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是否應該雞娃

是否應該雞娃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27 20:48:57

是否應該雞娃(現普遍的雞娃)1

有這樣一個故事,是我從朋友那裡聽到的,然後我整理了他的故事,從第一人稱來以這個故事來闡述我所要表達的内容:

背景:我是兩個孩子的家長,一個快七歲,一個快五歲。兩個孩子都上我在美國讀博的時候出生的,在美國、巴以、德國、國内都上過幼兒園。現在老大已經上小學了。我自己畢業于天津外國語學校、北大、哈佛碩士和博士。目前在高校工作。

兩個孩子都上過一點興趣班,比如書法、籃球、舞蹈。我們其實經常思考孩子的學習問題,所以看到雞娃這個問題還是有一些感觸的。

另外,我從高三畢業就開始當家教……出國之後,在網上教過不少國内比較富裕家庭的孩子,主要是英語,還教過類似美國高中在讀中國學生的寫作、美國曆史、中東曆史甚至拉丁語……在一定程度上,我參與過很多40-50年齡段家長的“雞娃”行為。

雞娃到底是什麼?

其實我不太喜歡這種意義不明的詞。如果說“雞娃”就是泛指父母關注孩子的教育的話,我覺得無可厚非。注重教育是很正常的,也是傳統。孩子0-6歲,自然應該多玩玩,多出去看看,但這麼多時間如果什麼也不學也有點浪費。起碼數數、認字、讀書,沒必要等到一年級。

在上學之後,其實大家都知道,課内學習也隻占一部分。人不可能沒有“課外”。當然,課内内容課外化、課外内容課内化,這個本身是不健康的。但簡單而言,一個年輕的中小學生在課堂之外、作業之外從事一些智力相關、知識相關、技能相關、見識相關的活動,不僅無可厚非,而且也是很正常的。

但問題就是要做什麼,以及做到什麼程度——

先把孩子放在一邊,先說說我自己還是個孩子時的經曆吧。

簡單來說,在九十年代我的童年,也是存在家長給孩子報補習班、才藝班的現象的。中學班上同學,學過鋼琴的并不少,都是九十年代小學時候學的。我表姐、表妹,都學過一些才藝。

至于補課班,那可不是2015年之後的新聞。小時候的同學很多都補過課。那時候雖然收入少,但很多家長為了孩子的成績沒少花錢。

我個人是真沒讓父母在這方面花費過多少——很簡單,我家沒錢。鋼琴藝術甚至書法都和我沒關系。少年宮都沒去過。我家也是二代家庭——下崗二代。我媽38歲就不工作了,30歲就糖尿病了;我爸單位效益也一直不行。全家親戚數我家最窮。因此,我父母也沒有思考過這方面的問題。我從四五年級開始,開始半自主地挑選課外輔導書。一直到高三,課外書可以說是課業輔導方面我家最大的花銷。

但話說回來,沒讓父母花錢“雞娃”,不代表我沒有雞過自己。

小學1-5年級,我在學習方面是一帆風順的。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們城鄉結合部很多同學不是特别在乎學習,反正不知道為什麼我的成績就一直很好。甚至于得了心肌炎三個月休學,回去就跟沒休過學一樣。那時候我突然有一個想法,就是轉學。可能内心想迎接挑戰?可能是我姥爺給我定的“門口職專”的未來規劃我有點不服氣?反正我突然間想轉到天津市區去上學(而我爸戶口恰好是市區的)。那之後,我在學習上遇到了第一個困難,這就是英語。

沒錯,現在我常開玩笑說,學術工作壓力大,萬一有一天因為主觀客觀的原因有别的想法,我至少能考英語這方面的相關工作養活自己。但2000年五年級下學期剛剛轉學到市區并不突出的一個小學的時候,英語成了我的短版。因為在郊區上學的時候沒學過音标和聽力。到市區之後,卷子裡必然有十幾分的題根本不會。于是,五年級暑假痛定思痛決定學英語。我記得那時候我家有本老舊的《許國璋英語》,還有一本日本人編的青少年自學英語的教材,我就開始反複地看。我英語很好地同桌告訴我,聽力這方面他用《英語泛聽》,我也立馬買來開始反複聽(其實他還上了劍橋少兒英語,這個我沒錢模仿)。

