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道法自然應世而生

道法自然應世而生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9 05:04:30

道法自然應世而生?編者按今年92歲高齡的李錦全先生是我國老一輩的中國哲學史、中國思想文化史研究名家中山大學出版社最近出版了10卷本《李錦全文集》,受到學界關注本刊今日刊出郭齊勇、李維武、李宗桂、曹智頻4位教授關于李錦全先生的學思和情懷的文章,以飨讀者期望在表達我們對老一輩學者崇敬之情的同時,能夠促進中國哲學史、中國思想文化史研究的深化,并為學術領域的風清氣正提供助力,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道法自然應世而生?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道法自然應世而生(道法自然止于至善)1

道法自然應世而生

編者按

今年92歲高齡的李錦全先生是我國老一輩的中國哲學史、中國思想文化史研究名家。中山大學出版社最近出版了10卷本《李錦全文集》,受到學界關注。本刊今日刊出郭齊勇、李維武、李宗桂、曹智頻4位教授關于李錦全先生的學思和情懷的文章,以飨讀者。期望在表達我們對老一輩學者崇敬之情的同時,能夠促進中國哲學史、中國思想文化史研究的深化,并為學術領域的風清氣正提供助力。

作者:李宗桂(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

《李錦全文集》既是李錦全先生60多年學術研究的一個總結,也是當代中國學術史的一個側影。從這套文集中,我們可以感受時代脈搏的跳動,體會當代中國學術研究的酸甜苦辣,感悟老一輩學者的治學精神和人格風範。

李錦全先生是史學專業出身,畢業于當年名家荟萃的中山大學曆史系。他的本科畢業論文是用碑刻資料對照曆史文獻進行比較研究,即用唐碑證史,研究結果寫成《跋》文。他完成的《唐代碑刻目錄(附跋文)》,受到指導老師岑仲勉和劉節兩位史學大家的肯定,給予高分。他是考古學界“黃埔四期”中第一期的學員,接受過考古學大家宿白、裴文中等先生教澤的滋養。1953年,他曾經參加出土有戰國竹簡的長沙仰天湖漢墓發掘,并曾賦詩感慨“仰天湖上出奇珍,竹簡千秋尚未聞”。20世紀50年代,他在中山大學曆史系講授中國思想史,1960年跟随中國思想史教研室轉到哲學系,繼而轉研中國哲學史。他參加過老一輩學者主編的中國思想史、中國哲學史著作的寫作,後又與同輩學者共同主編過教育部統編教材的工作。因此,無論在實踐操作層面還是理論思考層面,他對中國思想史與中國哲學史關系的研究都頗具權威,令人信服。

在學術研究領域,李錦全先生不以專家自居,而常以雜家“自嘲”。就曆史階段而言,從先秦兩漢到宋元明清再到現當代,他的研究都有涉及。就學術思潮和流派而言,儒道墨法名佛諸家,先秦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清代新學、近現代哲學、當代新儒學,他都有研究成果。宏觀的探讨,微觀的剖析,史的溯源,論的探研,他都能夠随心所欲不逾矩。

李錦全先生治學具有濃厚的家國情懷,但又不乏鮮明的個人特點,這就是從興趣出發的率性而為。當學界一窩蜂傾心于為中國哲學史上的大人物作傳的時候,他研究采菊東籬下而心遠地自偏的陶淵明,研究剛直不阿敢罵皇帝的海瑞,出版了《陶淵明評傳》和《海瑞評傳》。這不僅是為思想文化史研究補缺,而且是要張揚道家的自然和儒家的剛健,更是人生價值觀方面我手寫我心的體現。當學界都在熱衷于儒道互補之論的時候,他發表了《論我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儒法互補問題》一文,提出傳統文化中不僅有修身方面的儒道互補,更有治國理政方面的儒法互補。

