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關于秋的詩和優美句子

關于秋的詩和優美句子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24 12:57:27

忽有故人心頭過,回首山河已是秋。

走過了春天的明媚,夏的繁盛,轉身便與秋不期而遇。遇見秋,猶如故人歸,隻一眼,便會妥帖在心裡。

清秋,是絢爛是明朗,是潛藏在歲月中的風骨和溫潤。

清秋,是成熟的季節,收獲的季節。五彩斑斓的色彩中是滿滿的人間煙火氣,氤氲了歲月,溫暖了人心。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讓我們在古詩詞裡,感受秋的溫婉與靜美,明淨與深邃。

關于秋的詩和優美句子(讓我們在古詩詞裡)1

(1)《秋登宣城謝脁北樓》

唐·李白

江城如畫裡,山晚望晴空。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譯文:

江邊的城池好像在畫中一樣美麗,山色漸晚,我登上謝朓樓遠眺晴空。

兩條江之間,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鏡子;鳳凰橋和濟川橋好似落入人間的彩虹。

村落間泛起的薄薄寒煙缭繞于橘柚間,深秋時節梧桐已是枯黃衰老之像。

除了我還有誰會想着到謝朓北樓來,迎着蕭瑟的秋風,懷念謝先生呢?

注釋:

謝朓北樓:即謝朓樓,為南朝齊詩人謝朓任宣城太守時所建,故址在陵陽山頂,是宣城的登覽勝地。謝朓是李白很佩服的詩人。

江城:泛指水邊的城,這裡指宣城。唐代江南地區的方言,無論大水小水都稱之為“江”。

兩水:指宛溪、句溪。宛溪上有鳳凰橋,句溪上有濟川橋。

明鏡:指拱橋橋洞和它在水中的倒影合成的圓形,像明亮的鏡子一樣。

雙橋:指鳳凰橋和濟川橋,隋開皇(隋文帝年号,公元581~600年)年間所建。

彩虹:指水中的橋影。

人煙:人家裡的炊煙。

北樓:即謝朓樓。

謝公:謝朓。

賞析:

宣城的秋天,岚光山影,秋水澄碧,景色明淨,如詩如畫。傍晚時分,雨後初晴,登樓遠眺,隻見句溪與宛溪兩水相合,繞城而流,傍晚的斜陽照耀着江水,閃爍着磷光,猶如明鏡一般。雙橋高高的架在溪上,缥青的溪水,鮮紅的夕陽,在明滅照射之中,橋影幻映出無限奇異的璀璨色彩。就像是天上的兩道彩虹。

秋天的傍晚,原野是靜寂的,遠遠就看到村落間袅袅升起的縷縷炊煙,略帶一絲寒意,在挂果的橘貓樹林間缭繞。秋色漸深,催老了梧桐,黃葉翻飛,像秋天跳躍的音符。橘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黃,呈現出一片蒼寒景色。

傍晚秋色,山野炊煙,橘柚深碧,梧桐微黃。李白的清秋五彩斑斓,靜美溫婉又有一絲蒼涼。

關于秋的詩和優美句子(讓我們在古詩詞裡)2

(2)《山中》

唐 · 王維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譯文:

荊溪潺湲流過露出磷磷白石,天氣變得寒冷紅葉也變得稀稀落落。

山間小路上本來沒有下雨,但蒼翠的山色卻濃得仿佛要潤濕了人的衣裳。

注釋:

荊溪:本名長水,又稱浐水、荊谷水,源出陝西藍田縣西南秦嶺山中,北流至長安東北入灞水。參見《水經注·渭水》《長安志》卷一六。一作“溪清”。

紅葉:秋天,楓、槭、黃栌等樹的葉子都變成紅色,統稱紅葉。

元:原,本來。

“空翠”句:形容山中翠色濃重,似欲流出,使人有濕衣之感。空翠:指山間青色的潮濕的霧氣。

賞析:

深秋時節,溪水中的白石随着水位的下降漸漸露出水面,勾勒出流水的潺湲。天氣逐漸寒涼,紅葉在秋風中搖曳,樹葉越來越少,幾分蕭索,幾分清愁。

清淺的溪水,冷肅的秋意,水底粼粼可見的白石,山中逐漸凋零的紅葉,再配以山岚翠色為背景,互相映襯,構成一幅遠近有緻、色彩鮮麗、富于實感的水彩畫。王維的清秋寂靜中見幽趣,清寒中有美感。

