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概念火熱VS爆款寥寥

概念火熱VS爆款寥寥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11 03:57:45

在Vlog概念傳入中國後,這種視頻形式一度非常火熱,但至今我們都沒有看到Vlog像短視頻一樣席卷我們的生活。本文關注到這一現象,并對其本質原因進行了剖析與探索。

概念火熱VS爆款寥寥(概念火熱VS爆款寥寥)1

今年來,Vlog概念火了,之所以說概念火了,是因為它雖然引發了大衆關注,目前還沒有引發大衆追捧、一窩蜂紮堆投身Vlog的潮流。

根據百度百科的解釋:Vlog是博客的一種,全稱是video blog,是視頻博客、視頻網絡日志。

2012年,Youtube上出現了第一條Vlog。截至2018年01月19日,Youtube平台上每個小時就會誕生2000條Vlog作品。被譽為Vlog之父的Casey Neistat,他在Youtube上擁有超過900萬的訂閱者。

在國内,Vlog這陣風的帶動,明星在其中的作用功不可沒。王源、歐陽娜娜、張靜初、何穗、瞿穎等越來越多的明星都在拍Vlog。國内Vlog熱度升溫,與女星歐陽娜娜的Vlog持續拍攝吸粉有一定的關系,它帶動了更多網紅明星、機構參與到Vlog的拍攝中來。

各家平台也在布局Vlog,從B站到微博到百度、抖音、騰訊等,Vlog也已經成為重點扶植品類。微博早早發起了Vlog召集令,抖音也稱将投入10億流量扶持Vlog,B站在5月宣布上線“Vlog星計劃”,将從流量扶持、現金激勵、賬号認證、活動支持、深度合作和平台招商六大資源将對Vlog領域内容進行扶持,百度好看視頻也在重點扶持Vlog。

巨頭為什麼要投身Vlog?

各大巨頭為何要投身Vlog?

一方面是Vlog的概念火,有成為風口之勢。在今天的移動互聯網時代,風口的變化趨勢比以前更難捉摸,移動互聯網流量正在見頂,不少巨頭對于看不懂或者說看不清未來的事物,先跟進試錯,不管有棗沒棗,先打一杆子再說。

不錯過任何一個新潮的趨勢、搶先布局風口已經是當前巨頭們一種條件反射式的、心照不宣的動作,因為沒有人想錯過做成下一個抖音的機會。

但是盡管巨頭圍獵,Vlog始終都沒有火起來。根據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Vlog用戶規模為1.26億人,預計2019年的Vlog用戶規模會達到2.49億。數據增長之勢與當年短視頻相比其實不容樂觀。

概念火熱VS爆款寥寥(概念火熱VS爆款寥寥)2

從當前的短視頻數據來看,根據QuestMobile的數據,短視頻用戶規模已超8.2億,同比增速超過了32%。

概念火熱VS爆款寥寥(概念火熱VS爆款寥寥)3

此外,從整個行業來看,爆款Vlog寥寥,新生頭部Vlogger也寥寥,2017年的頭部Vlogger是飛豬、井越、Cbvivi、竹子,到了2018年、2019年,頭部Vlogger還是這批人。

為什麼Vlog無法像短視頻成為快速風靡的流行視頻應用?

這可能首先要從用戶習慣層面來看,從玩法來看,Vlog是一種個人化的記錄,是以視頻的方式記錄流水賬日記,它并不契合當今用戶對于快節奏、快餐化的視頻内容消費的偏好與觀看習慣。

其次,Vlog面對的衆多競品隊伍龐大,且競争力強。Vlog是一種供觀衆消費休閑的視頻類内容産品,它面對的競争對手有内容資訊類應用、王者吃雞等手遊以及綜藝、影視劇、網大網劇、直播、短視頻。

可以知道,搶奪用戶碎片化時間的産品已經空前龐大,可供消費的視頻内容已經空前多元化,從趣味性與好看程度來看,當下的視頻化内容的主力軍是短視頻,Vlog在争奪用戶時長上與短視頻搶食難度太大。

在用戶時間的争奪賽上,Vlog為何很難打過短視頻?

