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在“隆中對策”中已經為劉備規劃了北伐中原、複興漢室的願景。劉備托孤之後,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更是以“北定中原,庶竭驽鈍,攘除奸兇,興複漢室,還于舊都”作為他報答劉備、忠于劉禅的職分。
然而,蜀國大後方“南中”并未平服。三國時的南中,主要指今四川南部和貴州、雲南等地。這裡居住着一些少數族裔,漢代統稱為西南夷。
章武元年(212年),劉備以李恢為庲降都督,住平夷縣(今貴州畢節),總管南中事務。“庲降”有招徕、降服之意。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平蜀,在南中諸郡設庲降都督,以安遠将軍、南郡人鄧方為朱提郡太守、庲降都督。
庲降都督治南昌縣(今雲南省鎮雄縣),蜀漢建立後,改治平夷縣(治今貴州省畢節市)。延熙中,徙治味縣(治今雲南省曲靖市),領朱提郡(治今雲南省昭通市)、越巂郡(治今四川省西昌市)、建甯郡(治今雲南省曲靖市)、牂牁郡(治今貴州省黃平縣)、永昌郡(治今雲南省保山市)、興古郡(治今雲南省丘北縣)、雲南郡(治今雲南省姚安縣)七郡,共61縣。建制仍屬益州。
諸葛亮是中國曆史上公認的智慧和謀略的最傑出化身。
南中諸夷作亂
劉備死後,越巂(郡治邛都,今四川西昌西北)叟族領袖高定起兵稱主,牂牁(郡治故且蘭,令貴州凱裡西北)郡丞朱褒據郡反叛,益州郡(郡治滇池,今雲南晉甯縣東)大姓雍闿反,降吳。雍闿割據益州郡,并企圖奪取永昌郡。益州永昌兩郡是蜀國經濟的重要構成部分,當地各族與漢族經濟文化交往密切。南中另一大姓孟獲也參加反叛。
諸葛亮認為,國家剛逝去君主,決定先安定國内民衆、吏士,蓄積糧食,派鄧芝、陳震與東吳修好,派遣越嶲太守龔祿到南中邊界安上縣進行防備;從事蜀郡常颀行則直接南行,查清事件。
與此同時,諸葛亮派李嚴寫六封書信給雍闿解釋利害,但雍闿隻回一書說:“我曾聽過天無二日,土無二王,現今天下成鼎立局面,自稱正朔的都有三個,所以遠人(雍闿)感到疑懼,不知該歸屬哪個。”信寫得十分傲慢。
颀行到達牂牁後,立刻收押郡中主簿,準備查明事實。朱褒便乘機殺害颀行發難,加入叛軍,龔祿亦被高定所害。
南中的騷動使諸葛亮不得不先行南征,以解除北伐的後顧之憂,同時開拓兵源财源。
諸葛亮以德服人 攻心為上
建興三年(225年)三月,諸葛亮率軍南征,臨行前劉禅賜諸葛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個,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三年春,亮率衆南征,其秋悉平。”
諸葛亮這次出師,平複南中三郡,降服孟獲,同年十二月回到成都。前後用了将近一年的時間。
諸葛亮南征兵分三路。東路由馬忠率領趨牂牁。中路由李恢率領出平夷,向益州郡。西路主力軍由諸葛亮率領,經安上(今四川宜賓西),由水路赴卑水(今四川美姑),趨越巂(今四川西昌)。
漢軍還在路上,雍闿已被高定部兵士殺死。漢軍擊殺高定,漢将軍李恢馬忠又大破諸叛人。
當時的南中,還比較荒僻。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描述說:“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諸葛亮這次南征,取用攻心為上、以德服人的策略,重點就是使南人心服。