關于秋的詩和優美句子(讓我們在古詩詞裡)3

(3)《長相思·一重山》

五代·李煜

一重山,兩重山。山遠天高煙水寒,相思楓葉丹。

菊花開,菊花殘。塞雁高飛人未還,一簾風月閑。

譯文:

一重又一重,重重疊疊的山啊。山遠天高,煙雲水氣又冷又寒,可我的思念像火焰般的楓葉那樣。

菊花開了又落了,時令交替輪換。塞北的大雁在高空振翅南飛,可是思念的人卻還沒有回來。隻有簾外的風月無思無憂。

注釋:

《長相思》:調名取自南朝樂府“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别”句,多寫男女相思之情。又名《相思令》、《雙紅豆》、《吳山青》、《山漸青》、《憶多嬌》、《長思仙》、《青山相送迎》等。此調有幾種不同格體,俱為雙調,此詞為三十六字體。

重:量詞。層,道。

煙水:霧氣蒙蒙的水面。

楓葉:楓樹葉。楓,落葉喬木,春季開花,葉子掌狀三裂。其葉經秋季而變為紅色,因此稱“丹楓”。古代詩文中常用楓葉形容秋色。丹:紅色。

塞雁:塞外的鴻雁,也作“塞鴻”。塞雁春季北去,秋季南來,所以古人常以之作比,表示對遠離故鄉的親人的思念。

簾:帷帳,簾幕。

風月:風聲月色。

賞析:

《長相思·一重山》這首小令,《新刻注釋草堂詩餘評林》在詞調下題作“秋怨”。這“秋怨”,便是統貫全詞的抒情中心。雖然通篇未曾出現“秋”、“怨”字眼,但仔細吟誦一遍,便會覺得“秋怨”二字确實最為簡潔、準确地概括了本詞的旨意。 全詞寫了一個思婦在秋日裡苦憶離人、急盼歸來,然而最終沒有盼來的怨恨心緒。

上片寫她望中所見之景。

這三句描寫了一幅荒寂寥廓的群山秋色圖,層次極為分明:“一重山”,是近景,“二重山”,是中景;“山遠天高煙水寒”,是遠景。這一切都是跟着思婦眺望目光的由近及遠漸次展開的。清初詞人納蘭性德的名作《長相思》曰:“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寫主人公越山過水,漸去漸遠,很可能是受了該詞的啟發。需注意的是,“煙水寒”的“寒”,并非僅僅用來形容“煙水”,而且還曲折傳出了思婦的心理感覺。正因為久望不見,更添哀傷,心頭才滋生了寒意。如此,則目中所見,自然皆帶寒意了。

上片結句說她“望盡天涯路”而無所得,便收束眼光,不經意地掃視周遭景物,瞥見不遠處有楓葉如火,灼人眼目。這使她猛然想起:時令又到了丹楓滿山的秋天,自己經年累月的相思之情何日才能了結啊?“相思”一詞的出現,使得詞旨豁然顯現。

下片便順着“相思”折入,着重刻畫她的心理活動,寫她思中所念之事。

“菊花開,菊花殘”,用短促、相同的句式,點出時間流逝之速,暗示了她相思日久,怨愁更多。緊連着的“塞雁高飛人未還”,可視為她的直接抒情,也可以看作她在觸景生情。塞外大雁尚且知道逢秋南歸,那飄泊在外的遊子為什麼還見不到他的蹤影呢?用雁知“歸”來反襯人不知“還”,就更深一層地表現出了她的内心怨苦。怨恨盡可以怨恨,但它畢竟是産生于“相思”基礎上的,如今良人未還,說不定他碰上了什麼意外,或是在路途上染上了風疾。這些想法湧上心頭,使得女主人公在怨恨之餘,又深深地為他擔憂起來了。

“一簾風月閑”,刻畫出了思婦由于離人不歸,對簾外風晨月夕的美好景緻無意賞玩的心境。柳永《雨霖鈴》詞寫一對戀人分别後的意緒說:“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含意正與此同。

這首詞的最大特點是,句句寫思婦“秋怨”,“秋怨”二字卻深藏不露。對思婦的外貌、形象、神态、表情未作任何描摹,而是側重于表現出她的眼中之景,以折現其胸中之情,用筆極其空靈。李煜詞的語言錘煉功夫很深,他善于用單純明淨、簡潔準确的語言生動地再現物象,展示意境。這個特點在該詞裡也有鮮明的體現,象“山遠天高煙水寒”句,自然明朗,形象豐富,立體感強,境界闊遠,并且景中蘊情,耐人尋味。