除此之外,我媽給我破天荒報了一次補課班,在天津三中裡面;但一來是因為語數外都有,而語數方面我不需要補課,二來是因為紀律不好天天被天津三中的老師罵(有一個老教師沒事就指着我和一個少見姓氏的同學——姓郗——罵:就你們倆天天說話,肯定考不上我們三中),于是補課班我去了一半就不去了。

這事兒給我的刺激很大,我就想,我自己也可以把英語學好啊,有什麼難的。于是就開始購入了一些英語學習書籍,自己開始讀。記得有一本《初中英語怎樣學》,翻來覆去看了幾遍。這書特别好,前面是語法通論,後面是詞彙精講,各種詞組、介詞搭配什麼的。

細節略過——轉眼間,六年級了,我英語順利考了一次100分,基本上語數外回到了同一個水平。

小升初考試有些學習提前招生,我陰差陽錯去考了天津外國語學校。這個學校英語學得深,于是我借來表哥的中考複習材料,做了很多英語初三和中考的題。我有個樸素的想法:語言這個東西,其實和年齡沒關系。6歲的美國人,也比我當時英語好吧?那我為什麼六年級不能學初三的英語?從考試方面,英語“難”,不就是六年級考中學題嗎?果不其然,就是這麼回事。最後英語成績是我小升初考小卷裡最高的一門。換言之,無他,就是提前學。

到了天津外國語學校,英語學習就比較順利了。因為我喜歡提前學,所以英語成績和其他各科成績都不錯。英語也逐漸從五年級的弱項變成了後來的強項。聽力覺得難,就把聽力原文當成閱讀精讀幾次,做筆記,一個詞弄不清楚什麼意思也要查字典。最後我沒記錯的話,到北大英語分級考試時,我其實是那次參與考試的(當時東語系的為主)學生裡分數最高的——但因為我沒寫學号,我的成績沒被公布,我找到教務才知道我英語得了多少分,比已公布的最高分是高兩分的。再後來托福自己準備準備去考也能115 。其實很簡單,就是找對了方法,認頭學。

我雞自己最厲害的時候,是高一上學期。高一還在外國語學校,但考試成績從第一、前三落到了年級第14。我沒覺得怎麼樣,但有老師對此很不滿,對我不說冷嘲熱諷吧,也差不多了——就當是激勵吧。然後我也咽不下這口氣,就在我們家陽台上學了一學期,天天不進屋,穿着棉衣做題、預習、複習——在學校該踢球踢球,該玩玩,我不想讓人看出我的變化。那個年齡要裝得滿不在乎。然後期末考回了第一名。我沒覺得第一有什麼值得自豪的,我主要是氣性太大,很晚才開始試着學會放過自己。

所以目前想總結一下:首先,如果雞娃指鼓勵孩子努力學,甚至(在一定範圍内)提前學,我認為沒有錯。操作得當,能讓孩子迅速進入學習狀态,在學校同齡人裡面不會過于沒有信心。這事兒和國外比其實沒什麼必要。因為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多少人有精力帶娃,多少娃有這個動力激勵自己學習?在全社會其實沒多少,很多人沒這個精力。美國也一樣,他們散養放養的孩子有的是,但稍微有點條件的,琴棋書畫拉丁希臘數理化科學,樣樣不落下。

不過,不管是中國還是美國,這些行為本身與本國科技發展方面沒有直接關聯。因為有些事是為了升學而不是特别實在東西服務的。所以我們這個問題下讨論的隻是孩子的成績以及成績帶來的一些機會。不涉及人口素質、國家發展——不是說完全無關,但我覺得不要在這件事上過分強調其社會效應。衆所周知,這件事如果做過分了,對社會的損害恐怕很大。