武侯祠
據《三國志‧馬谡傳》記載,馬谡向諸葛亮建議:“南中恃其險遠,不服久矣。雖今日破之,明日複反耳。今公方傾國北伐以事強賊。彼知官勢内虛,其叛亦速。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公服某心而已。”
這就是說,南中諸夷依仗地勢偏遠和山高路險,很久以來就沒有歸順中原了。如果發兵攻打,今天平伏了叛亂,明天又會反叛。所以,最好的辦法是攻心,讓那裡的居民誠心歸服,才是解決問題的長久之計。
諸葛亮接納馬谡的建議。這與諸葛亮安撫少數族裔的想法完全相符。遠在隆中對策時,諸葛亮就已經提出“西和諸戎,南撫夷越”的懷柔之策,不專憑武力強壓少數族裔。顯然,諸葛亮對攻心為上、以德服人的策略早就胸有成竹。
因此,這次南征,除殺掉高定、朱褒(雍闿先已被高定部曲所殺)等幾個首先反抗的首領以外,對其他的少數族裔與漢族的上層人士,盡量降服收用,讓他們繼續治理南中。
諸葛亮七擒孟獲
諸葛亮南征戰役中,後世流傳最廣的就是七擒孟獲的故事。七擒孟獲(也稱“七擒七縱”)一詞最早在《華陽國志》卷四《南中志》出現,《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也有簡要記載。《三國志‧諸葛亮傳》、《出師表》及《三國志》關于當時率軍首領李恢和呂凱的傳記中則沒有直接記載。
據《漢晉春秋》記述,諸葛亮在南中,每戰必捷,聽說孟獲的名頭很大,夷人漢人都歸順他,就叮囑衆将生擒活捉他。
活捉孟獲之後,諸葛亮讓孟獲觀看漢軍的營陣,問他:“你看這樣的軍隊何如?”孟獲回答:“我以前不知道你們的虛實,所以會打敗仗;現在你讓我看了你們的營陣,如果就這樣的話,取勝也是很容易的事情。”諸葛亮笑着放孟獲回去了。
司馬光《資治通鑒‧卷第七十》的記載與《漢晉春秋》幾乎一樣:“漢諸葛亮至南中,所在戰捷,亮由越巂入,斬雍闿及高定。使庲降督益州李恢由益州入,門下督巴西馬忠由牂牁入,擊破諸縣,複與亮合。孟獲收闿餘衆以拒亮。獲素為夷、漢所服,亮募生緻之,既得,使觀于營陳之間,問曰:‘此軍何如?’獲曰:‘向者不知虛實,故敗。今蒙賜觀營陳,若隻如此,即定易勝耳。’亮笑,縱使更戰。七縱七禽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複反矣!’亮遂至滇池。益州、永昌、牂牁、越巂四郡皆平,亮即其渠率而用之。”
這就是說,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孟獲心服口服,表示歸順,并發誓南人從此不再造反。南人歸順後,諸葛亮進軍直到滇池,平伏了這次叛亂。
征南之後,諸葛亮允許南中各族自治,不變動各族原有的社會結構,這取得了當地豪族大姓的合作,南中得以安定。
滇池
南中成為蜀國大後方
諸葛亮平服南中諸地之後,在當地不留兵,不留官。
為此,有人勸諸葛亮。諸葛亮答複說:“若留外人,則當留兵,兵留則無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傷破,父兄死喪,留外人而無兵者,必成禍患,二不易也;又吏累有廢殺之罪,自嫌釁重,若留外人,終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運糧,而綱紀粗定,夷漢粗安, 故耳。”
