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話很多人可能都遺忘了如何講,或者說着普通話夾雜着幾句聽似不太标準的上海話,在幼兒園裡的小朋友們,老師都會教上海話童謠,回家以後小朋友用很稚嫩的聲音說着上海歌謠,咬文嚼字并不是十分清楚,大概的意思是聽得清楚的,雖然在從小惡補這些上海話,但是很多大人在交流中還是用标準的普通話在做交流,包括日常生活中和父母的溝通中,和朋友的對話中也是普通話在溝通,偶爾說着幾句上海話。上海話已經成了上海人的标志,雖然有些新上海人也會說些上海話,有時說的也挺标準,有些不會說的人也在努力的學習中,希望自己以後能說的很标準可以漸漸融入到上海這座城市中做一個标準的上海人。
1930年代是上海話的黃金時期。和香港類似,上海的作家們意譯或者音譯很多英文單詞,用到書面文本中去,通過當時上海極其發達的各種平面媒體進行傳播,然後被普通話吸收。但近二十年來,由于普通話的推廣與對普通話的依賴,上海話的造詞能力嚴重衰退,隻出現了一個語式“勿要忒……”以及“淘漿糊”等屈指可數的幾個新詞。
上海話,是吳語的一種方言,屬于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
上海話又稱上海閑話、上海吳語、滬語,是上海本土文化的重要根基。上海話是吳語的重要代表,與吳語太湖片其他方言基本能互通,是現代吳語地區比較有影響力的一支語言。
狹義上海話指上海市區方言,也就是現在被廣泛使用和認同的上海主流通用方言。上海話是以本地吳語為基礎,自然融合上海開埠後的吳語區各地移民方言而成的一支新型城市吳語。
廣義上海話還包括各上海本地(郊區)方言,主要包括浦東話、松江話、嘉定話、崇明話、金山話、青浦話、奉賢話等。上海地區原由江東11個縣組成,方言反應江東文化信息。
上海話是在上海地區悠久曆史中形成的方言,彙聚了吳越江南語言文化的精華,有深厚文化積澱。上海話承載上海這座城市的時代回音、文化血脈、曆史記憶。
在上幼兒園的時候小朋友課堂上教了一些不錯的上海童謠,小朋友回來會念給家長聽,也讓家長可以了解這些上海童謠,有些以前知道的耳熟能響的童謠也能一起跟着說幾句,但是聽到這些上海童謠總是很親切,因為很貼近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一些日常相關,比如說“上海小吃"說的都是一些很普通的家常早點。
在上海,
有一種沒規矩叫赤腳着皮鞋,赤膊帶領帶
有一種太妹叫拉三
有一種談心嘎三湖
有一種瘋子叫十三
有一種強叫來賽
有一種做作叫移樣格得
有一種男人叫模子
有一種厲害叫辣手
有一種牛B叫結棍
有一種傻冒叫沖頭
有一種範兒叫老克拉
有種狀态叫鮮格格
有一種茄子叫落蘇
有一種玉米叫珍珠米
有一種紅薯叫山芋
有一種土豆叫洋山芋
有一種木耳菜叫紫角葉
有一種莴苣叫香莴筍
在上海,
父親:叫ba ba(平聲);ya;dia dia
母親:叫ma ma;姆媽(m ma)
爺爺:叫yha yha
奶奶:叫a na
哥哥:叫gu gu
姐姐:叫jia jia
弟弟:叫dhi dhi、阿弟(ak dhi)
妹妹:叫me me
兒子:叫倪子(ni zi)
女兒:叫囡囡(nan nan)
在上海
最親的人:阿爹拉娘
最反常的天氣:晴天霹靂
最厲害的功夫:收魂靈頭
最糟糕的一天:一天世界
最暧昧的話:意思意思
最倒黴的事:碰着赤佬
最爛的記性:黃魚腦子
最遙遠的距離:我了火裡,侬了水裡
最惡毒的詛咒:到西寶興路去報到
最過分的假冒僞劣:繡花枕頭一包草
在上海
昨天——昨日子
今天——今朝
明天——明朝
去年——舊年子
上午——上半日
下午——下半日
傍晚——夜快裡
上海話是上海人的标志,現在改編重新演繹的老上海電影裡的那些上海話也沒以前的老電影說的标準,穿着旗袍在老上海的建築裡普通話裡夾雜着上海方言,聽上去非常的不舒服,上海人還是要說地道的上海話,這樣在大千世界裡讓上海話也可以流傳下去。
現在上海方言還是很有必要學的,這是一個标志,小編建議學校還是以多數上海為主,家庭朋友親戚裡交流的時候也可以多說說上海話,如果有國外的親朋好友的,也可以把上海方言推廣出去,這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風向标,讓更多了解上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