《袁崇煥研究論集》、《滿學論集》、《清史論集》等,近年出版25卷本《閻崇年集》和《閻崇年自選集》等。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主講并出版《正說清朝十二帝》、《明亡清興六十年》、《康熙大帝》、《大故宮》等,影響廣泛。

提要

@瓷都景德鎮,‘古昌南鎮也’。瓷器銷往國外,外國人不知道這種器物該叫什麼,隻知道來自昌南,于是就将‘昌南’諧音作China。所以,china不僅成了瓷器的英文名,還成了中國的英文名稱。

随着國力的提高與世界來往交流的增加,國人了解認識自己傳統文化的意識也越來越強。而文化曆史的信息載體,除了文字,還有實物、器物。近幾年來,博物館熱、看展熱,故宮熱,也說明了這一點。

清史研究專家、央視“百家講壇”知名主講人閻崇年,近些年來通過電視這個大衆傳媒平台向大衆普及曆史知識,得到很多受衆的肯定。在講“大故宮”系列時,他講了皇家的制度、人物、建築等多方面,但沒有過多關注器物。總有人向閻崇年表達,希望他講講故宮收藏的非常豐富的瓷器。他接受了這個建議。

過去三年,已年逾80歲的閻崇年開始集中研究瓷器,一方面他大量查閱文物檔案、圖錄、考古報告,另一方面走訪官窯、禦窯瓷器産地及場址,包括景德鎮禦窯、浙江龍泉窯、河南鈞窯、廣東潮州窯、山東博山窯、福建德化窯、河北定窯等等。文字與實物兩條線前行的成果就是,2017年8月,閻崇年拿出了他在三聯書店出版的新書《禦窯千年》。

83歲的閻崇年動用他積累的曆史功底,夾叙夾議地講述了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到宣統三年(公元1912年)跨越宋元明清近千年的瓷器變遷。宋代的青白釉,“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元代的青花瓷和釉裡紅,一改單一顔色瓷器的局面,而開創彩色瓷器的新境界;明代的鬥彩、五彩,争奇鬥豔,色彩缤紛;清代的琺琅彩、粉彩,各種色彩、各種繪畫,都可以縱情而靈動地展現在瓷器上。器物的變遷,背後是人鮮活的靈魂,是文化的演變,而這正是我們所要尋覓的曆史精神。

瓷器工藝的背後 是血火交融的故事

在《禦窯千年》裡,閻崇年以時間脈絡為主線,以“大元青花”、“浮梁磁局”、“明禦窯廠”、“宣德青花”、“成化鬥彩”等概念為主軸,将元、明、清有代表性的禦窯及背後的故事一一道來。

書裡不僅史料詳實,論證嚴謹,還穿插了一個個動人心魄的故事。

例如,在書的開篇,就講了窯神童賓的故事。傳說公元1599年,宦官潘相奉命來到景德鎮,為朝廷燒造青龍白瓷缸。龍缸又大又厚,一入窯經高溫焙燒,不是變形就是坼裂。所以潘相一到禦廠,便立即四處招募窯工,可衆人聽說要燒造大龍缸,都畏首畏尾,不敢前去應聘。

這時,童賓主動擔任了“報火”一職。他和窯工投入到燒造龍缸的工作中,但比事先想像的還要艱難。一批瓷坯進窯,而燒出來的卻是一堆瓷片。朝廷緊催,對衆窯工緊逼、鞭笞,甚至以死相威脅。童賓不忍面對工友的悲慘境遇,以身代薪,以自己的血肉身軀來換取龍缸的燒造成功。

當日熄火,翌日開窯,而童賓身軀早已化作青煙,靈魂升上天空。鄉人感泣,尊童賓為窯神,立祠祀之。從此,燒窯必祭窯神童賓。除此之外,在書中還可以看到,康熙、雍正、乾隆等各個皇帝與禦窯的淵源。譬如,乾隆地對藝術收藏有極高的興趣和品位,他以皇帝的身份,親自主導禦窯瓷器的設計與創制等等。

china字母雖小寫,但研究起來卻是一個龐大的世界。瓷器是故宮博物院的重要館藏之一,也是中國曆史文化的一項偉大創造,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作為清史學者,閻崇年選擇明清故宮存量最多、檔案記載最詳、文獻記述最豐、社會影響最大的禦窯瓷器為重點,縱論禦窯的興與衰,透視瓷器的情與趣。将曆史的觀察,人文的叙述結合起來,寓理于器,淋漓盡緻地展現禦窯及瓷器于中國文化發展的作用,畫龍點睛地提升瓷器之路對于中西文化交流的貢獻。

為什麼選擇禦窯,閻崇年的理由是,“中國古代宮廷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如要了解其精髓,必須通過其載體——禦窯。禦窯,是帝制時代的産物,依托國家力量,荟萃了瓷器文化的精華。皇宮有禦窯,更能成其大;禦窯為皇宮,更能顯其貴。”

為什麼是青花,而不是黃花、藍花?