李錦全先生為人沉穩厚道,淡泊名利。他做事講究實際,不務虛名。他做研究,始終堅持學術真理,在高揚中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同時,不趨時不守舊,論從己出。對于學術界的前沿問題,他既積極參與,又保持價值理性。他說話寫書,平實自然,決不故弄玄虛,更不為了炒作而制造聳人聽聞的歪論怪論。他提出,中國傳統哲學和思想文化發展的規律和特點,是“矛盾融合,承傳創新”;儒家的仁學本質上是一種人際關系學;中國傳統哲學發展進程中,不僅有儒道互補,還有儒法互補;中國傳統哲學發展史上,魏晉玄學的出現和宋明理學的出現,推進了中國哲學特别是儒家哲學的哲理化進程;儒學是一種吸取了宗教哲理的思想,具有宗教的特點和功能,但儒學本身并不是現代意義的宗教;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既相适應又不相适應,關鍵在于要用現代化的理念去揚棄、轉化傳統文化的合理因素。諸如此類的見解,反映出李錦全先生尊重曆史、崇尚學術真理的品質。這與近些年來某些為了出名牟利而不息炮制各種歪論怪論、以走極端而博關注的人相比,其境界和品格不啻天壤之别!曆代正直的知識分子所追求的“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的這種人格境界和精神風範,在李錦全先生身上得到了傳承。

李錦全教授為人謙和,心胸開闊,善于與人合作共事。他與陳玉森教授、吳熙钊教授自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學術合作。他們的真誠合作精神和友好相處的态度始終如一,體現了團結向上的精神面貌。他們彼此尊重,和衷共濟,其樂融融。他們從來沒有因為現今不少人為之頭痛的稿費分配、署名前後、職稱晉升先後之類的問題而發生不愉快,也沒有因為誰的成就、名氣比自己大而不服氣。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他與武漢大學蕭萐父教授受教育部委托,共同主編大學教材《中國哲學史》,曆時3年,配合默契,酬唱神州,佳話連篇。

李錦全先生十分注意教書育人,悉心培養青年一代,甘為人梯。他充分肯定青年人的思想開闊,勇于創新;但同時也嚴肅指出其知識面窄,史料功底和理論功底都有所欠缺的弱點。但他堅信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換舊人,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他衷心祝願并真誠鼓勵下一代能夠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為祖國文化教育事業的繁榮,作出更大貢獻。他培養的研究生,基本上都出版了自己的專著,并成長為所在單位的骨幹。其中,有的學有所成,比較年輕的時候就擔任了教授、博士生導師,有兩位成長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有的擔任了省部級學術機構的領導,有的在國外深造。看到後輩的成長,他感到由衷的欣慰。

李錦全先生欣賞這樣一副對聯:寵辱不驚,任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似天上雲卷雲舒。他在蕭萐父教授《佛教哲學簡介》的題詞中雲:“欲除煩惱須無我,各有因緣莫羨人。佛性是空還是有?靈山似幻亦非真。”并在其《思空齋詩草》中自注道:“世事當如是觀爾。”他經常說自己的人生哲學是“道法自然”。我想,這種“法自然”“無我”的哲學,并不是世俗所謂的“消極”。恰恰相反,透過這種現象上的反應,我們看到了一個哲人的超越。這種超越,不僅是對個人榮辱、毀譽、窮通的超越,而且是對自我存在的超越。由這種超越精神的引導和提升,李錦全先生真正達到了自我身心的和諧,自我與社會的和諧,自我與他人的和諧。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生命,在李錦全先生身上得到了具體而生動的體現。“矛盾融合,綜合創新”,他所概括的中國傳統哲學的發展曆程和特點,在他的學術生命中得到了生動的诠釋。在這裡,我們感受到中國傳統人文精神所追求的知行合一的精神力量,領悟到“君子儒”的真谛。

中國傳統哲學、傳統思想文化裡有很多優秀的思想精粹,最質樸而深刻的一句是:平常心是道。而道法自然、止于至善,則是很高的境界追求和人格風範。我想,今年已經92歲高齡卻依然精神健旺、思維敏銳的李錦全先生,就是以平常心是道對待人生,就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道法自然、止于至善的生動體現。

相關稿件:①卓然一家的儒學史觀、②深度思考的道家文化觀、③學兼四部 貫通古今

《光明日報》( 2019年02月02日 11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