關于秋的詩和優美句子(讓我們在古詩詞裡)4

(4)秋詞二首

唐·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

譯文:

自古以來,人們每逢秋天就悲歎秋天的寂寞蕭索,我卻覺得秋天遠遠勝過春天。

秋日天高氣爽,晴空萬裡,一隻白鶴推開雲層直沖雲霄,把我的賦詩情趣也帶到了碧藍的九霄。

秋天了,山明水淨,夜晚已有開始降下白霜;滿樹的葉枝現在已經有紅有黃。

如果你不相信秋景是這樣清雅美麗,可試上高樓一望,頓時會讓你感到徹骨的清澈,心境澄靜,怎會像繁華濃豔的春天那樣讓人輕狂。

注釋:

悲寂寥:悲歎蕭條空寂。宋玉《九辯》有“悲哉,秋之為氣也”、“寂寥兮,收潦而水清”等句。

春朝:春初朝,朝,有早晨的意思,這裡指的是剛開始。

晴:一作“橫”。排雲:推開白雲。排:推開,有沖破的意思。

詩情:作詩的情緒、興緻。

碧霄:青天。

深紅:指紅葉。

淺黃:指枯葉。

入骨:猶刺骨。

嗾:使喚狗。這裡是“使”的意思。

賞析:  

這兩首詩的可貴,在于詩人對秋天和秋色的感受與衆不同,一反過去文人悲秋的傳統,唱出了昂揚的勵志高歌。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詩人開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來,人們每逢到了秋天就感歎秋天的寂寞蕭索。“自古”和“逢”,極言悲秋的傳統看法的時代久遠和思路模式的頑固。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鮮明,說出的是詩人的自信,這種自信,盡管染上的,是一種不幸的色彩,然而,詩人闊大的胸襟卻非凡地溶解了這種不幸。“秋日勝春朝”,用對比手法,熱情贊美秋天,說秋天比那萬物萌生,欣欣向榮的春天更勝過一籌,這是對自古以來那種悲秋的論調的有力否定。

“晴空一鶴排雲上”選擇了典型事物具體生動地勾勒了一幅壯美的畫面。詩人抓住秋天“一鶴淩雲”,這一别緻的景觀的描繪,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裡晴空,白雲漂浮的開闊景象。那淩雲的鶴,也載着詩人的詩情,一同遨遊到了雲霄。雖然,這鶴是孤獨的,然而它所呈現出來的氣勢,卻是非凡的。一個“排”字,所蘊涵的深意,盡在不言中了。也許,詩人是以“鶴”自喻,也許是詩人視“鶴”為不屈的化身。這裡,有哲理的意蘊,也有藝術的魅力,發人深思,耐人吟詠。這幅畫面是對“秋日勝春朝”的生動注腳。

“便引詩情到碧霄”緊接上句直接抒寫自己的感受,看到這一壯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蕩澎湃的詩情勃發出來,也像白鶴淩空一樣,直沖雲霄了。字裡行間作者那樂觀的情懷,昂揚的鬥志國安呼之欲出。如果說,上句側重寫秋的“形美”,那麼這句則突出秋的“神韻”,使“秋日勝春朝”的觀點表現得更鮮明,更有力度。

三四句展現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這樣的詩,沒有什麼悲涼的氣息,詩人随着自己的“詩情”,和想象馳騁于碧空之上。于是,鶴飛之沖霄,詩情之曠遠,“實”和“虛”便融合在了一起,所獲得的全然是一種勵志冶情的美的感受。全詩氣勢雄渾,意境壯麗,融情、景、理于一爐,不僅僅表現出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精神和開闊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響的秋歌,留下的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精神财富。

其二

“山明水淨夜 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寫秋天景色,詩人用白描的手法,真實地再現了别有特色的秋景,山水清淨,夜 裡還 會下霜,樹葉有紅有黃,在山間錯落點染。景色清麗閑雅,如一位彬彬有禮的君子,讓人肅然起敬。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後兩句緊承前兩句寫道,如果你要是不相信秋景這樣清雅美麗,可試上高樓一望,頓時會讓你感到徹骨的清澈,心境澄靜,心情肅然深沉,怎會像繁華濃豔的春天那樣讓人輕狂。詩人巧妙地暗用拟人手法,将秋天和春天比拟成了兩種不同的人,用春季的輕浮反襯了秋季的端莊素雅。表現了秋之高潔和沉穩,反映了詩人高尚的情操和積極高昂的精神面貌。