值得研究的器物那麼多,為何對瓷器青睐,認為它尤為值得專研?閻崇年提到了一個情況:随着年輕人走過國門與外國人交流機會的增多,如果對自己國家的一些基本的文化曆史常識不懂,是說不過去的。

“比如說,中國的英文名稱CHINA,這個單詞小寫就是瓷器。外國人問你,為什麼會是這樣?你能跟人家解釋得完整、準确嗎?瓷器不是一般的盤碗碟,它是我們中華文化的一個創造。原來世界上沒有瓷器,曆史上我們對外的友好往來,瓷器是個閃耀的名片,是我們的文化符号之一。當時中國瓷器引領整個世界的瓷器文化風尚。瓷都景德鎮,‘古昌南鎮也’。瓷器銷往國外,外國人不知道這種器物該叫什麼,隻知道來自昌南,于是就将‘昌南’諧音作china。所以,china不僅成了瓷器的英文名,還成了中國的英文名稱。而且,外國人還往往會問,你們元朝的青花,我們這有多少,為什麼是‘青花’,而不是‘黃花’、‘藍花’?很多中國人聽了之後無言以對。所以,十分有必要增加一些這方面的知識。要想理解大寫的China(中國),就不能不懂小寫的china(瓷器)。”

在《禦窯千年》裡,閻崇年用了兩個章節《大元青花》、《浮梁磁局》,專門探讨元青花橫空出世的多種曆史文化因素,探讨為什麼是元朝這個大時代背景下産生了元青花。

閻崇年認為,在宋朝沒有青花瓷,跟當時中國與中西亞的交流還不夠有關,“到了元朝,東西向的對外交流之路打通了。中西亞的很多物資可以帶進元帝國來,就把蘇麻離青傳進來了,西亞工匠也跟着過來了,景德鎮當時集中了國内最優秀的工匠,也包括了從中亞西亞過來的能工巧匠,這些很重要的人才條件、技術條件,原材料都集中了,包括外來的工藝繪畫等方法也進來了,所以,各方面的綜合元素才導緻元青花出現在元朝。”元青花的根是否在中國,各方看法不一。閻崇年就從四個方面——文字、窯址、實物、紋飾來證明元青花發明自中國,得到陶瓷界的認可。

“瓷器之路”和現在的“一帶一路”基本重合

與一般的瓷器介紹的書不同,作為曆史學者的閻崇年談瓷器,不是就瓷器談瓷器,他是用曆史學的方法,史學工作者的視野,将曆史、文化、考古、考據、藝術等不同類的方法,進入交叉融合,通過瓷器這個器物,透視背後的文明發展、演變的過程。以及從瓷器工藝中,悟出曆史的真精神。

比如閻崇年認為,禦窯瓷器的重要特質在于工匠精神與創新實踐。陶瓷的曆史,也是陶瓷工匠的曆史。陶瓷工匠是陶瓷曆史的主體。在陶瓷生産過程中,陶瓷工匠貢獻巨大。他們中的一些人或以身殉職,或以器名世。有詩雲:“瓦缶勝金玉,布衣傲王侯。”尤其是禦窯瓷器,它們的設計、生産都彙聚了當時最好的能工巧匠,代表了中國工匠的最好水平,體現了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中國工匠精神。

禦窯得以千年,其根本在于不斷創新。在《禦窯千年》中,閻崇年認為,中國瓷器文化始終貫穿着一條主線——創新。‘新’既是禦窯之魂,也是瓷器之魂。‘禦窯千年’的曆史文化,在精美瓷器的背後,隐藏着的精華是‘新’,就是思想創新、管理創新、技藝創新、産品創新!創新,既是中國瓷器文化發展之動力,更是中國瓷器文化綿延之生命力。”

當下“一帶一路”概念的曆史内涵正在被深入挖掘。閻崇年認為,中國的瓷器,與絲綢和茶葉等同樣,通過陸海兩條通路,成為國際文化交流的内容。這兩條陸海通路,被稱為“絲綢之路”,又被稱作“瓷器之路”,這條路與現在的“一帶一路”基本重合。從宋到清,千年以來,在一帶一路上,瓷器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縱觀史料,閻崇年發現,無論是文獻記載,還是考古遺存,中國瓷器在亞洲、歐洲、非洲都留下了自己的身影。它曾經是中國海外貿易的重要物資,曾經是中外國家交往中的尊貴國禮,為中國帶來不菲的外貿收益,更影響西方出現追捧中國文化的熱潮。在閻崇年看來,“瓷器之路的千年曆史表明:以往瓷器之路輝煌,今後瓷器之路寬廣。中國創燒的瓷器,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個符号,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不僅是一條顔色錦繡斑斓的彩帶,而且是一座跨越四洲三洋的津梁。”

