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有這樣一則視頻上了熱搜:
貴陽一女孩下班回家後,因為撕不下粘毛器上的紙,突然破防大哭。
女孩在視頻中透露說:
我從小到大學習都很努力,但總是考59分。
回家路上被騎自行車的小孩撞了,卻反被家長罵不長眼。
回到家隻有一個人,感覺冷冰冰的。
……
一件件小事積壓在一起,最終沖破了女孩的情緒閘門,所有委屈和難過,都在那刻變成眼淚噴湧而出。
評論區的許多網友都說對此感同身受。
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真正成熟的人,早已戒掉了情緒。
所以大家都開始以此來要求自己:
被朋友誤會了,默默咽下委屈;被上司刁難了,隻能沉默不語。
仿佛隻有戒掉情緒,才算一個合格的成年人。
然而事實遠非如此——情緒并非洪水猛獸,也無須戒掉。
美國心理學家戴維曾提出一個觀點:情緒是我們獲得勇氣、毅力、幸福和成功的關鍵因素。
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離不開情緒,它是一切喜怒哀樂的源頭。
對待情緒的最佳方式,是與它共生,讓它成為人生的助力。
來源:全景視覺
情緒可以隐藏,但傷害不會僞裝
有人說:光是扮演一個情緒穩定的成年人,就已經花光了所有力氣。
我們似乎都有過這樣的經曆:
前一晚徹夜未眠,第二天還是要強裝精神飽滿地去上班;内心早已被悲傷淹沒,見到朋友卻還是要擠出微笑說“你好”;明明氣到了極點,為了保住飯碗卻還是要将滿腔憤怒咽下。
表面上我們總是佯裝風輕雲淡,内心卻早已遭到反噬。
中醫心理學家肖然在演講時分享過一個故事:
他曾接待過一個患者,這名患者的心髒和脈搏都不能正常跳動。
一問才知道,患者心髒内部的自主神經撕裂了,醫學上稱之為“心髒束支斷裂”。
在之後的咨詢過程中,肖然了解到:
6年前,這名患者的母親在車禍去世了,患者當時非常悲恸,卻沒流一滴眼淚。
過度的悲傷,讓患者失去了哭的能力。
此後的6年間,患者時常回憶起母親,每次都難過異常,但就是沒掉過一滴眼淚。
慢慢地,她出現了心衰,患上了嚴重的心髒病。
後來,肖然引導患者和母親道别,并教她吐露釋放悲傷。
幾個月的心理疏導之後,患者終于重新獲得了“哭”的能力,心髒也奇迹般地開始康複。
肖然說:“有一種創傷既是内心的創傷,也會記載在身體上,以疾病的形式存在。”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壓抑情緒就是在自我傷害。
來源:全景視覺
心理專家Louis Hay在著作《治愈你的身體》中,描繪了一張身心對應表:
腹瀉,是因為對某種思想感到排斥或害怕;耳痛,是因為對所聽之事感到憤怒;咳嗽,是因為神經過于緊張壓抑;濕疹,是因為對一些事過分敏感、受到了傷害;貧血,是因為情緒低落,思想低迷……
成年人總是習慣性地将情緒藏在心底,以為它們會像食物一樣被消化。
然而事實卻是,壓抑的情緒會在不知不覺中吞噬我們的健康。
隻有學會讓情緒自然流露,人才能擁有健康的身心。
允許自己崩潰,是成年人的智慧
網上流傳着一句話:小孩子才哭哭鬧鬧,成年人哪有時間矯情。
這也是許多成年人的真實寫照。
曾經潇灑恣意的我們,在踏入社會後,便不自覺地收起一切情緒。
然而收起來的情緒,從不會憑空消失,積壓越久,負面影響越大。
在電視劇《加油,媽媽》中,女主角周南南是一位單親媽媽。
人到中年的她,不僅要操心兒子升學、照顧住院的母親,還要兼顧工作業績。
然而,老天并沒有因此憐憫她。
房子被人騙走、母親因心梗去世、兒子的親生父親回國争奪撫養權、公司客戶被同事搶走……
事業和家庭的雙重打擊,讓她陷入了絕望的深淵。
但現實卻不容許她停下來休整,她隻好像行屍走肉一樣,正常工作、正常生活。
但越是假裝無事發生,她的内心越是煎熬,生活也越是糟糕。
幸運的是,在她強撐着不讓自己崩潰時,男主盧川告訴她:“周南南,想哭就哭,你隻是個普通人。”
那一刻,周南南豁然開悟,她終于不再繃着,而是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場。
哭過之後,她對生活重新進行了規劃,漸漸地找回了自己的節奏。
