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打草驚蛇三十六計

打草驚蛇三十六計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9 02:54:53

原 典

打草驚蛇,計名出自唐代段成式著《酉陽雜俎》與宋代鄭文寶著《南唐近事》中的一個故事:說的是唐朝有一個名叫王魯的貪官,在批閱案卷時,發現有人聯名控告他屬下的一名官員違法亂紀,王魯十分驚恐,情不自禁地在狀子上批了八個字:“汝雖打草,吾已驚蛇。”

“打草驚蛇”原意是通過打草,使藏在草裡的蛇受到驚恐而逃竄。此計引申為在敵方兵力沒有暴露、行蹤詭秘可疑、意向不明時,切不可輕敵冒進,要依據偵察來加以确定,完全掌握情況之後再付諸行動。本計的要點是“叩實”,即打探對方的真實想法和意圖,再決定自己的行動。

古代戰例

公元218年,劉備領兵10萬圍攻漢中,曹操領兵40萬與蜀軍隔漢水對峙。諸葛亮命趙雲領兵五百,伏兵于漢水上遊一帶土山,每逢曹營燈火熄滅或軍士們剛剛歇息,便擂鼓吹角呐喊一通,但并不出戰。曹兵聽到喊聲震天,疑有蜀兵劫寨,趕忙披挂出營迎敵。可出營一看并無動靜,隻好回營安歇。待曹兵剛剛歇定,号炮又響,鼓角又鳴,呐喊又起。這樣一夜數次,弄得曹兵徹夜不得安甯。一連數夜,曹軍人心惶惶,曹操擔心一旦某日蜀軍真來劫營措手不及,隻得傳令退兵30裡,找空闊之處安營紮寨,諸葛亮乘勢揮軍渡過漢水。

現代戰例

1956年的第二次中東戰争期間,英、法兩軍進攻的第一個目标為埃及塞得港。11月5日,英、法聯軍按照預定作戰計劃對塞得港發起進攻。為了摸清埃軍的軍事防禦體系,英、法聯軍采用了“打草驚蛇”的戰術。

拂曉,英、法聯軍的機群從海上方向進入塞得港埃方觀察哨視野,埃及軍民立即進入陣地準備迎戰。随後,天空出現傘兵,埃及軍民紛紛朝傘兵猛烈射擊,從火力點冒出的硝煙将陣地位置暴露無遺。然而,那些傘兵是用木頭和橡膠做的假人,目的就是引誘埃及人暴露火力部署。随後,英、法聯軍出動轟炸機和戰鬥機準确地投彈掃射,塞得港工事很快被摧毀,埃軍傷亡慘重。英、法聯軍削弱了埃及的地面防禦作戰能力,為後續的空降和登陸創造了有利條件。

計謀分析

上述兩個戰例雖然都應用了“打草驚蛇”之計,但又采用了不同的用法。諸葛亮巧計退曹兵屬于“打草驚走蛇”,即用棍子打草,引起草中之蛇的恐慌,使之逃離。這種“驚”法的精髓是借宣示性的行動,讓對方知難而退即可,“打草”者未必真的就想與“蛇”交手。英、法聯軍空降假傘兵屬于“打草驚出蛇”,即投石問路、引蛇出洞。這種“驚”法的精髓是使“蛇”離開它的地盤,暴露在衆目睽睽之下,然後選擇較為有利的地形捕捉或殲滅,保存自己,消滅敵人。

事實上,“打草驚蛇”還有第三種形式,即“打草驚醒蛇”,這是一種間接的警告之法,即通過打擊蛇的七寸,使蛇感到恐懼。這種“驚”法的精髓是抓住蛇的七寸,在戰争中就是要掌握能夠決定敵人生死存亡的“命門”,令其左右為難,不戰而屈人之兵。平津戰役期間,我軍包圍傅作義集團西逃綏遠老巢的必經之地張家口,就是抓住了該集團的“七寸”,為取得平津戰役的勝利創造了條件。

“打草驚蛇”的謀略在不同情況下的表現雖各具特色,但都帶有“驚”的底色。運用此計的關鍵在于能夠通過“疑以叩實,察而後動”準确了解情況,從而達到了解敵人、調動敵人,又不讓自己的行蹤為敵人掌握的效果。

一是要做到善疑和察異。即對情況不明,存在很大疑問,特别是異于常勢、常規、常理、常情者,需要深入地偵察、核實,這也是此計暗語所說的:“敵人不露,陰謀深沉,未可輕進,應遍探其鋒。”沒有疑和察,就難以達到“叩實”的目的,如果沒有“叩實”而“動”,那就是盲動,而盲動必然會吃敗仗。

二是要采取試探的手法,“以攻為守”。即通過采取試探性行動,主動地促使和引誘敵人暴露,從而達成準确掌握敵情的目的。這也是《孫子兵法》所說的“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作之”,意思是刺激使之發作;“形之”,意思是引誘使之上當;“角之”,意思是試探性角逐。諸葛亮指揮蜀軍連夜叫陣卻不出戰,既能在戰略上掌握主動權,又在一定程度上探清了曹軍虛實,可進可退,可攻可守,曹操隻能無奈退兵。

三是要有意識“打草”,确保“蛇”驚。“打草”的目的,是為了掌握“蛇”的具體位置或攻擊意圖。因此,“打草”必須有的放矢,要确保“蛇”受到驚吓,露出尾巴,否則,就可能出現“打草”沒有“蛇”甚至被“蛇”反咬一口的慘劇。英、法聯軍明确埃軍火力配置、平津戰役期間我軍對張家口、新保安圍而不打,取得平津戰役勝利,就是通過有意識的“打草”達到“驚蛇”的效果。

打草驚蛇三十六計(第十三計打草驚蛇)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