其次,雞娃的另一個問題是誰是行為主體。從我個人不算失敗的經曆來說,我覺得如果是孩子自己因為種種原因(比如想争口氣或因為同輩的壓力)突然花功夫在學習上,自己去找資料,自己頭懸梁錐刺股,自己憋着一口氣,自己提前學,自己擴展學,我覺得沒什麼不好。那些年我活得挺累,但至少沒有人逼我這麼做。而且我的課餘時間是很多的(補習班就那一次,再也沒有了,不需要上補習班就很省時間)。真正的問題,是如何讓現在的孩子也能提起一口氣,認真利用資源去學習。家長的參與度要高,不能隻是交錢和接送的人。

最後,就是哪些領域值得去雞娃,目的是什麼。雖然有時候我也難免急躁,但我感覺最終還是要眼光長遠一點。别種看短線成績。

1、培養長期的學習習慣更重要;

2、别種想着學了琴棋書畫編程機器人以後升學容易。就想一點:如果因為這些東西孩子沒有,升學不太容易,大不了以後學德語去德國讀本科,反正不貴,孩子還能勤工儉學。如果孩子沒這些連高中都上不了,說實在的,他能學好這些課外的東西嗎?這樣看,中間這些步驟也就沒那麼重要。要學就學個讓孩子能堅持下來,變成生活習慣的。功利心别太強。這些技巧能學好的人是少數。

是否應該雞娃(現普遍的雞娃)2

帶着這些想法,我是這樣對待我的孩子的:

首先,我其實有時候也急躁,也焦慮。有時候對孩子的耐心不夠。

但在育兒方面,有兩點我能堅持:

第一親力親為,不做“缺席的父親”。有些家庭,父母一塊缺席,老人接送去補習班或上網課成了日常常态。我掙不來大錢,但好歹有點學習方面的經驗,自己的兒女上點心是應該的。我交别人家孩子都很上心。我孩子目前為止學科内外的内容(語數外、科學類、文史類)都是我們自己帶為主。

比較成功的例子包括少兒英語閱讀。我覺得越是國家發展,我們越要了解外面的世界。因此數理化當然非常重要,但外國曆史、外國文化也重要,知己知彼嘛。雖然孩子在國外生活過一段時間,但那時候很小。我兒子和女兒都是三歲時開始學拼讀,那之前有口語接觸(當時國外的幼兒園有講英語的;以及晚上看視頻看看什麼blippi啊Caillou啊之類,沒什麼複雜的)。

拼讀是我教的。一開始,三歲的孩子很抵觸。因為認字讀書就不是完全符合人類天性的事兒……我發過脾氣,孩子也哭過。但我是這麼想的:等這扇門打開了,你們自己去讀各種英文書,就相當于在中文之外打開了一扇窗。最終在四歲多的時候,兩個人就都能獨立讀牛津樹9級以上了。我兒子目前隻能讀一些更複雜的,兒童文學之類;兩個人有一段時間(恰好是中班時)甯可讀英文也不讀中文,畢竟拼讀的限制比認字少,成就感大。

當然,下一步如何推進,提高,還是我在摸索的。我個人的經曆能不能直接移植?年齡段不對。但有些核心做法是對的。比如多聽、多讀、多背誦,在家裡面多說多練,詞彙語法重視起來,不要采用現在某些國際學校那種不重視語法的學習方式。最終目标,不論什麼,還是孩子的自學能力和達到一定水平後自己找定向資源自我培訓的能力(包括自主請老師、上班兒)。

另一個有點成功的親力親為的例子是關于世界地理的。我小時候愛看地圖。後來帶着他們也去了一些地方,特别是在德國那一年去了不少東歐國家。我就覺得一個人無論以後幹什麼,不能提起其他國家不知道首都是哪兒,不知道國旗什麼樣的,不知道說什麼語言。這樣你做什麼都顯得不那麼專業、不讓人信服。。疫情開始幼兒園停課的時候,我突發奇想做了大量的英文PPT介紹世界地理。各國從曆史到語言到美食。然後就給他們作報告……

