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網訊 3月6日,時至驚蟄,這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大地之間偶聞雷鳴,仿佛一道春天的召集令,将萬物從“睡夢”中喚醒。
早春二月(此處指農曆二月),經曆了為大地充“植”的立春、煥發勃勃生機的雨水之後,中原大地呈現着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在陣陣清逸幽雅、沁人心脾的暗香中,蜜蜂開始采花釀蜜,蝴蝶開始翩翩起舞,蟄伏于地下越冬的蟲類有了新的活力。在這個萬物能量迸發的時節,一年春耕也自此開始。
萬物知時序 春耕從被“熱醒”的昆蟲開始
二十四節氣對于我國農業生産的興旺與連續起到了關鍵作用。節氣的命名多與氣候、季節相關,如小暑、大寒、立春、夏至等,或是對農作物狀态的描述,如小滿、芒種,而驚蟄則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一個以昆蟲習性命名的節氣。
河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昆蟲學系副教授翟卿
“驚蟄有點不一般,為什麼隻有它是以昆蟲的蘇醒為節氣命名呢?”“昆蟲對于農事活動有什麼樣的重要性?”記者見到許多網友留下了這樣的疑問。為此,大河網聯合河南農業大學邀請該校植物保護學院昆蟲學系副教授翟卿為廣大網友和農民朋友一一答疑解惑。
回到出發點,當問到為什麼驚蟄是唯一一個以昆蟲習性命名的節氣時,翟卿告訴記者,“答案可以從許慎的《說文解字》中找到。從‘蟄’字的字形演變來看,小篆的底部為一隻盤纏的小蛇,上半部的‘執’表聲,本意為束縛不動,合字則為‘蟲冬眠,伏而不動’,形象地說明了昆蟲從寒冬到初春這一時段的蟄伏狀态。”随着驚蟄節氣的到來,氣溫快速升長,深眠的各類昆蟲漸漸複蘇,即将進入繁衍階段。
“俗語說‘春雷驚百蟲’,其實昆蟲是被‘熱醒’的。”從讀大學到做老師,從接受知識到傳授知識,和昆蟲接觸了25年之久的翟卿常常會被問到“昆蟲是不是被春雷驚醒的”這個問題。她向記者解釋道,昆蟲感應到的不是雷聲,它們感受到的是光照和溫度。驚蟄時節,氣溫回暖,雨水增多,溫度與濕度逐漸能夠滿足昆蟲生命活動的需要,植物在這個階段也開始萌動。這時,植食性昆蟲的食物就有了保障,所以蟲子就由冬蟄狀态中複蘇活動。
“萬物知時序,昆蟲感受到的光照和溫度,同樣也會被農作物感受到。昆蟲的蘇醒是一個信号,意味着此時正是适合開展春耕的自然氣候。”在翟卿的辦公室裡,一株綠植上趴着一隻安靜又美麗的蝴蝶,随着天氣逐漸回暖,它剛剛從蛹中羽化而出。
“以蟲治蟲” 為順利拉開春耕序幕“保駕護航”
“農業講究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以物候變化作為判斷時令的标準,以時令指導農事操作,這是老祖宗智慧的結晶與傳承。”翟卿說,農諺有句“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驚蟄自古以來被視為春耕的開始,以河南為例,驚蟄前後,麥苗完成返青。
“河南是産糧大省,為了能夠讓小麥高産,驚蟄前後應該控旺苗、促弱苗、穩壯苗,培育健壯個體,為豐産豐收打下底子。但同時要時刻關注小麥蚜蟲、麥蜘蛛、小麥吸漿蟲等害蟲的發生和發展。”翟卿介紹,以小麥吸漿蟲為例,它可以以幼蟲潛伏在小麥穎殼内吸食正在灌漿的麥粒汁液,造成麥粒幹癟、空殼,嚴重會導緻顆粒無收。所以在驚蟄時,無論是莊稼、有害生物,還是有害生物的天敵都開始活動了,這個階段就要開展害蟲防治,為順利拉開春耕的序幕“保駕護航”。
“害蟲防治中有一項措施叫做生物防治,其中很多措施就是利用益蟲,比如捕食螨、草蛉、蠋蝽這些食蟲動物來防治害蟲,以蟲治蟲,減少化學農藥的施用,保障生态安全和糧食安全,助力綠色農業發展。”翟卿舉例說道,目前國内廣泛應用的主要有瓢蟲、草蛉、捕食螨以及寄生蜂等。七星瓢蟲後背有七個斑點,成蟲捕食蚜蟲、介殼蟲、壁虱等害蟲,能大大減輕農作物、瓜果、樹木的蟲害,被人們稱為“活農藥”;号稱“蚜獅”的草蛉,在整個幼蟲期平均能消滅蚜蟲七、八百隻以上。目前已大量人工繁殖,用來防治棉鈴蟲、蚜蟲。
最後,翟卿也提醒廣大農民朋友,河南地區目前氣溫還不穩定,要密切關注天氣和土壤墒情變化,謹防春季幹旱和倒春寒。要對墒情不足的麥田及時灌水,預防春季凍害特别是晚霜凍害。(劉思嘉 董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