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曙明
古代曆下,不僅有“八景”之說,而且還有“十六景”之說。
這“十六景”之說,最早出自明末崇祯年間,劉敕所著的《曆乘》。
劉敕何以要将“八景”擴為“十六景”呢?
按其在書中所說:“曆(城),當(在)齊魯之交,群峰橫翠于南,二水(大清河與小清河)潆洄于北,明湖彙之于中,亡論太華之峻絕,即蘇台茂苑,不勝于此矣。昔人标為八景,而滄桑代變,湮沒者多,餘廣為十六景,以供達人之遊覽雲。”
濟南老八景分别為錦屏春曉、趵突騰空、佛山賞菊、鵲華煙雨、彙波晚照、明湖泛舟、曆下秋風、白雲雪霁。
而《曆乘》中的十六景分别是錦屏耀日、玉鼎翻雲、幽澗黃花、孤嶂淩霄、會波返照、明湖泛月、荷香北渚、白雲霁雪、石洞絕塵、清流注海、松韻南薰、蒼生霖雨、翠屏丹竈、岩畔飛泉、竹港清風、鮑山白雪。
上述十六景的順序,非《曆乘》中所排列,而是筆者為了與老八景對比起見,作了前後調整。
從這個順序中可以顯見,十六景中的前八景與老八景,名稱雖有差異,但地點和内容則大多吻合。
“錦屏春曉”與“錦屏耀日”,地點同一,内容有些差異:
前者重在“春曉”,後者重在“耀日”。
前者是“岩壁環列如屏,春來繁花似錦”;
後者則是“四山回合,壁立萬仞,巉岩危峰,橫出倒挂,疑有神工鬼斧所為,且丹壁點綴,曉霞掩映,絢若錦屏”。
“趵突騰空”與“玉鼎翻雲”,名稱看似毫不相幹,其實地點同一,且描述大緻相似:
前者是“泉源上奮,水湧若輪,勢如鼎沸,跳躍唐突,并勢争高,聲若隐雷”;
後者是“鼎立波心,聲若雷吼,勢若雲沸,皛渺如練,浪花仰激,灑然襲人”。
“佛山賞菊”與“幽澗黃花”,名稱不同,但地點同一,景緻描述也大緻相同:
前者是“峰巒突兀,澗谷萦回,野菊盛開,紅黃間雜,天高日晶,更宜秋色”;
後者則是“巉岩峭壁,丹樹黃花,最宜秋色,(景色之迷人),則多登眺于此焉”。
“鵲華煙雨”與“孤嶂淩霄”,名稱不同,内容也有很大差異:
前者是站在鵲華橋上眺望,但見鵲華二山“山勢峻拔,林木青翠,煙波叆叇,景色清遠,尤其是在涵煙潤雨中,雲氣蒼茫,輕霧彌漫,山峰似漂浮在煙雨之中”。
後者則是單純描述了華山的景緻:“虎牙桀立,芙蓉秀出,高峙小清(河)之上。跻(身)其巅,倚天卓立;白雲英英,卷纾其下;曉日初出,海波盡紅。”
“彙波晚照”與“會波返照”,名稱相似,内容描述也大緻相同:
前者是“夕陽餘晖透過晏公台的券門,折射在彙波橋下。湖水粼粼,浮光耀金,低垂的岸柳搖曳在水中,婀娜多姿。可惜,券門堵塞之後,彙波橋下的晚照不再,景觀移至彙波樓上。置身其上,北望鵲山含黛,華山染煙;南眺群山疊翠,綿延如屏;俯瞰明湖如鏡,畫舫蕩波”。
後者則是“明湖之北,衆流交彙,昔由晏公廟下轉折而北,夕陽由券内斜射,倒影入水中,故名會波返照。自北門改而廟券塞,則此景随屬烏有……(而後)于水之南結為樓台,崔巍壯麗,花竹茏蔥,憑欄把酒,滿目湖光,亦湖中之勝也”。
“明湖泛舟”與“明湖泛月”,名稱相似,詞義相近,隻不過“泛舟”有晝有夜,而“泛月”則僅是指晚間月下。
前者描述的是“泛舟湖上,如遊仙境;湖光浩渺,山色遙連;夏揖荷浪,春色揚煙;蕩舟其間,如有香國”。
後者則是“一當秋夜,水光與月明競爽,箫聲挾秋氣為豪。遠近芳洲,聚如五星;樓閣浮屠,隐隐錯落;紅紫煙花,絢如匹錦;鳥鹭凫鴻,載鳴載飛”。
“曆下秋風”與“荷香北渚”,名稱看似南轅北轍,其實描述的都是大明湖畔的景色。
“曆下秋風”之“曆下”,指的是“曆下亭”,不過其得名時,亭尚在湖畔的高台上,因而“每到秋天,台下樹木蕭瑟,湖邊蘆葦搖曳,站在亭上,眺望無邊秋色,感受西風飒飒,寒意陣陣,古人謂之‘曆下秋風’”。
而“荷香北渚”則是“湖幹舊多名亭,今皆頹焉莫得其址,(唯)獨‘水面亭’(尚在,且)樓台軒敞,絢然于湖水之湄,榜曰‘湖山佳境’。倚欄南望,亂峰入雲,青林翠竹,五色交輝。北則垂楊袅袅,鵲、華出樹杪丈許,光景恍惚,隐隐如畫圖中”。
“白雲雪霁”與“白雲霁雪”,“雪霁”與“霁雪”語意相同,而且兩個景緻都是站在白雲樓上觀景所見,因而描述極度吻合:
