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兒育男,傳宗接代,乃人生頭等大事。
無論古人強調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還是現代人說的“做人做人,就着做出人來”,都盡情地表露了人們對生育的高度重視。
并産生了各種各樣的民間生育習俗,當中就有豐富的祈子習俗。
當然如今社會,男女平等,生男生女都一樣。我們就當做了解下這趣味的習俗
祈子的神靈崇拜為了能生子,多生子,多生男丁,潮汕人将希望寄托于神靈,遂形成了諸多祈子的神靈崇拜。
觀音送子。
觀音是法力無邊、無所不能的菩薩。民間崇拜她,不僅是因為她有衆多虛幻的法力,更在于她能送子。老百姓到觀音廟裡去燒香或家中供奉觀音神像,主要是為了祈子。潮州别峰古寺、陸豐玄武山廟裡的觀音甚為靈驗,每年前往祭拜的婦女,特别是那些不孕的婦女非常多,香火十分旺盛。
媽祖送子。
據《三教搜神大全》載:媽祖“尤善司孕,一邑共奉之。邑有某婦礁于人,十年不孕,萬方高禱,終無有應者。卒禱于妃,即産男子嗣。是凡有不育者,随禱随應。”民間稱媽祖為“送子娘娘”。在潮汕,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生,不少鄉民到媽宮祭拜,然後擡媽祖出遊。這時,那些結了婚而未孕的人踴躍為媽祖擡轎子,祈求媽祖賜生貴子。沒有擡轎子的,站在路旁,等媽祖聖駕經過時,摸一摸媽祖轎,也算是沾了光。
九天玄女送子。玄女,或稱九天娘娘、九天玄女,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司兵女神,為道教神仙之一。道教還把玄女與素女(并稱“玄素”)一起,作為講房中術的女仙。九天玄女也具有送子的法力,民間稱之為“送子娘娘”。農曆正月初六為九天玄女聖誕,汕頭海濱南路的九天玄女廟總是招來衆多祈子的信女。
“老爺”早賜貴子。
鄉裡新宮廟建成,“老爺”入宮,争抱“老爺”(偶像),以求得“老爺”的保佑,早賜貴子。“營老爺”時,有的結了婚的男子,自告奮勇報名替神明擡轎子,在神明面前獻殷勤,祈求神明賜生貴子。潮州市區遊“安濟王”時,經常有人想方設法上前摸一摸“二夫人”的轎子,祈求家中的妻子或媳婦早得貴子。
竈神送子。揭陽大蓮、土尾等鄉,端午賽龍舟後,結婚而未生孩子的男青年,便上前取下若幹龍舟胡須回家供于“司命公”神位前,以求孩子早日出世。
托夢蔔生子。
每年九月初九重陽節,澄海蓮花山“仙翁”生日,澄海以及饒平、潮安等鄰近幾縣的善男信女,不辭勞累,全往祭拜。晚上露宿于山頂,希望能在夢裡得到仙翁面授天機,成全所求之事。這些善男信女當中,就有不少是婚後不孕而前往圓夢的。
潮汕有這樣一則民間故事:有兩個村婦,結婚多年未得子,乃上山圓夢求子。結果兩人同樣夢見仙翁給他們各寫了一個“無”字。其中一個識字的婦人,知今生無子,十分晦氣,而另一個不識字的婦女,不解其意,卻從形狀上理解為仙翁為她畫了一個秋瓜棚,棚下吊着4 個秋瓜,示意她會有4個子女,非常高興。識字的婦女大笑她誤解仙意,亂加猜測。誰知後來果然應其解,識字的婦女終生無子女,不識字的婦女則生了4個子女。
婚禮中的祈子習俗貼麒麟送子習俗。潮汕民間結婚大喜之時,大都會在新娘房、眠床、蚊帳上貼上“麒麟到此”紙條,其含義是期望早日生子。
關于麒麟送子的傳說:古代有位畫師,老而無子。
畫師偏愛畫麒麟。
屋裡挂滿他所畫的各種稀奇古怪的麒麟。
有天晚上,他突然看到一匹金光閃閃的麒麟,身上馱着一個小孩子,朝着他走來。
畫師一高興,笑醒了,原來有一場夢。
第二年,他們老兩口便得一“老來子”,生下後,聰明絕頂,六歲就能賦詩作畫,人們稱這孩子為“麒麟童”。
于是,“麒麟送子”這一習俗就在民間流行起來。
嫁妝送燈、龍眼幹習俗。女兒出嫁,娘家為女兒辦的嫁妝,一定要送煤油燈或豆油燈一盞——燈與丁同音,暗喻女兒能為夫家添丁。龍眼幹,民間稱為“桂圓”,除含有富貴意義外,還含有早生貴子的願望。
入洞房做四句習俗。新娘踏入男家時,往往舉行跨火煙儀式。但新娘跨過火煙時,青姆即做“四句”——“新娘跨火煙,千子萬孫”,“煙呀煙,煙到明年生豆孫(即男孩子)”。
