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河池宜州區流河寨“劉三姐”故裡
“兩廣是一家”,廣東、廣西許多地方都有“劉三姐”的遺迹或說法,廣西人則說她是宜山人。
宜山縣: 治所在今廣西宜州市。《輿地紀勝》 卷122:宜州宜山縣: “以縣有宜山以為名。” 1993年改設宜州市,現在河池市宜州區。 也有的說是廣西富川人。
廣東方面有人說“劉三姐”陽江市陽春春灣人,此處在春灣有“劉三姐”的祖墳,還有一對歌台,上面有周敦頤寫的“劉三姐歌台”五個字;也有考證為廣東封開杏花鎮大斑石人。兩廣地區不少地方都在展開對“劉三姐”的争奪。
其實近年來各地争奪“名人”有愈演愈烈之勢。如廣西全州方面為搶奪名人(故裡、葬地……):舜帝、蔣琬、屈原等......,從民間到政府部門都參與其中。
對廣東來說,陽江市陽春人說“劉三姐”是春灣人,說是在春灣有劉的祖墳,還有一對歌台,上面有周敦頤寫的“劉三姐歌台”五個字;“銅石岩”在春灣鎮東南邊銅石山的百丈直撓癢癢的危崖半腰中,從石刻的文字看,岩洞早在隋朝大業年間已為僧家。許多文字都刻了作者慕名劉三姐的心情。其中有宋朝理學鼻祖、二程(程頤、程灏)的教師,《愛蓮說》作者周敦頤的墨迹;有廣東轉運副使許彥先和宋直集賢院祖無擇的筆調。
自唐代以來,銅石岩就是陽春的名勝了,皆因有了劉三妹的蹤迹,曆代都重視銅石岩的修建。在陽春,在漠陽江流域,自古以來就有劉三姐的逸聞趣事在流傳。三姐原來是叫三妹,她與通真岩的淵源,最早的記載見于南宋。
王象之《輿地紀勝》中的《三妹山》雲:“劉三妹,春州人,坐于岩石之上,因名。”因為劉三妹,通真岩又被稱為三妹山。宋鹹平二年,宋真宗聞言銅石岩乃劉三妹的遺迹,龍顔大悅恨無法前往觀賞,索性将他叔父送的書籍賜藏在洞中,并将銅石岩命作“通真岩”。真者,仙也,通向仙界之岩也,通向真宗天于的心靈也。也許宋帝是這個人意思吧。既然皇上都看上了這樣一個小洞,民間自然就視為寶洞,仙洞了,又是登臨遊覽,又是刻石留名,動款修建,為劉三妹塑像,每年還舉行盛大的劉三妹誕辰儀式活動。
曆時幾百年,岩洞建成了層層叠叠的瓊台樓閣,富麗堂煌,仙氣十足。可是,在十年浩劫中,一切都毀了,名貴的劉三妹塑像也不見了,隻留下了一些石刻和一個殘門樓。歌台雖然還在,但已面目全非…… 可惜,一個有重要曆史價值的古迹就這樣毀了。
但廣東封開縣的這一處,也是其中一處。
其實劉三姐就是廣東封開人原叫劉三妹 遷移到廣西因風俗關系被尊稱為“劉三姐”。 而廣西山歌很可能也是她帶過去的劉三姐聰明智慧,是我國民間傳說中著名的山歌歌唱家,經過電影和歌劇《劉三姐》在全國放映後,劉三姐的名字更是響遍祖國大江南北,婦孺皆知。
因為電影的拍攝地是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因此,很多人就誤以為劉三姐是廣西人,但最新的研究結果表明,劉三姐其實确有其人,故鄉在廣東封開,被當地人稱為劉三妹,後遷移到廣西,因為風俗的關系,在廣西又被尊稱為劉三姐。
提出這一論點的是封開縣原博物館館長陳楚源,幾十年來他對封開的各種文化、曆史、掌故了如指掌。從5年前開始他就對這個問題感興趣,現在已經有了比較明确的結論。經過與多位廣西方面的民俗專家進行交流,他們對此沒有異議。
據《封川縣志》中的簡單記載,在封開杏花鎮大斑石腳下有座祠堂是民間專門紀念劉三姐的,始建于唐宋年間,明嘉靖年間重修,一直到1968年才拆除,而這樣的建築在全國僅此一座,在廣西是沒有的。
據村中的13位老人回憶,當時裡面有劉三姐、阿牛哥、莫老爺等人的塑像,與1960年拍攝的電影《劉三姐》裡的主要人物十分相似。
廣東封開“大斑石”
封開大斑石國家地質公園景區
莫姓是從北方遷移到福建,又從福建遷移到廣東封開,再從封開遷移到廣西去的,“嶺南第一狀元”莫宣卿就是莫家遷到當地後的第三代。“劉三姐生于秦漢年間的封開文德鄉杏花斑石村,她聰明過人,能歌善舞,經常用山歌來歌頌勞動和愛情,給窮苦百姓帶來歡樂,忘卻疲勞與煩惱,用歌聲激勵人們奮發圖強,同心協力,建設美好家園,用歌聲為貧苦百姓打抱不平。”陳楚源說。
“現在,大斑石頂上還有劉三姐留下的‘對歌台’,下面建有紀念劉三姐的祠堂。根據民間傳統,有這樣一個祠堂,就說明曆史上很可能确有其人。
而官修的正史一般是不記載民間人物的,這就使劉三姐的故鄉一事一直難以有明确的史書記載。”陳楚源肯定地說:證明劉三姐是封開人還有一個有力的佐證便是:封開和廣西的山歌中都保留了濃厚的古粵語濁塞音調,并用大量的俚語入歌,通過口頭在民間流傳。
對此你怎麼看?
來源:廣西“劉三姐” 春灣 銅石岩 封開“劉三姐”
廣西劉三姐“對歌台”
廣東莫陽江畔有“劉三姐(妹)”對歌台
編輯:尹珺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