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的商業大廈西側,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小弄堂,叫“石皮弄”。
石皮弄寬不過數米,長隻有百米,西頭頂着石皮路,另一端通向商業大廈,兩端都形成丁字路口。
以“石皮”為名的地名,似乎江南一帶每個城市都有。
從石皮弄口透過玻璃可以看到鼎福記
為什麼叫“石皮”?我找了半天,在網上搜索,找專家問詢,居然找不出太多背景資料。
石皮弄口有一塊“百巷崇安”的牌子,上面說,石皮弄是由石皮橋引伸而來。
我估計,可能是以前的弄堂都以石闆鋪路,若石闆較薄,就被稱為“石皮”。或者是,小弄破亂,稱“破弄”不雅,于是拆“破”為“石皮”。
話說二十來歲的樊阿二,子承父業,挑擔賣馄饨,開始人生第一步。
攢下些積蓄後,想改變命運,便決定開一家固定的小店。
選址上費了一番周折,最終,定在了石皮路1号,石皮弄口。阿二主要考慮這一帶人頭熟,以前經常挑擔設攤之地,再加上無錫人喜歡“索索破”,選址在“破路”“破弄”這兒,也正契合了阿二接地氣的選址念頭。
店号“鼎福記”,無錫話“一紮鼎”,頂頂好;福,福氣,祝福,我理解,好運的含義吧。
這是2001年的事。
十八年過去了,鼎福記已開成連鎖店,成為錫城乃至江南地區的著名品牌。石皮路店仍是“旗艦店”,業績也最好。為了這篇文章,一怪我選擇一天中午,前往打探。
店長樊家銘,阿二的公子,今年三十歲,正在工作間包小籠。
左為店長樊家銘
店堂面積不大,看上去一百多平方,生意超好,座無虛席,我想找個座位歇歇,把包放下,轉了一圈也未找到。等吧。
好不容易等一大撥客人離開,家銘也忙完了手頭的事,我們才找個空桌坐下來。
家銘在介紹情況
家銘05年至10年當了六年兵,退伍那年,可以安排進事業單位,經慎重考慮,他放棄了。
受家庭影響,家銘從小就喜歡打理美食,老爸的事業正進入發展期,也需要人手。
老闆的兒子本應給個重要且舒服的位置,諸如收銀,沒想到老爸卻讓他去刷碗。真不是親生的?
過了刷碗關,才讓他學技術。之後幾年,他把店裡所有的工種都經曆了一遍。
無錫傳統的馄饨隻有三鮮、菜肉的那麼幾種,家銘推陳出新,又陸續研發了“太湖三白”餡、“湖鮮”餡、“黑豬肉”餡、“蝦仁”餡等十多個品種。
鼎福記的馄饨,個大餡多,味鮮,品種多。小籠包,用他們的四句話總結,叫:
“夾起不破皮,翻身不漏底,一吸滿口鹵,味鮮不油膩。
聊天之中,家銘安排員工給我端來一碗紅湯辣開洋馄饨。紅油漂浮在上,少許雞蛋絲香幹,再加上芝麻油原有天然植物香,雖說口感有點重,但清香撲鼻,光色誘人,好吃!
個大,餡多,味鮮,品種多
要不要嘗嘗我們新品,小馄饨?
已經快飽了,就嘗一兩隻吧。小馄饨小,三隻也頂不上大馄饨一隻。
這種新品種,吃的人不多,要現包。稍等片刻。家銘轉身去工作間。
一會兒後,端上來的是“太湖三白”小馄饨,哇!颠覆了我對小馄饨的固有印象。
曆來認為,大馄饨吃餡,小馄饨吃味。小馄饨沒什麼餡芯,包的時候,用一隻筷子在面皮上抹一下即可,說是吃小馄饨,實際上是吃面皮湯。
鼎福記的小馄饨
但鼎福記的這款小馄饨餡芯紮實,每隻裡面都有一隻蝦仁和白魚銀魚肉沫,而且有嚼勁。
要想在激烈的商戰中立足,服務水平也得上台階。一怪注意到,店裡的取菜口上方,貼有一排醒目字樣:個人口味請提示。
一般面館很需要,什麼斷生、重辣,馄饨店也需要嗎?
家銘笑答,馄饨也分要不要辣、放不放蔥姜、是湯是拌的講究。隻有事先了解和溝通,才能服務好客人。
鼎福記這幾年在無錫,确實攢下了不錯的口碑。我也就地采訪了幾位堂吃的客人。
這一對母女,老無錫人,隻要順路,就會到鼎福記來吃碗馄饨和小籠,大概有五年以上的時間了。
年輕的小美女姓謝,以前是專業的舞蹈演員,現在從事舞蹈教學工作。
我問她們為什麼瞅準鼎福記,這兒的東西到底有什麼好?
她們認真想了一會兒說,店面整體幹淨,馄饨不油膩,口味适中,比其他的店味道鮮。
無錫那麼多的馄饨店品牌,假如排序的話,鼎福記能排到第幾?
她們說,排在第二。
當然這是她們的個人看法,第一名我就不說啦,店名是兩個字的。
石皮路店曆史長,位置絕佳,有口碑,加上家銘帶領店員的拼搏,不大面積的小店,每天平均賣出2500隻小籠,600碗馄饨,日均營業額在兩萬以上。
鼎福記在商業大廈背後,這塊黃金之地,競争可想而知。
我觀察下來,鼎福記的一側,原本是全家便利店,現已關門,阿二決定把這個店也給租下來,擴大經營面積,據說五月份開始整體停業裝修。路對面是一家快餐店,現在也關門招租了。
鼎福記已經形成連鎖,近十家店的運營管理肯定不會輕松。然而,我在同老闆阿二的接觸中,看到他總是精神放松,每天與朋友聊天、喝酒應酬,但每個店都運轉良好。
阿二曾對我說,一般的連鎖店,有一半的店賺錢就已經很好了,而他的店,每家店都赢利。
阿二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文章夠長了,隻好先賣個關子啦。有機會,再細聊一聊阿二的管理秘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