洞房撒五子習俗。
新郎與新娘拜完天地後,雙雙進入洞房,新郎與新娘坐在床上,由一女性全福人手奉果盤,将盤中的各種幹果錢币,撒放到新人身上和帳上,邊撒邊念祝福的語言和歌謠。幹果主要是:核桃、棗子、栗子、花生、桂圓、石榴,寓意早生貴子,多生貴子。
新娘井邊投湯圓。婚後第二天,農村人總喜歡将新娘引到井邊,往井裡投放一顆湯圓,然後讓新娘迅速打水。如果能将湯圓打起來,就意味着新娘這一年能夠得貴子。
節日中的祈子習俗正月初一搶花生習俗。饒平樟溪鎮龍潭埔村,每年正月初一午後2點,全村男女老幼聚集在村樓寨廣場上,争先恐後地搶從秋千棚上抛撒而下的花生粒,人聲喧嘩,熱鬧非凡,說是誰搶花生粒多,誰今年就生男孩。于是,一些已結婚還未得子的後生們為得個好兆頭,鬧得不亦樂乎。該鄉秋千棚下搶花生的曆史已有幾百年了。每年每對育齡夫婦,隻要是生下男孩,便要炒花生上秋千棚頂撒花生,而且花生是生、熟互摻,并按出生先後,先的坐秋千頭,慢的坐秋千尾,至今仍在鄉中流傳着一首歌謠:“搶花生,熟摻生,年年生。”
元宵節俗。
舉辦營燈(遊燈)活動。元宵為民間傳統燈節。潮汕各地都舉辦營燈(遊燈)活動。燈與丁同音,寓意早生貴子,财丁興旺。潮汕有俗語“有遊燈,家裡生千丁;無遊燈,家裡要絕種”。
擲喜童習俗。元宵日,鄉村大都有人在祠堂大埕、街頭巷尾的開闊處,搭起一個彩棚,裡面用泥土塑成一尊巨型的彌勒佛,袒胸露乳,笑容可掬。彌勒佛光秃秃的頭、肩、肚臍、大腿等部位,都擺設有男女“泥喜童”。人們站在一丈多遠的竹欄杆外,用銅錢瞄準彌勒佛身上的泥喜童。中者喜童即歸其所有,而在一些較難命中的部位,如頭頂、耳朵等,命中者則一贈二三不等;不中者銅錢即歸擺彌勒佛的棚主所有。這是一項男女老少都喜愛的活動。據說命中“男喜童”者,日後就生男孩。因此,那些結婚不久的年輕夫妻,或是剛娶兒媳又急抱孫子的公公們、婆婆們,積極參與此項活動。一經命中,棚主與周圍的人就會向她(他)喝彩、道喜。自己更是興高采烈地把“男喜童”抱回家,認為中了頭彩,有好兆頭,今年定能早生貴子早發财。
搶雞肉習俗。
元宵夜遊結束後,揭陽南隴村村民就開始進行“搶雞肉”活動。人們在路邊田洋上搭起一個臨時簡易高台,由主祭人站在高台上把一隻熟雞向台前擁擠的人群抛去。台前的人們尤其是年滿18歲以上未婚或已婚未生子的青年便一齊上前哄搶,以求得妻子、生子。搶到雞肉者應立即撕下一小片肉後把餘下的再向空中抛去,讓别人去搶,千萬不可拿着走或多占,否則人們會沖你而來,把你推在地上踩上一腳,還傳說貪心者當年會不太吉利。這樣便形成了抛雞——接雞——撕雞——再抛雞的熱鬧場面。
蕩秋千,潑糞習俗。潮州市一些偏僻的鄉村,元宵夜新婚夫妻要跑到老榕樹下蕩秋千,并任村人往身上潑糞,說是被人潑得越多,越能生男孩。
行彩橋習俗。
在揭陽、普甯一帶廣為流傳着行彩橋習俗。人們在活動中往往說一些充滿期望和良好祝願的吉利話。懷孕的婦女摸獅耳,隐喻“摸獅耳,生阿弟”。
日常生活中的祈子習俗乳名習俗。乳名,也叫小名,是小孩出生後至長大成人之前,家人和親戚、鄰裡、友人對其愛稱與昵稱,雖然粗俗、卑賤,但卻寄予家庭、家族的深切厚望。男性叫“鐵佛”、“鳥”、“烏卵”,即指陰囊,希冀有強壯、威猛的繁殖力,會生子;女性有叫“木仔”、“石榴”等,希望像“木仔”、“石榴”一樣,多生子。
肚兜習俗。
嬰兒穿肚兜,特别是出嫁所穿肚兜,十分注重在寄予祈子願望,而石榴、蓮藕、麒麟三大形态是兜肚祈子寄情的主要比拟形态。《履園叢治》載:“榴開百子”,兜肚上的石榴比拟主要祈求多生男孩。蓮花與藕則有“花中君子者也”之說,蓮與藕是同時生長的植物,加上蓮與連又是同音同聲,被引申為“連生貴子”。兜肚上的麒麟,寓意子孫繁衍興旺而且多種賢能,還有表達所生童子日後必是國之英才的含義,因為孔夫子出生時,有“麟吐玉書”的民間傳說。鯉魚多春(即魚子),隐喻多子多福。
潮汕民間祈子習俗是豐富多彩的,雖然當中有落後愚昧的東西,但其非常有效地滿足了老百姓祈求生子、順利生子、多生子的心理需求。潮汕民間祈子習俗有不少已逐漸被淘汰,退出曆史舞台,但也有些仍然為老百姓津津樂道,依然十分流行。
文章來源/ 陳東東 廣州潮汕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