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勸學詩傷仲永

勸學詩傷仲永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1 08:56:58

《傷仲永》

宋·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谒于邑人,不使學。

餘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複到舅家問焉。曰:“泯然衆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衆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衆人;今夫不受之天,固衆人,又不受之人,得為衆人而已耶?

勸學詩傷仲永(傷仲永諸君求學)1

【譯文】

金溪有個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認識書寫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這些東西。他的父親對此感到詫異,就向鄰居那裡把那些東西借來給他。

仲永立刻寫下了四句,并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和團結同宗族的人為主旨,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事物讓他作詩,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

同縣的人們對此都感到非常驚奇,漸漸地都以賓客之禮對待他的父親,有的人花錢求取仲永的詩。方仲永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就每天帶領着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到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跟随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我叫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

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去,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說:“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沒有什麼區别了。”

王安石說:方仲永的通達聰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賦,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優秀得多;但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後天所受的教育還沒有達到要求。

他得到的天資是那樣的好,沒有受到正常的後天教育,尚且成為平凡的人;那麼,現在那些本來就不天生聰明,本來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後天的教育,難道成為普通人就為止了嗎?

勸學詩傷仲永(傷仲永諸君求學)2

【背景】

天聖三年,方仲永無師自通,提筆寫詩,震動鄉裡。明道二年,與方仲永同齡的王安石跟随父親回金溪探親,在舅舅家遇見了方仲永。他請方仲永作了幾首詩,但他有些失望。

因為“神童作家”并不像傳說中的那麼聰明。康定元年,王安石再次到金溪探親。此時方仲永已做回了農民。慶曆三年公元,王安石從揚州回到臨川,想起方仲永的遭遇,寫下《傷仲永》一文。

【鑒賞】

這篇文章以方仲永的事例,說明人受之于天雖異,但還得受之于人,否則就将複為衆人,進而說明未受之于天者,本來就是衆人,如果不受之于人,恐怕連作“衆人”也難,而且強調了後天學習的重要性,表現了王安石早期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文題為“傷仲永”,文中卻未見一個“傷”字,然而全篇寫的正是一個“傷”字。這正如《王荊公年譜考略》所評:“餘謂仲水始而通悟,終焉為泯然衆人,見于荊公悼歎者詳矣!”由此可見,此文契合照應不在形式上而在内容中。

勸學詩傷仲永(傷仲永諸君求學)3

這篇議論文,先叙後議,在事實叙述的基礎上立論,事實成為立論的依據。第一、二兩段隻叙不議,為第三段的議論服務,後面的議論,集中強烈,言簡意赅,如畫龍點睛,使前面所叙的事實立即升華具有典型意義。全文僅二百字,叙事之簡潔。說理之透徹,安石散文風格在此已露出端倪。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