總結

這是兩首抒發議論的即興詩。詩人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表達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蘊,也有藝術魅力,發人思索,耐人吟詠。劉禹錫這兩首《秋詞》所展現的不隻是秋天的生氣和素色,更有為理想而奮鬥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獲得深刻的美感和樂趣。

關于秋的詩和優美句子(讓我們在古詩詞裡)5

(5)天淨沙·秋

元·朱庭玉

庭前落盡梧桐,水邊開徹芙蓉。解與詩人意同。辭柯霜葉,飛來就我題紅。

譯文:

庭院前的梧桐樹葉子已經落盡,水中的荷花也早失去當日的風姿。仿佛是通曉詩人我的心思。那被染紅的霜葉飛離枝幹,飛到我的身邊讓我題寫詩句。

注釋:

芙蓉:指荷花。

辭柯:離開枝幹。

題紅:在紅葉上題詩。唐僖宗時,有一名宮女在紅葉上寫了一首詩:“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閑。愍憨謝紅葉,好去到人間。”樹葉順着禦溝水流出宮牆。書生于祐拾到後添寫道:“曾聞葉上題紅怨,葉上題詩寄阿誰?”置于流水上遊又流入宮中。後兩人終成良緣。

一提到“秋”,大多數人的腦海裡便會浮現出馬緻遠那首耳熟能詳、脍炙人口的《天淨沙·秋思》。殊不知,元曲中有諸多關于“秋”的作品,其中不乏别出機杼的曲子,好比朱庭玉的這首《天淨沙·秋》。

賞析:

此小令開頭描繪出一幅蕭條的秋景圖;然後寫作者内心悲秋的傷感和對園林往日美好景色的喜愛;末尾兩句寫瑟瑟秋風中,辭柯的霜葉主動飛到作者身邊,不舍離去。全篇用典構思别出機杼,結尾處用典,所表達的奮起和豪情,使全篇增添了幾分魅力和感染力。

作者在開頭便描繪出一幅蕭條的秋景圖。庭院前盡是飄落在地的梧桐葉,水邊的荷花也早已凋零。“盡”“徹”二字是起首兩句的關鍵所在,突出秋天樹枝蕭瑟,水面凋敝的慘淡景色,這與作者腦海中秋天來臨前的荷花盛開、綠葉環繞的繁盛景象形成鮮明對比。“庭前落盡梧桐,水邊開徹芙蓉”兩句對仗描寫,寫出作者由眼前秋景而生發出悲秋的情感。他四處尋覓,徘徊不定,目之所及皆為一片衰敗的景象,内心不由産生無可奈何的悲痛。

“解與詩人意同”,與前兩句的傷感基調不同。這一句提到景色為了迎合作者的情感才自願衰敗。通過前後的對比和拟人的手法,反襯出作者此時内心悲秋的傷感和對園林往日美好景色的喜愛。

前面三句的基調都略為沉重,接下來的四、五句則發生了一個巨大的轉變。末尾兩句寫瑟瑟秋風中,辭柯的霜葉主動飛到作者身邊,不舍離去。這兩句與上句的“意同”一樣,都是采用拟人的手法,賦予霜葉以生命。在作者看來,流連在他身上的霜葉具有豐富的生命力,“飛來就我題紅”化用典故,寫出作者在這蕭瑟秋景中所體現出的樂觀态度和旺盛的生命意志。一“辭”一“就”,使全曲的基調為之改變,與唐代劉禹錫的《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為“同調”。

小令結尾處不同于常人悲秋傷感的奮起和豪情,使全篇增添了幾分魅力和感染力,同時詞句恰到好處的運用,也體現出作者較強的煉意本領和構思技巧。

關于秋的詩和優美句子(讓我們在古詩詞裡)6

(6)秋月

宋·程颢

清溪流過碧山頭,空水澄鮮一色秋。

隔斷紅塵三十裡,白雲紅葉兩悠悠。

譯文:

清澈的溪水流過碧綠的山頭,懸空一瀉而下,夜空和在融融月色中流動的溪水像秋色一樣明朗、澄清。

這秋色把人世間隔在三十裡之外,空中的白雲、山中的紅葉都悠閑自在,這幽靜的秋色是多麼令人陶醉啊!