面對面

閻崇年:“重視傳統文化,要切實解曆史知識和曆史器物”

近日,閻崇年攜新書《禦窯千年》來到成都與讀者見面。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在其下榻的酒店專訪到了閻老先生。眼前的閻先生,雖然已83歲高齡,但身着筆挺的短袖白襯衣,灰色西褲的他,依然腰闆硬朗,精神暢旺,思路清晰。

當代書評:作為曆史研究者,您現在研究瓷器,研究實物,被有些人稱為是轉型。您個人是怎麼看的?

閻崇年:我一直對瓷器特别感興趣。在專門研究之前,就特别愛在博物館看瓷器。而且我覺得,研究曆史,自然要有所專長,但也不能過于局限于一個領域。要多涉獵。曆史不僅僅存在于書本上,在文字記載中,還存在于很多可見可觸的實物中。一般來說,我們在研究曆史的時候會十分重視文獻,可是,如果光看文字,不研究實物是不全面的,要結合實物,才能更完整、生動地體悟當時的曆史情形。

當代書評:在研究瓷器的過程中, 讓您感觸最深的是什麼?

閻崇年:随着社會的發展,我們現在開始重視自己的傳統文化。重視傳統文化,不是一句空話,而要切切實實地了解曆史知識和曆史器物。比如說,瓷器是中國創造的,中國發明的,影響了西方。而且,在發展的過程中,别人也影響了我們。這就給我們一個啟發:一方面要弘揚我們自己的優秀文化傳統,另一方面也要吸收世界各個方面優秀的文化來營養我們自己。

當代書評:在進行曆史研究時,需要注意些什麼?

閻崇年:曆史研究,有着常年長年積累,厚積薄發的特點。曆史學者的學術視野,不僅是一個點、一條線、一個面,而更是一個體,一個多維度的體,一條變化着的流。因此,曆史學研究,既關注局部,又關注整體;既關注過去,又關注發展。對曆史人物、曆史事件、曆史文物、曆史冊籍、典章制度、曆史演變,沒有長年積累,沒有透徹見識,就難以總體把握所研究對象的真實性、整體性、演變性、規律性。

當代書評:這些年,您在“百家講壇”等節目為大衆所熟知。通過大衆媒體傳播曆史知識,跟在學院裡做學術,有怎樣的不同?

閻崇年:這完全可以稱為兩條不同的航線。在大學裡教書的時候,首先關注的是曆史學術本身,注重同行之間的交流,多是從概念和定義就可以開始交流。但是與大衆的交流就很不一樣,要以最通俗易懂的故事作為起點來進行交流。在大學裡上課,受衆是受到高等教育的年輕人,而在電視上進行曆史知識的普及,受衆上到九十歲的老人,下到幾歲的小孩,語言表述上要“接地氣”一些,才能讓所有人都能夠聽懂。

當代書評:給大衆講解曆史的過程,對您本人來說,有收獲嗎?

閻崇年:講述曆史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提升的過程。我在研究曆史時,遵循一套“四個明白”的原則,即弄明白、寫明白、講明白、聽明白。為了給觀衆講明白,我自己也必須了解透徹,無形中也提升了自己的曆史知識。

當代書評:對于文化圈中的戲說曆史的現象,您怎麼看?

閻崇年:藝術和曆史是不同的範疇,要分開來看。曆史作為一門科學,要求真,絕對不能“戲說”,隻能“正說”,“戲說”是編的故事,曆史故事不能編造,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即便是比較通俗的大衆曆史讀物,也得“正說”。但是,電影、電視劇作為藝術,藝術是一種創造,就是另外的一回事了。

當代書評:您有沒有自己收藏過瓷器?

閻崇年:值得收藏的瓷器都特别貴,在市面上,假的仿制品瓷器都能賣幾十萬呢。作為研究者,還是到博物館裡看吧。

當代書評:對當下的年輕人,提高曆史、藝術修養,有怎樣的建議?

閻崇年:現在的年輕人很喜歡在網上浏覽。我認為,在網絡上獲取的知識,一般隻能提升個人的信息獲取量。如果想增加文化修養,就得多讀一些長篇小說,讀一些曆史著作。如果想增加藝術修養,就得多看看藝術方面的書。幾個方面一綜合起來,整個人的氣質就能夠得到提升。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張傑 見習記者 陳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