前者是“北可觀明湖碧波,黃河帆影;南可觀梵宇簇立,群山青蔥。尤其是雪後天晴,白雲缭繞,下接水光,上浮天際,宮殿隐現于煙霧之中,宛然如畫,形成‘白雲雪霁’之奇觀”。
後者則是“且當雪霁,白雲缭繞,下接水光,上浮天際,宮殿隐現于煙霧之中,宛然如畫,真宇内未有之奇也”。
2011年,在濟南市舉辦的“泉城新八景”群衆性評選活動中,《曆乘》十六景的多處景觀進入了人們的“法眼”。
泉城新八景之三為“曆山覽勝”,此與十六景中的“石洞絕塵”相吻合:
“郭之南有千佛山,翠柏蒼松,蒙峰翳谷,奇根古幹,與石交生。一刹懸之山腰,境界清絕。殿側一亭,與華不注相對。憑欄指顧,清河窈窕如帶,且湖光明滅,萬竈煙浮,城市宮室,了然在掌股間。”
在16進8的榜單中,“黑虎嘯月”名列其中。
這“黑虎嘯月”在《曆乘》十六景中,名為“岩畔飛泉”:“郭東南城壕之幹,懸崖數丈許,下(有)一泉,噴珠飄練,澄澈可見眉睫。泉溢而出,轟轟下瀉,澎湃百狀。飄者若雪,斷者若霧,綴者若旒,挂者若簾,瀉為圓池,名曰‘太極’。池中屹然一巨石,水石相擊,珠迸玉碎,萦回作态,其聲如昆陽、巨鹿之戰,萬人鳴鼓,瓦缶相應,以浮白酬之。坐十丈外,泉濛濛灑人,不寒而栗。崖上一祠,若空中出,松蘿可攀,雖無亭榭之觀,亦阒然一幽境也。”
在32進16的榜單中,“龍潭觀魚”名列其中,其景緻與《曆乘》十六景中的“蒼生霖雨”極相吻合:
“郭門之外,趵突泉會天鏡諸泉,彙而為潭。(潭水)寒碧淵澄,波紋不動。以石激,則漩渦逆湍,如沸湯然。(潭畔有宮),宮前有泉,盈盈一方,清澈可見眉睫。俯欄視之,遊魚上下,若在玻璃瓶中;且星辰倒影,若天垂鏡也。固不獨以概勝,亦多靈異雲。”
“曆山,舜耕故地。人仰其孝,乃肖而祠之,俎而豆之,幾千年于此矣。”在十六景中,“松韻南薰”即是今已不存的,昔日舜祠之景緻:
舜祠,“宮殿軒敞,金碧相組繡。蒼松古柏,不知何代所植。風拂其枝,如龍鳳翔舞;離杫蜿蜒,轇轕徘徊,聲如吹埙,如過雨,如水激石,如鐵馬馳驟、劍槊相磨,乍大乍小,若遠若近,又若薰風之入七弦也。”
在老八景中,“鵲華煙雨”将鵲、華二山合二為一,而在十六景中,則将鵲、華二山各自分門立戶。
華山為“孤嶂淩霄”,鵲山為“翠屏丹竈”。這“翠屏丹竈”即為“大清(河)之幹,鵲山峙焉。遠望之,若萬壘雲屏。陟其巅,則巉岩峭壁,如蒼龍脫骨。南望群峰,缥缈抹黛,浮青偃翠,出有入沒。俯瞰大清,漁舟賈艇,映帶日月;飛鴻翔鶴,遠勢盤空;秋波動地,無殊廣陵濤也。海門東去,浩淼奔騰,與天無際,固宇宙之大觀也。”
大明湖公園有處“竹港清風”景區,此與十六景中的同名景觀相吻合:
“明湖之幹,園名‘小淇’。”昔人“種竹湖上,詠嘯自怡。又數年竹皆盈把,初謝箨,色瑩如玉,清陰逾裡。竹徑逶迄而東,增以亭榭,名花錯繡,榆柳夾雜,景趣幽絕。且截木為舟,采石為山,一觞一詠,可登可臨,故貴人豪客多遊覽于斯,遂稱湖幹之勝概雲。”
濟南之黃河,原為大清河,十六景中的“清流注海”說的就是大清河之景色:
“郭之北二十裡,大清(河)環轉如帶。河自兖西而來,白光閃閃,宛若玉龍。暴雨驟注,洶濤怒擊,若萬斛雪從天擲下,聲如輥雷。且鵲、華二峰夾岸而生,倒影入水中如畫。秋清波靜,漁笛夜鳴;把酒看山,芙蓉秀出;醉弄清波,衣袖成碧,如升蓬橋而坐水晶宮也。北望海門,浩蕩無際,令人有塵外之思。”
十六景之最後一景為“鮑山白雪”:
“郭之東三十裡有鮑山,蓋叔牙與仲父分金處也。李于鱗(攀龍)少負詩才,乃蔔築于此,結樓居之,榜曰‘白雪’。”世有遇之者,亦願追随其後。其詩句“大清河抱孤城轉,長白山邀返照回”,描述的就是此地之景色。曾鞏有詩曰:“‘雲中一點鮑山青’,夫鮑山一點青耳,托叔牙、于鱗兩先生以不朽鳴。噫!亦山之幸哉。”
“八景”也好,“十六景”也罷,其反映的皆是士子們的審美意趣。
正如劉敕在文中所說:“景自天開,物由人重;名山勝水,士生其間,必題詠點綴,而後可為山水之助。”
“老八景”如此,“新八景”如是,“十六景”也是這樣。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