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渾渾噩噩,這是當下一些人的真實寫照。
經常在網上看到這樣的段子:
“如果不是貧窮叫醒了我,我願意一直在床上躺下去。”
“看到空蕩蕩的錢包,我就有了工作下去的動力;每次發了工資,我就沒有心情再工作下去了。”
為什麼你每隔一段時間,都會産生“不想上班”的念頭呢?
其實,這是有心理學依據的。
嚴謹點說,這是一種“職業倦怠”。
每當你處于職業倦怠的階段,你就特别不想上班,甚至感到莫名其妙的焦慮、暴躁。
心理學家對此做過一個研究,針對一些志願者進行了一個長期追蹤。
結果表明:
志願者們在工作初期,都投入了很高的熱情和精力,将當下的工作當成了熱愛的事物。
但随着時間推移,他們在工作中的狀态越來越差,越來越沮喪,甚至因此影響到了自己的正常生活。
這個前後不一緻的波動變化,就被稱之為“職業倦怠”。
職業倦怠,有一些明顯的表現:
第一:認為自己成為了“工具人”
每天重複着相同的工作,久而久之,在這種狀态下開始懷疑人生,懷疑自己的前途,對當下的一切都感覺不滿。
甚至,開始了自我懷疑,對自己的能力産生了質疑。
第二:工作效率越來越低,情緒波動越來越大
當職業倦怠産生的時候,一個人的工作效率也會變得特别低下。
平時或許2個小時就能完成的任務,在職業倦怠期間,需要用加倍甚至幾倍的時間才能完成,并且結果也不怎麼理想。
不僅如此,情緒上的波動也很明顯。
無法讓自己開心起來,每次投入工作狀态,都感到沮喪。
第一:長時間高負荷工作,生理上感到疲倦
比如說:
當你在某個階段每天加班,工作量增加,你整個人都變得特别疲憊。
生理上,情緒上,心理上都産生了強烈的不适感。
當壓力來臨的時候,如果無法釋放,無法将這些壓力發洩出去,那麼就會不斷積壓在我們的心中,最終導緻我們愈發疲倦。
第二:得不到相應的回饋
從個人的角度來講:
我們工作是為了什麼?
對于大多數人而言,還上升不到“人生理想和崇高目标”的高度。
多數人的工作,都是為了生存,為了生活,為了賺錢、養家糊口。
我們終其一生工作,都是希望生活能過得越來越好,能夠給家人帶來好的生活品質。
但是,當我們付出了精力,在工作上投入了許多;最終,我們的回報卻沒有提高。
這個時候,我們就會感到疲憊。
就像追求喜歡的人,當我們付出的所有都化成了一場空,我們也就不願意再接着追求對方了。
第三:被排擠,被孤立
還有一種狀況:
當你在工作環境中,無法處理好跟周圍同事的關系,你會感覺自己被他們排擠,被孤立,甚至是被針對。
無論你做了什麼,說了什麼,大家給你的都不是贊美,而是背後的指指點點。
盡管你的工作能力很強,可大家依舊在背後議論你,非議你。
在面臨不公平,被打壓的狀态,我們也會對當下的工作感到灰心。
第一:學會“五分鐘法則”
意思是:将一個完整的工作,拆分成幾個細小的工作,然後逐一攻破完成。
舉個例子:
你當天的工作任務有3個,你可以先完成最難的任務。
當你完成第一個任務時,獎勵自己20分鐘休息的時間;然後,再去着手完成第二個任務,之後獎勵自己10分鐘的休息時間。
把一個完整的工作,分成幾個小的任務;每完成一個,就給自己一些獎勵。
當你試着這樣做,你會發現再困難的任務,也變得很簡單。
就像讀書一樣:
捧着一本很厚的書,第一念頭往往是害怕,沒有耐心讀下去;但是,當你将這本書分成幾天去讀完,你就不覺得那麼枯燥無聊了。
第二:工作和生活,要合理安排
如果你對工作感到疲憊,勞累,不妨試着讓自己“放手一下”,休息一下。
工作遇到了瓶頸期,那就将重心轉移到生活上去,給生活增添一些樂趣和獎勵。
陪陪愛人,家人,多跟朋友互動。
然後,當你将自己的負面情緒處理好,再回到工作中,你會發現自己又擁有了“飽滿的精神狀态”。
之所以經常有工作倦怠,就是因為我們缺少對生活和工作的掌控感。
什麼時候你獲得了成就感,多一些掌控感,你也就不會感到那麼疲憊。
你有沒有經曆過“職業倦怠期”?
(文章配圖來源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