我們知道,用戶選擇觀看一種視頻類内容,首先是它的内容要有吸引力。

根據國内初代Vlogger王曉光的說法是:我們把“有人出鏡、對着鏡頭說話”叫做Vlog,如果從這層定義來看,部分短視頻、直播其實也接近Vlog。但對于用戶來說,不會刻意去區分它的形式是Vlog還是短視頻或者是綜藝短劇等,隻關注是否好看,内容始終是第一性的。

從内容可看性上來看

發源于YouTube的Vlog的定義是生活化的視頻内容日志與博客,相對短視頻,它更真實,更有記實與記錄感。但同時,它的看點是有限的,因為側重于日記化的視頻呈現,它的内容很難進行精心提煉與打磨。

短視頻不一樣。高人氣的短視頻要麼是分享一個有亮點、抓眼球、有争議的視頻短新聞;要麼制造一個流行的好玩的套路;要麼是分享一個小觀點、一段小舞蹈小技能;要麼是演一出情景小短劇,分享一個搞笑段子等。

短視頻之所以能火,它的算法分發機制其實就是新聞學的套路,篩選那些最能擊中大衆興趣、最能抓眼球的内容,做到了濃縮即是精華的本質。雖然不可避免會出現一些無聊乏味視頻,但整體上保持了一定的内容質量與看點,殺時間的能力要更強。

QuestMobile的2019年短視頻報告的數據也體現了這點,月人均使用時長超過22個小時,同比上漲8.6%。甚至短視頻在侵蝕其他娛樂行業的時長,在線視頻、在線閱讀甚至手機遊戲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Vlog要與短視頻搶奪時長,難度可想而知。

概念火熱VS爆款寥寥(概念火熱VS爆款寥寥)4

短視頻創作本質其實就是新聞化的創作思路——新聞是講究傳播效應與看點的,而傳播能夠産生裂變效應,它需要基于對用戶興趣偏好的研究去做視頻。盡量在短的時間内讓受衆對内容産生吸引力,确保一個幾十秒的視頻可以表達一個有趣的觀點、一個吸引眼球的現象與表演等,做到有争議、有話題、有看點,有趣或者說有那麼點意思。

所以,我們看到的熱門短視頻,大多是專注于套路化的内容生産——有笑點或者有反轉,有梗,有噱頭,這類視頻容易産生分享傳播,産生大量的複制性的内容。有句話是說,人類的本質就是複讀機,這在短視頻領域體現的淋漓盡緻。它在平台的推薦機制下,要流行起來就不難。

但Vlog其實是反向而行,作為視頻博客或者視頻日記,它更多是生活的日常表達。

  • 比如我們看在B站的Vlog專區,大部分都是學習、健身、化妝、逛街、出門和朋友吃飯等日常内容。
  • 在微博上,Vlog偏向于好物分享、廚藝美食、旅遊攻略等内容。
  • Vlog雖然也成為了小紅書流量的重要載體,但雷同度也很高高,多數是與穿搭和出行相關的Vlog。

概念火熱VS爆款寥寥(概念火熱VS爆款寥寥)5

正如有業内人士談到,多數Vlog和Vlog之間的區别似乎不過隻是創作者身份的差異,而非情節與内容。

生活的日常雖然相對更為真實,但它也更為大衆、繁瑣、平庸、内容精華未經提煉與修飾,在抓取用戶眼球的能力上偏弱。現在的用戶都缺乏耐心,一個視頻在前30秒或者前幾分鐘沒有抓住用戶的眼球,用戶手指就會劃過進入下一個視頻。

總體來看,短視頻短小精悍,有梗、有反轉能高效抓眼球;但Vlog卻日常、冗長、瑣碎,在内容的傳播性上與用戶留存度上可能比不上短視頻。

從上手門檻來看

短視頻人人皆随手可拍,如果說Vlog拍的是與自己相關的生活紀錄片,而短視頻拍攝非常自由,也随性寬泛得多——可自拍,也可拍别人,可以拍一段對話、一處風景以及自導自演編排一個情景小短劇,或者處理一個有看點的視頻剪輯與集錦。

但Vlog的内容生産門檻更高,不僅要求剪輯能力,對講故事的方式和鏡頭感也有較高的要求。

從平台化入口來看

短視頻的平台定位非常清晰,想玩短視頻想看短視頻的用戶,都可以直接下載抖音快手微視好看,但是Vlog嚴格來看先是概念火了,從國外流入國内,内容出現,然後各大平台都将Vlog作為視頻平台的一個品類在做。

這導緻Vlogger的受衆群體分散、流量分散,話題小衆,缺乏一個大而統一的平台級APP來形成一個統一的Vlog流量入口,收攏這些Vlog拍攝愛好者與消費者——也就是說,國内缺一個像Youtube這樣可以将Vlog聚集到一起的平台。

Vlog始終無爆款,問題出在哪?