後來,她不僅奪回了兒子的撫養權,還實現了年少時的理想,開了一間甜品店。
弗洛伊德曾說,未被表達的情緒永遠都不會消失,它們隻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會以更醜惡的方式爆發出來。
來源:全景視覺
一時的隐忍,或許不會影響我們的日常;但長久的壓抑,一定會傷害我們的生活。
真正厲害的人,早已意識到:
情緒是我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需要用它來調節生活。
我們可以在曆經背叛後,依然堅信人性美好,當然也可以對着天空放聲呐喊,将憤怒釋放;
我們可以在深受打擊後,微笑着整裝前行,當然也可以在無人的夜晚号啕大哭,将悲傷消化。
允許自己崩潰,才是屬于成年人的智慧。
巧用存在思維,讓情緒升華
人在身處逆境時,常常會用“解決思維”,去為自己掃除障礙。
但情緒不同于其他人生困境,越是想解決,越可能被反噬。
最好的方式是巧用“存在思維”,将情緒看作我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接受我們會被情緒影響的事實。
在《奇葩說》一期“要不要喝掉可以忘記悲傷的忘情水”的節目中,辯手黃執中分享了一個故事:
一個朋友在經曆了爆紅、戀愛、離婚、與隊友争吵後,被外界不斷質疑,以至于不敢走出家門。
因為她總覺得外面有人在關注她,而那些人中就有網暴過她的,隻要一想到這一點,她就感到痛苦無比。
面對抑郁症的來襲,她手足無措,甚至緊閉心門——不向外界吐露一個字,并用最大的惡意揣測他人。
在場的馬薇薇坦言:“這個朋友就是我。”
幾乎沒人相信,犀利強大如馬薇薇竟然也會抑郁,但現實讓人無法質疑。
對此,馬薇薇回應說:
你看,并不是脆弱的人才會生病,也并不是樂觀的人就可以向上。
人生起起伏伏,有些事情,我看不開。
真正讓我走出抑郁的,不是藥物,也不是别人,而是當我不再控制情緒,不再隐瞞病情時。
那感覺,就好像我終于放棄了盔甲,但是又重新拿起了劍。
當焦慮、悲傷、恐懼等負面情緒如山倒般壓來時,我們總是習慣性地去逃避、壓抑、對抗,強迫自己樂觀積極,卻常常事與願違。
來源:全景視覺
因為越是掙紮,越是深陷。
拼命想要解決一件事,那它就會成為真正的問題;若是能正視它的存在,那它即能成為自我提升的機會。
隻有承認并接受情緒的存在,我們才能與之和平共處,甚至把它變成人生的助推劑。
然而許多時候,我們不是有意與情緒為敵,而是不知如何與它相處,這時不妨試試“三不原則”:
第一,不去糾結它,因為存在即合理。
當情緒出現時,追究其因,往往會使人陷入更深的自我攻擊中。
它就像日升月落一樣,是正常的生命現象,隻要不傷及根本和旁人,就讓它自顧自地起舞吧。
第二,不去排斥它,因為情緒沒有好壞之分。
憤怒讓我們意識到危險的存在,恐懼讓我們保持對未來的警惕,悲傷讓我們察覺到自己的需求。
當我們接納這些情緒的存在,它們便可以得到釋放和流動,發揮出積極作用。
第三,不去消滅它,因為情緒并不屬于我們。
它就像一個過客,隻是途經我們的生命,隻要我們不“主動挽留”,它自會啟程離開。
古羅馬哲學家西尼加曾說:
“差不多任何一種處境,無論是好是壞,都受到我們對待處境的态度的影響。”
真正厲害的人,早就不把“戒掉情緒”當作目标,因為他們清楚:
“情緒之害,不在有,而在避。”
來源:全景視覺
寫在最後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
任何情緒、感受和體驗都是天然産生的,它們都在告訴我們一些信息,在指引我們走向好的成長之路。
而壓抑情緒,無異于阻斷自身的成長之路。
真正明智的做法是:
接納它,了解它,利用它,讓它幫助我們去探索生命更廣闊的一面。
成年人的世界已然有太多的無奈,我們不妨對自己仁慈些:
高興時,便眉飛色舞地笑出來;難過時,便暢快淋漓地哭出來;不滿時,便直抒胸臆地說出來。
點個「贊」,往後願你我都能擁有情緒自由,過暢意舒心的人生。
作者:微芒,用文字探索世界。來源:樊登讀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