孩子确實記住了一些信息(比如他們能說出來波黑首都是薩拉熱窩,阿爾巴尼亞首都地拉那),但這事兒太費家長。在柬埔寨(C開頭)之後,我再也做不下去這些PPT了。我工作需要做的ppt還做不過來。此外,關于曆史啊語言啊什麼的,孩子不太接受,我操之過急了。

爛尾後盤活的思路:等他們大一點,變成大家一起找資料、作報告、傳達信息的學習 休閑活動,假期做。

其他方面,認字啊讀書啊,數學、科學,讀讀關于動植物的東西這種,我們也不是多麼專業,就按部就班做了一些。

---------------

我慢慢地也意識到,不能把成年人的思路完全用在孩子身上;但另一方面,不要低估孩子的潛力。一開始他們可能會抵觸,但抵觸之後,如果是一個長期有效的技能(如一門外語),他們之前有多抵觸,之後就有多喜歡。因為這帶來的是實打實的享受過程:讀故事、讀自己喜歡的動物、看視頻動畫片紀錄片。這個是長期的。

育兒方面的第二點,我覺得我們基本上做到了興趣班選性價比高的

首先我們沒錢。但更重要的是我不想選一個特别花時間的。花很多時間掌握樂器,如果不想讓孩子成為專業人士,其實完全可以以後再說吧……青春期讓他們自己想耍帥裝酷的時候去學吉他,或另辟蹊徑學二胡,總好過孩子沒有那麼大的興趣也逼着學鋼琴好。哪有那麼多人有鋼琴方面的天賦啊。

我覺得書法、聲樂,基于人的本能和最常用的技能,可以維持很久,受限制最小。于是我們給他們選的是這個。再加上一點體育類。

有一些可以慢慢以後再學。前提是現在學的慢慢進入到穩定整體。不要一起上。


是否應該雞娃(現普遍的雞娃)3

至于階級固化方面的擔心,不無道理,但我還是想說說我自己的看法和經曆:

學二代古今中外都更容易接觸學術資源。藝術圈也是,馬志明、侯耀文、梅葆玖、尚長榮,這都是比較有名而且業務水平很高的二代。但一般這種情況也很難繼續延續到下一代了。畢竟,文、藝是辛苦而又不那麼穩定的差事,并不是真正特權群體。在領域範圍内,二代的資源會多一點,但相對于全社會,其實不算什麼。

更重要的是——學語言、讀書這方面,其實門檻沒那麼高。不需要是學二代。

作為下崗二代的我,雖然六年級時還在忙着補英語,但我七年級就自己學法語了,這東西不需要多少錢啊……高中我們全班都被要求學過一點德語,而且我算是基本上堅持下來了。2014年還去德國學過。然後那時候我還自己看看荷蘭語什麼的,沒太學出來,但也不是完全看不懂;西班牙語能學到大緻閱讀的水平。都是高三之前學的。

我們中學英語班自學日語學出來的,每屆都好幾個。

不就是買本教材 語法 字典嗎?現在網上還那麼多材料。12、3歲還不能自己學點外語了?拉丁希臘如何呢。

還記得有一位古文字學愛好者,高考落榜去蹬三輪車,然後因為一直鑽研相關領域,38歲讀上裘錫圭先生的博士嗎?現在人家在某小規模高校的圖書館裡做研究官員,研究、教學、讀書,變成穩定的真事業編工作了。換句話說,他自己鑽進去了,選學術書、買書,都可以成為行家。外語教材就是明面擺着的那幾個,想了解,網上信息比過去多多了。

如果有中學生自己學聖經希伯來語我也不奇怪……不管是不是學二代,如果是被逼學的,他英語寫成的外語教材可能都看不懂;如果是真喜歡,不是學二代照樣能找得到資料。我能在2004年在網上找到瑞典語學習資料,一方面都不用花。十幾歲的孩子,玩遊戲的時候什麼東西找不到啊……六歲的孩子奧特曼的事兒都能記下來。就不能學學古典語言了?哪個更難真說不定呢。

這事兒真不涉及固化。隻是有沒有用另說——我是認為太哲學的東西,孩子可以去了解,但沒必要這麼早鑽進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