因此,短視頻已經有無數的套路被模仿,Vlog依然爆款寥寥。Vlog作為視頻日記更适合作為社交化平台的一個功能插件,比如QQ、微信倒是可以将Vlog的功能移植過來,作為用戶日常的一種生活化表達與記錄,它是視頻社交的一種表現形式。

如果說短視頻是一個可供用戶随手換台的電視,視頻内容的推薦機制更注重它的價值性與話題性,它更為喧嚣與浮躁一些;而Vlog相當于是博客的視頻版,相對偏生活化,它的體質内核更偏向靜,對于用戶來說,它更像一種陪伴。從這個意義上,Vlog其實與直播用戶的重合度更多一些。

Vlog與直播的不同點在于——直播是即時性的,觀衆與主播是在同一時間的交流;而Vlog是經過剪輯過的視頻内容,隻不過,看直播與看Vlog的用戶心理需求是一緻的:一是滿足好奇心和窺探欲,二是通過觀看别人的真實的生活來填補自己的日常空虛,或者說從别人的生活中找到認同、獲得陪伴感、學到東西、獲得共鳴。

我們從直播的發展曲線可以知道,在當初直播行業火爆的時候,大多數直播都是無聊直播,比如許多錐子臉網紅直播唱歌跳舞之外,也會直播發呆,吃飯,睡覺,各種嘟嘴、賣萌。曾經有女主播直播睡覺就吸引了十多萬人觀看。

另外,也出現過20萬人在看主播刷牙的,有幾萬甚至幾十萬人每天晚上看某網紅直播吃飯的。比如鄭州一95後網紅美女直播吃飯、化妝,5個月收獲10萬粉絲。但這種無聊直播很快讓用戶喪失了新鮮感。

從本質來看,直播其實就是平凡生活的叙事,而Vlog以日記流水式記錄生活的方式,其實就類似于直播的内容表述,它是一些不固定的、平凡的日常。

比如今年2月,景甜發布第一支Vlog,視頻中,工作人員問景甜,涼快嗎?暖和嗎?開心嗎?如果是一個普通人,這類沒有實質看點的Vlog要被關注太難。

當然明星由于本身具備名人效應與話題效應,而且很大一部分用戶看Vlog就是為了追星。但對于普通人的Vlog來說,如果沒有足夠的爆點與看點,它很難受到關注。

概念火熱VS爆款寥寥(概念火熱VS爆款寥寥)6

因為普通用戶并不具備明星這種話題效應與光環,正如《平凡的世界》裡有句台話說的:人們甯願關注一個蹩腳演員的吃喝拉撒和雞毛蒜皮,也不願關心一個普通人波濤洶湧的内心世界。

不久前的新榜品牌沙龍上,初代國内初代Vlogger的代表人物之一王曉光曾經談到兩點:

其一,快手上有一些很好看的職業記錄,比如長江上跑船的人,但搜出來大部分内容都很無聊。這會不會是Vlog一個隐藏的特征,畢竟一個人的生活裡确實不會有那麼多足夠好的東西可以拿來講。

其二,個人Vlogger為什麼難以保證更新頻率?因為一旦我們想要做好一點的視頻,我們這幾天就沒法做其它東西了,因為這一天沒有生活了,全部都在弄這個視頻。

從王曉光的表述來看,其實表達了幾點:

其一,Vlog制作成本高,Vlog在設備、畫面、轉場上的要求比一般的短視頻要高,耗時耗精力。

但短視頻由于短小精悍,隻要有素材有創意,持續日更甚至一天數更并不難,而日更Vlog則難度頗大,因為普通人的真實生活其實多數時候是乏味的,它時刻面臨創作素材的匮乏。

其二,平台對流量的分配機制目前還不健全,流量少,持續生産的動力很難維持;

其三,它少了類似短視頻那種打磨出來的新聞化叙事,它很難帶動用戶持續的守護熱情。

Vlog的未來在哪?

