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定意義上講,福州茶亭十番音樂能夠傳承至今,老天華樂器功不可沒。
因為,十番樂器中最傳統地道的樂器均由老天華樂器鋪制作。
“老天華”原名“天華齋”,始創于清朝嘉慶六年(公元1801年),清末在巴拿馬萬國樂器展覽會上獲得銀獎。
2001年5月,老天華樂器鋪被中國商業聯合會批準為“中華老字号”;2009年,老天華樂器制作技藝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老天華”最早的創始人是清朝的王仕全。自幼酷愛音樂的王仕全自學各種民間樂器的演奏,演奏之餘又開始專研樂器的制作。
嘉慶六年(1801年),王仕全在福州市台江區洋頭口創辦樂鋪,名為“天華齋樂鋪”,從此開始了王氏家族的音樂傳承,至今已有六代,稱得上是福州地道的音樂世家。
第五代傳人王道武(左)、第六代傳人王增鑫(右)及王增鑫的女兒王雨禾
清末民初,“天華齋”樂器在第三代傳人王右孫經營下達到了一個高峰,工藝水平得到了提高,成為國内大名鼎鼎的樂鋪。
據“老天華”第五代傳人、老天華樂器制作技藝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王道武介紹:“天華齋”樂器曾風光一時,經常參加國内外各種展覽,拿過許多獎項。
190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天華齋”樂器行選送一批微縮樂器參展,奪得銀獎。1910年在南京舉辦的第一次勸業會文廟樂器展覽,獲得清朝商部的金獎。
甚至清宮廷内也會選用“老天華”制作的樂器,樂器還賣到了東南亞、日本等地。
“天華齋”樂器走紅後,王家也成為了當地的名門望族。不少人開始靠科舉入仕,樂器制作靠一批學徒工維持,但關鍵工序還是由王家把關。
王右孫有兩房太太,其中一房太太因難産而亡,留下兩個兒子王子燊(茶亭十番音樂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老天華樂器制作技藝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王道輝之父)和王子森(王道武之父)。倆兄弟年幼時,因父親王右孫的過世而喪失了去私塾讀書的機會,隻能跟着家中伯兄、工人學習樂器制作手藝。
“天華齋”的傳承,後來就靠王子燊、王子森兄弟倆來維持。
1955年,公私合營改造,手工業合作化。福州以“老天華”樂器師傅為骨幹成立了福州市樂器社,後面改成了福州市樂器廠,王子燊和王子森兩家人都在廠裡工作。
據王道武介紹,王子燊是廠裡的技術“領頭羊”。
由王子燊制作的南胡還在福州市地方工業名牌貨上,被評為“名牌貨”。
後來,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下,“老天華”的師傅自力更生,以前店後坊的方式在茶亭街一帶繼續經營。
王道武在調試樂器。
為避免家族争搶招牌的矛盾,王子燊把樂器店命名為“老天華”,以示傳承于“天華齋”,又區别于“天華齋”,希望家族樂器制作事業長盛不衰。
王道武在展示祖傳“蒙皮”技藝。
1990年,茶亭街街道改造時,王氏家族的祖宅第一進的建築被拆除,改成馬路。然後王家再租賃這塊原屬于他們家的地面,建成一間鋪面,挂出“老天華”的招牌繼續做生意。
2006年,茶亭街全面改造,王氏老宅全面拆除。王道輝和王道武兩家全都搬離了茶亭街。王道輝沒有再去工商局注冊使用“老天華”,也沒有再經營樂器行,而在五一路租了一間工作室,專注純手工樂器制作和樂器改良工作。王道武則因擔心家族招牌被外人占用,借錢注冊,才讓“老天華”的招牌原璧歸趙。
茶亭街拆遷後,“老天華”在外“流浪”了一段時間,最終落腳在台江區白馬南路大廟新村的一間店面。
在“老天華”店鋪裡,各式各樣的樂器琳琅滿目,除了逗管、三弦、南胡、椰胡、笛、笙、鑼拔、雲鑼等十番樂器外,還有閩劇及歌舞、曲藝界常用的樂器,比如月琴、雙清、六弦、七弦、京胡、筝、瑟、箫、投管等。
“老天華”所制作的樂器有三大特色:
1.第一是選料精。主要原材料有暹羅木、印度黒木、或福建省的黃楊木、梧桐木等。木料必須存放多年直至自然幹燥,而後按照樂器不同部分的需要,擇優選用。
2.第二是加工細。這保證了樂器能具備準确的音色、音域和音諧。盡量做到清除微量雜音。
3.第三是樂器發音悠揚好聽、音色柔美、音準正确,能完美地應用于各類演出場合。
值得一提的是,老天華樂器還十分注重創新。第四代傳人王子燊首創了低音管、低音八角胡等低音樂器,并仿制阮琴、柳葉青琴、提琴等。第五代傳人王道輝曾對福州十番音樂樂器如笛子、椰胡等進行改良,使其音色、音準、音量等提升到最高水平,更改進了其父王子燊創出的低音管,克服了民族樂器過于高亢、尖銳的缺點。
在樂器的調門、調音等方面,“老天華”還能充分考慮福州地方語言的特色,甚至可以“私人訂制”音準。
至今,福州的民樂樂器壞了,都是找“老天華”修理,在“老天華”樂器行的前廳常聚集了福州老藝人交流切磋技藝。
“老天華”因長期和地方一線音樂演奏人員保持緊密聯系,能盡量按照樂隊的要求來做樂器,其所生産的樂器十分暢銷。
2006年,王道武的兒子王增鑫正式接手經營,成為“老天華”的新掌門人。
他是老天華樂器制作技藝,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六代祖傳的百年老字号也開始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作為第六代傳人,王增鑫經常和父親讨論樂器工藝的改進和創新。在他看來,傳統樂器要根據形勢進行改進,但要最大限度地保留傳統樂器個性化的元素,再去和現代樂器的技術進行融合,吸收它們的精華變成傳統樂器的養分,而不是變成現代樂器的附加品。
參展的微縮版越胡、南胡、二胡、古陶埙。(資料圖)
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由王道武制作的微縮版越胡、南胡、二胡、古陶埙等作品在展會福建館展出,讓“老天華”再次名聲大噪。
前排右二為王增鑫。(受訪者提供)
王增鑫還加入了茶亭十番樂團的演出。2019年,他被認為定茶亭十番音樂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作為“雙料”傳承人,他經常受邀走進中小學,為學生們提供福州傳統樂器的培訓,積極開展非遺項目的普及和推廣。
但是,他也表示,他和他父親目前努力做的隻是老天華樂器制作技藝的“延續”,而這些非遺技藝的“傳承”,還需要更多愛好者加入。
孫女王雨禾也熱愛福州傳統民樂,王道武指導孫女練習拉二胡。
如今,王道武和兒子王增鑫依然堅守着家族百年老字号。音樂就是他們家族的“血液”,代代相傳,發展創新,他們不忘本心,承襲古法技藝,用工匠精神留住福州地方傳統音樂的“蝦油味”。(攝影:葉 誠 參考資料:《台江區志》、福建日報等 部分照片為受訪者提供)
【責任編輯:李琳珊】
來源: 台江史志微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