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視覺中國
新民晚報訊(記者 張炯強)中國紡織曆史悠久,“男耕女織”,源遠流長,那麼是在什麼時候我們的老祖先就開始紡紗織布?“紡織”到底是什麼?從古至今,“中國紡織”又經曆了一個怎樣的時代變遷?對于這一系列的疑問,讀者可以從一本史論著作中找到最權威、最全面的回答。
由東華大學出版社出版、曆時前後8年編纂完成的《中國紡織通史》下月在滬首發。該書作為我國首部全面論述原始手工生産到當代動力機器生産的紡織業發展通史,完整、全面地研究、梳理了其在我國七千多年的發展曆史,填補空白、惠及當代、傳世久遠,将對我國甚至世界紡織學術界産生深遠的影響,具有着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曆史意義。
圖說:編寫團隊專家雲集
《中國紡織通史》的内容指出:我國的紡織文化和傳統文化已經深深融合,密不可分。書中統計了東漢的《說文解字》關于紡織的漢字,其中“系”旁的字267個,帶有“巾”旁的75個,“衣”旁的120多個等,都直接或間接和紡織有關,從側面證明了紡織技術在封建社會前期已經大體成熟。此外,中文裡和紡織無關的抽象名詞也不少來源于紡織,“分析”來源于紡麻,“綜合’”、“組織”來源于織造,“青出于藍”來源于植物染色等等。
圖說:紡織文化和傳統文化密不可分
書中在吸取相關史籍、論著、考古報告、出土實物研究報告和研究論文等重要資料精華的基礎上,不僅詳細介紹了蠶絲抽缫、斜織機等一系列的古代紡織技術,并且對于現代不斷擴展的紡織技術外延也有最新的記錄,如“十一五”以來,新型溶劑法纖維素纖維、聚乳酸纖維等生物質纖維原料的研發成功促進了抗菌、可降解的醫用衛生材料的開發應用;東華大學研制的“半剛性電池基闆玻璃纖維網格材料”研究成果在“天宮一号”上得到應用等。
《中國紡織通史》于2012年被列入“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共計200餘萬字,配有技術示意圖、古籍剪影、文物照片等近千餘張珍貴插圖。該書的出版能惠及今後紡織和相關領域更系統、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對我國紡織史學科的建設和年輕人才的培養産生潛移默化的遠期作用,并進一步助力我國“一帶一路”倡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