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老九”這個詞,其廣泛流傳,是在某一個特定曆史時期形成的民間說法。時至今日,很多人已然不甚了解它的背後意義。這個詞,不是某個人的發明創造,其實它的最初出現,是在十三世紀的元朝,隻是當年并沒有廣泛流傳。
今天來說說,關于中國曆史上“三教九流”的那些典故。
希望這篇文章不會出線被斃。
中嶽嵩山少室叢林,是著名的佛教聖地少林寺,寺内鐘樓前有明代嘉靖四十四年(1565),鄭恭王朱厚烷的兒子朱載堉留下一通碑刻,名曰《混元三教九流圖》,并配有《混元三教九流圖贊》,繪的是釋迦、孔子、老子三聖合體像。
朱載堉是有明一代著名的律學家、曆學家、音樂家,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甚深,在《混元三教九流圖贊》中寫道,“三教一體,九流一源;百家一理,萬法一門”,而這幅圖畫則體現了他作為皇族成員,三教合流、和睦相處的思想宗旨。巧的是,朱載堉的曾祖成化帝朱棣,也有一幅類似的圖卷,名為《一團和氣圖》,揣摩其中含義,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如何為三教,什麼是九流,古今其實有不同的内涵。現在的“三教九流”,多使用其引申含義,用來形容社會的各種行業或者人群。但在古代,卻不是虛詞代指,而是實實在在概括了社會上存在的主要宗教“儒釋道”以及“法家、墨家、陰陽家”等重要學術流派,發展到後來,又變成古代中國對民衆的地位和職業的等級劃分。至于這個詞語是褒義、貶義還是中性詞,見仁見智,不作評價。
《封神演義·七十三回》中,通天教主有句名言叫做“紅花白藕青荷葉,三教原來是一家”,這裡的三教指的是“人教、闡教、截教”三類,普遍認為這是小說家言的情節虛構,也有人說它們分别指向了現實中的“道教、佛教、儒教”。現實中的三教一般公認為儒釋道三教。無論怎樣,這本書中的觀念,也是三教原本出自一家。
三教的提法比較統一,而“九流”的說法則各有不同。在《漢書·藝文志》中提到,“九流”指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此外還要加上“小說家”一流,因此又有”九流十家“之說。而根據民間說法,九流則是對社會地位不同的區别,由此“九流”又分為上、中、下三等各九類,因此就有了高低貴賤之分。
“上九流”說的是,帝王、聖賢、隐士、童仙、文人、武士、農民、工匠、商賈;
“中九流”說的是,舉子、醫生、相命、丹青、書生、琴棋、僧人、道士、尼姑;
“下九流”說的是,師爺、衙差、升秤、媒婆、走卒、巫拐、盜賊、小偷、樂戶。
世界上曆朝曆代、諸般國家,似乎除了阿三帝國存在着“種姓”等級規定,隻有十三世紀時候的元帝國,在政府官方文件中,明确界定了國家公民的社會等次。當然他的初衷,是為了有效進行社會管理和強權統治,不過這種規定卻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蒙古人統一了中原大地之後,發現自己的轄區民族衆多、成分複雜,社會穩定面臨不小的壓力。為了更好的實現皇權統治,元廷想出了一個簡單粗暴的方法,通過建立社會等級的人種制度,達到治理目的,四類等級制度由此而生。
它們分别是,第一等蒙古人、第二等色目人,前者是血統純正的貴族,後者是除蒙古以外的西北各族、西域以至歐洲各族人的概稱,因“各色種族名目不一”,遂統稱為“色目人”。除了以上兩種以外,把漢族人又分為兩等,原先在金帝國統治下的漢族人列為第三等“漢人”而南宋帝國所屬的降民,則被稱作第四等“南人”。
除了以上按照人種的劃分,元帝國還按照公民從事的職業性質,進行了更加細緻的分類,共列為“十個等級”,分别如下:一是由朝廷任命的政府官員;二是沒有政府官員身份的辦事人員,也稱作“吏”;三是由政府登記在冊的僧尼;四是由政府登記在冊的男女道士;五是從事醫療救護的醫生;六是各門類中的掌握高級技術人員;七是匠人,過去專指木匠,延伸為有專門技術的低級手工技術人員;八是娛樂場所的女性從業人員;九是讀書授徒的人,即儒門子弟;十是街頭行乞流浪的乞丐。
以上分類,有宋末元初儒生、畫家、詩人、靈寶閣皂宗道士鄭思肖,他在《鐵函心史·大義略叙》中記道,“鞑法,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民、九儒、十丐, 各有所統轄。”所謂“鞑”,是作者對蒙元統治者的稱呼,因元人被漢人稱作“鞑子”,這裡所列“八民、九儒”之民,是社會底層的貧民。
南宋時期著名的愛國詩人學者榭枋得在著作《疊山集》中,則特别注明了“大元制典,人有十等”,記載“九流”排序寫道,“介乎(女昌)之下,丐之上者,今之儒也”。位列第八的由貧民改為“風塵賣笑的樂戶”,憤慨之情,躍然筆下。
這就是知識分子被稱作“第九種人”的由來了。從有夫子儒家誕生之日,在中國傳統社會中最受尊敬的讀書人,到了馬上治天下的元帝國,竟然被劃分到社會最底層,僅僅排到了“乞丐”之前,比風塵賣笑之人都不如,這讓“萬般皆下品”的讀書人情何以堪。
雖說是位列倒數第二,其實讀書人在元帝國的境遇,甚至連乞兒也不如,為什麼呢,因為讀書吃不上飯了。自隋朝開創科舉取士的制度以後,學而優則仕,讀書人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唯一途徑。但是到了元代就不靈了,由于蒙古族屬于馬背上的民族,對于他們來說,讀書和教育看似并不重要,元朝不開科舉,讀書無用,因此知識分子越來越不被人們重視,讀書人不但自己沒有出路,而且連教書這個基本的飯碗也沒有市場。
這種窘況下,讀書人雖位列乞丐之前,實際上連乞丐也比不上,由于南宋帝國的覆滅,元廷對讀書人存有極度蔑視和警惕的情緒。乞丐可以倚門扪虱,吃百家飯,穿百家衣,讀書人尚有清高氣節,另外具有不屈傲骨,拉不下臉來沿街乞讨,又是滿腔憤懑無處發洩,沒有政治地位,無法施展抱負,生活自然艱難,就算當個乞丐,也是常常要不到東西。雖然讀書人排在第九,卻隻有個“慘”字,卻還不及“臭”。
“臭”字,是在上世紀浩劫時代,一些人給予知識分子的代名詞。《金瓶梅詞話》中曾有一句,“那淫婦耍了我漢子,還在我根前拿話兒拴薄人,毛司裡磚兒,又臭又硬。”想來知識分子那份清高和傲嬌,在某些人看來自然是“茅坑裡的石頭”,一個“臭”字恰如其分吧。至于排序的問題,當時有“hei八類”之稱,知識分子位列其後,恰恰是“第九”,民間才有了“臭老九”之戲稱。知識分子的處境跌入了有史以來的最低點,有學界泰鬥季羨林先生的《牛棚雜憶》可為佐證。
“老九”們的春天,是在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明确提出了“現代化的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等著名論斷,至此,知識分子的身份才得以轉變。
原創作品,版權屬于頭條号"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歡迎關注。
文章相關圖文資料,均來自互聯網公共資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