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金庸武俠之《射雕英雄傳》
《射雕英雄傳》開篇第一回,郭嘯天和楊鐵心聯袂登場。初看來,他二人不過是鄉間會些武藝的土把式,有着豪邁的心、委屈的情、平淡的莊戶生活。兩家比鄰而居,相處融洽。
他們自己也說,原本是山東人,因受不了金人的肮髒氣,三年前來到此間,也就是臨安府牛家村,愛這裡人情厚,遂定居下來。後二人相約打獵,無意間撞破了曲三入皇宮偷盜之事,方被曲三點破身世。
原來,郭嘯天是梁山好漢賽仁貴郭盛的後人,而楊鐵心更加了不得,是嶽爺爺手下大将血戰小商橋楊再興的後人。
郭盛和楊再興在歸順朝廷之前有着相同的身份——綠林好漢。
回到開篇。說書人張十五在和郭楊喝酒聊天時,道盡了朝廷中人畏懼金朝,卑躬屈膝的嘴臉,曲三插話,說出了一個知識點:以秦桧為代表的的投降派,不過是趙構意識的體現,沒他的點頭授意,這幫子大臣怎會如此肆無忌憚的行令仇者快親者痛之事?包括他們所在朝代的韓侂胄北伐,也不過是為自己撈取一些朝堂立足資本,僅此而已。
這時我們再來看郭嘯天和楊鐵心的身世問題。他們在牛家村居住三年,從未表露自己的家世,由此可見,南宋朝廷的種種做法,已經使得天下豪傑之士心寒齒冷。要知道,古人極其重視家庭出身,老子英雄兒好漢才是理所當然,老子英雄兒農夫,可見朝廷對功臣後人早已忘卻。
聯想到後來的郭靖楊康,他們身處草原和金國,曾經都站到了統治階級的頂層,相比較,垂暮的南宋已經無法比拟朝氣蓬勃的元朝,甚至比不過從未失去野心的、立國已有百年的金朝。
往深處去想。當年北宋末年南宋初年,抵禦外敵的不是什麼家世淵源、世代簪纓的名臣,而是一群歸順朝廷的草莽之輩,綠林好漢。郭盛死于征方臘,楊再興死于戰金兵,可謂忠義雙全。也能得出這樣的結論:他們綠林之旅,着實是被逼上梁山。
郭嘯天和楊鐵心雖然已是一介平民,可他們身上表現出來的草莽意氣,真的是遮都遮不住。他們可以因為一段說書請陌生人喝酒;他們可以因為敬畏曲三的武勇,替他隐瞞天大的秘密,甚至相處如初;他們也可以隻是見到丘處機氣宇軒昂武功不凡,便邀他飲酒。
這是屬于英雄的氣概,也是他們其後家破人亡悲劇的必然。在沒什麼心機、隻重視意氣的他們身上,完美地體現出了先祖的莽撞,可以說,先人留給他們的,除了一個引以為傲的身世,再無其它,就連他們的武藝,當也不及郭盛、楊再興萬一。
郭楊二人毫無危機意識。在他們後來的慘劇中,完顔洪烈是一個重要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當他們協助丘處機打退追兵時,他們就應該意識到自己已經處于漩渦中,最正确的做法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搬了家避禍再說。可他們沒有,也注定了他們的命運結局。
從小說家的角度看,金庸先生設計郭嘯天和楊鐵心為《水浒傳》和《說嶽全傳》中人物的後代,也在表達對古典小說的緻敬之情。或者換句話說,《射雕英雄傳》的文化傳承和來源,是受古典通俗小說的影響。
《射雕》成書于57年至59年,不同于當時盛行的還珠樓主等人的武俠小說,它以真實的曆史為背景,真真假假地有着極強的代入感。在《水浒傳》中,郭盛是個小人物,在真實的北宋末年宋江起義中,郭盛是否真實存在無人可知,大概率是小說虛構出來。楊再興是真實的曆史人物,趙構曾有言曰:
飛之裨将楊再興,則邦乂之子也。單騎入陣,幾殪兀術,身被數十創,猶殺數十人而還,一時聲勢可知矣。是以郾城之役,恢複之業系焉
可見《說嶽全傳》是對楊再興事迹的再加工。一個虛構的郭盛和一個真實的楊再興,亦表明了《射雕》成書的宗旨:将虛構的人物帶入真實的曆史,已達到作者在史實下講故事的目的。
第一回的題目也很有意思——“風雪驚變”,如果你是初讀此書,那麼會不由自主想起《水浒傳》中的“風雪山神廟”,同樣的被逼無奈反抗橋段,郭楊二人想下場和林沖無有區别。義氣深重且帶着粗莽氣質的郭嘯天王,感情細膩略有文人氣質的楊鐵心活,像不像山神廟之後的林教頭?楊鐵心浪迹江湖的苟活,與上了梁山還心存矛盾的林沖有異曲同工之妙。當然,這是我胡亂猜想之言,僅作笑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