諸葛亮是說,在南中留駐官員有三大難處。首先,留駐官員必須留駐軍隊,但當地很難解決軍需糧草的問題;而且南中剛剛遭受戰火,許多家庭男丁死的死、傷的傷,留駐官員恐怕遭受報複的禍患;夷人官吏憂懼犯有廢殺之罪,害怕自己過失太重,留駐外來官員最終不會獲得信任。不留兵,免去運輸糧草的負擔,這樣會使治理的綱紀框架大緻搭建起來,夷漢之間也可以大緻相安無事,所以才決定這樣做。
不過,這并不是說一官一兵不留。庲降都督和各郡郡守依然由蜀漢政權委任,從成都派遣,其他職位讓當地首領擔任,縣邑官員“皆即其渠帥而用之”,稱作邑侯或邑君。
最後,諸葛亮任李恢為建甯太守、呂凱為雲南太守,又收降爨習、孟琰等,與孟獲一起授予官職,籠絡南人。隻有馬忠是外地人而被任為牂牁太守,但仍能做到受夷人所敬重。
《資治通鑒》記載說:“亮于是悉收其俊傑孟獲等以為官屬,出其金、銀、丹、漆、耕牛、戰馬以給軍國之用。自是終亮之世,夷不複反。”這就是說,漢軍征服南中後,起用當地族裔的首領或上層人士做官,孟獲被加冕為禦史中丞。南人上貢的金、銀、丹、漆、耕牛、戰馬等令蜀漢軍費有所供給,夷漢關系大大改善,諸葛亮在世之時,南方諸夷大緻無大的叛亂發生,蜀國内部也得到穩定。
諸葛亮平南中,達到了增兵增财的目的,“軍資所出,國以富饒”,諸葛亮北伐更具基礎。
同時,從南中也獲得兵源補充。據《華陽國志‧南中志》記載,諸葛亮“移南中勁卒,青羌萬餘家于蜀為五部,所當無前。”而李恢平定南土後,“賦出叟、濮耕牛戰馬金銀犀革,充繼軍資,于時費用不乏”。張嶷平牂牁興古僚人後,“招降得二千人,悉傳詣漢中”。
諸葛亮在南中傳授少數族裔生産技術,務農桑,促使西南地區經濟繁榮。桑樹,葉可飼蠶,皮可造紙,果實桑椹可食用,葉、枝、果、根皮均可入藥,因此桑樹全身都是寶。
諸葛亮為後世景仰
在《三國志》中,對于諸葛亮平定南中隻有十二個字的記述:“三年春,亮率衆南征,其秋悉平。”
諸葛亮治理蜀國和他的南征對西南各族裔的影響非常深遠,滇西留下許多有關諸葛亮南征的“遺迹”和民間傳說。
當時,諸葛亮安定南中後,尊重當地生活文化,同時也給當時相對落後的民族帶去中華文化,使當地族裔深深受益。諸葛亮“七擒七縱”的真實性盡管在學術界一直存疑并有較大争議,但在民間卻深入人心。
據史書載,諸葛亮曾在南中大興屯田,傳授生産技術,促使西南地區經濟繁榮起來。明朝楊慎《滇載記》記載:“諸夷慕武侯之德,漸去山林,徙居平地,建城邑,務農桑”,指出當時這些地區的很多民族出于對諸葛亮的敬仰,逐步遷出深山老林,開始過上耕織生活。彜族、苗族也都認為諸葛亮傳授給他們許多生産技術。
當地百姓将孔明奉若神明,南方一些少數族裔對諸葛亮更是感激不已,有些至今還為諸葛亮立廟紀念。
據明代中期《滇略》記載,單單在雲南一地就有與諸葛亮有關的地名、遺迹四十多處,當地族裔對諸葛亮“畏之如天地,愛之如祖考”。而這時《三國演義》還未廣泛流行,可見諸葛亮在平定南中千年以後,依然得到西南民族的崇敬愛戴,當中在傣族就流傳着歌頌“丞相”的詩句。近代雲南出生的文人趙藩就有“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七擒依算略,一戰定蠻苗”等贊辭。至今接近蜀漢的西南地區,像緬甸、泰國北部一帶,部分民衆都不敢直呼諸葛亮之名,而尊稱他為孔明。
追尋最真實的曆史人物,探索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曆史故事,關注無風起念wfqn888。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