Vlog難做爆款,但适合品牌商的推廣,它其實與小紅書這類内容電商其實有相似的調性。

其一是因為它的時長比短視頻更充分,呈現的空間與容量更大,更适合完整去講述品牌故事。

其二,Vlog由于是基于個人經曆去講述故事,它适合将品牌與故事融合,廣告的原生性更好。網紅或明星可以通過Vlog拍攝一段有趣的生活經曆或者打卡體驗,植入品牌贊助與商業廣告,而用戶也不會有太強的抵觸心理。

比如OPPO手機、攜程旅遊、戴森卷發棒、愛彼迎等品牌和Vlogger的相關合作,比如井越給OPPO R17 Pro拍了“發現夜的美”Vlog,給攜程旅遊拍了“京都大阪的日與夜“Vlog。陳意涵也擔任愛彼迎體驗官,拍攝了做海鮮大餐的Vlog。

也就是說,Vlogger們通過展現自己的生活方式,适合給品牌商的産品“帶貨”。

概念火熱VS爆款寥寥(概念火熱VS爆款寥寥)7

因此,我們就會知道為何網紅與明星對Vlog興趣與熱情都很高。

原因在于:

其一,它的商業模式非常直接,也相對有效;

其二,它可以通過對個人生活化的記錄,向普通觀衆展現一個自己想要展現給觀衆的形象,無論是個人人設打造,藝人身份加成,熱度指數維持、引流圈粉都有好處。比如說,歐陽娜娜就是“利用Vlog翻身”的典範,它在微博話題上#娜娜的Vlog#閱讀量已經突破10.7億。

對于普通人來說,如果想拍Vlog,或許不應有太強的功利心,将它作為一種興趣才更有可能耐得住前期乏人問津的寂寞。

此外,Vlog的意義在于生活的自我表演與自娛自樂,因為對着鏡頭,人們想到的不會是呈現最真實的自我,而是更優秀、更好的自己,這種自我表演其實也在無形中推動自己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種人。

從這個角度來看,它對于個人的意義是積極向上的。千禧一代,未來或許習慣用影像去思考和表達,Vlog會是許多人旅遊、逛街等出行過程中的一種記錄生活的方式。

本質上,人性深處都是喜歡看超越生活之上的視頻表演。生活化的内容有它的受衆,但終究不會成為主流。

Vlog要火起來,關鍵還是一方面是需要非常規職業(旅遊達人、廚師、美食家、職業魔術師等)的Vlogger去力推;一方面看視頻内容的質量與水準,看 Vlogger是否是有很優秀的講故事的能力,知名 Vlogger Casey Neistat 說過, Vlog 最重要的是講好故事,其他視覺效果都是輔助,把Vlog 影視化,加入精神内核。

此外,日常生活議題也有它的傳播價值,這要求博主有對普通用戶生活以及人性的洞察,選擇與人們的切身利益關系最為密切領域,這需要在内容選擇、表現形式等多個維度通過有趣有味、思想性或者藝術性打動用戶,這是Vlog制造爆款的一個路徑之一。

Vlogger孫東山認為:Vlog是一個“綜合性的脫口秀”,是對觀衆講述一個故事,分享自己的心得與看法,本質是通過影像輸出觀點。

但通過視頻的包裝去講好一個故事或者輸出一種觀點,這其實與拍紀錄片或者拍電影類似了,一條優質的Vlog相當于一條經過精心編輯過的短劇,是真正作為一個導演兼主演的身份在做Vlog。要做到這一點,其實更需要專業化的團隊來運作,也需要專業Vlog設備器材、燈光、剪輯等等,這背後是可預期的重投入以及不可預期的收益。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把視頻影視化,加入精神内核,這不就是短視頻創作方式嗎?所以從這個意義來看,怎麼把Vlog看作是一種還原真實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藝術,可能是做好Vlog的關鍵——摒棄流水賬式的生活化記錄方式,引入新聞式創作、抓人眼球的内容表述,Vlog可能依然會有它的春天。

#專欄作家#

王新喜,熱點微評(redianweiping),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專欄作家,互聯網從業者,百度百家、艾瑞網專欄作家、虎嗅網、钛媒體認證作者,關注IT熱點背後的本質,窺視TMT行業精髓,分享有價值的觀點。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