注釋:

清溪:清澈的溪水。

碧山頭:碧綠的山頭。指山上樹木蔥茏、蒼翠欲滴。

空水:指夜空和溪中的流水。

澄(chéng)鮮:明淨、清新的樣子。

一色秋:指夜空和在融融月色中流動的溪水像秋色一樣明朗、澄清。

三十:非确數,隻是寫其遠隔人世,寫其幽深。

紅塵:佛教徒把人間稱為紅塵。此泛指人世間。

悠悠:悠閑自在的樣子。

賞析:

“清溪流過碧山頭,空水澄鮮一色秋。”前兩句借水中的倒影寫景。這兩句詩實際上化用了謝靈運《登江中孤嶼》中“雲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兩句詩的意境。因為清溪不可能流過碧山頭,所流過的隻能是碧山頭在水中的倒影。清亮的溪水繞着碧綠的青山,緩緩流來,碧藍的天空倒映于水中,是那樣澄明、純潔,兩者融為一色,渾然一體。如果沒有天地間彌漫着皎潔、明亮的月光,詩人就不能在秋夜中欣賞水之清,山之碧,水之澄鮮了。

“隔斷紅塵三十裡,白雲紅葉兩悠悠。”後兩句即景抒懷。詩人在靜觀秋光月色之中油然而生出一絲超塵脫俗、悠然自得之物外心境。“白雲”、“紅葉”,既是帶有象征意義的幻像,又是詩人在秋月下所見的山林實景。從象征意義上說,這“白雲”的任意漂遊,“紅葉”的飄逸自得,更是詩人悠閑清靜心境的真實寫照。

作品題為“秋月”,而筆墨卻始終集中在寫秋月籠罩下的山間小溪上,這就是構思的獨到之處。碧綠的山頭,碧藍澄靜的夜空,悠悠飄蕩的雲朵,飄逸灑脫的楓葉,這些都是圍繞着緩緩流淌的小溪而寫的,但是卻無一不浸染着明亮、柔和的月光。全篇無一筆寫月,卻又處處見月,可謂大家手筆。

關于秋的詩和優美句子(讓我們在古詩詞裡)7

(7)桂殿秋·思往事

清·朱彜尊

思往事,渡江幹,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聽秋雨,小簟輕衾各自寒。

譯文:

回憶往事江邊上,江水中映着美人的倩影和秀麗的遠山。我倆同船共聽滴滴答答的雨聲,各自孤宿,竹席衾被單薄,默默地忍受着嚴寒。

注釋:

桂殿秋:詞牌名,即《搗練子》,取自唐李德裕送神迎神曲的“桂殿夜涼吹玉笙”句。單調二十七字,五句三平韻。另有雙調三十八字,前後段各五句,三平韻的變體。

幹,即岸,江邊。

“青蛾”句:女子的眉黛有似倒映在水中的山密。青蛾:形容女子眉黛。越山:嘉興地處吳越之交,故雲。

舸(gě):船。

簟(diàn):竹席。

衾(qīn):被子,輕衾即薄被。

賞析:

這首《桂殿秋》,五句,二韻,二十七個字,純屬短制。在如此短短的尺幅中,織進了詞人纏綿悱恻的情思,而且描畫出意中人的眉眼。這大約就是該作赢彩的緣故。“思往事,渡江幹,青蛾低映越山看。”詞人以輕靈的筆觸描繪了載着他和她的小船,随着回憶的水流,沿江馳向了秋風秋雨的越山的場景。開頭一個“思”字,帶起“往事”,進而提掣着全詞,把全詞的内容界域在回憶的範圍裡;再一個“渡”字,表明詞人此行的去向和乘載一乘着船兒沿江而前,至于去往何處,不得而知。詞旨并非記遊,而是透露一種朦胧的愛情。“青蛾低映越山看”,詞人描畫意中人的形态,并沒有着筆她的眼睛,“青蛾”下面的明眸顯得朦胧,從而給人留下想像的餘地。一個“低映”,再一個“看”,活畫出少女遙望雨色迷蒙的越山的情态。這少女許是有滿腹心事。透過少女朦胧望山的身姿,似乎可以看到在她不遠處正在凝視着她的詞人的形象。

“共眠一舸聽秋雨,小簟輕衾各自寒”,“共眠”,極險,險些使詞趣跌入邪穢的淵薮。“聽秋雨”,極寫詞人與意中人雖同舸共眠卻心願難遂的凄苦心态與情狀。既然是“秋雨”,那麼這辰光最多是“已涼天氣未寒時”的深秋,但詞人卻硬說是“寒”,是因為“各自”“小簟輕衾”。小簟,意中人所卧,隐寫意中人嬌小溫柔;輕衾,詞人所用,隐寫不耐秋涼。或日二人皆“小簟輕衾”也未嘗不可;但共眠分卧确是不容置疑的。否則,“各自寒”便好無來由了。“各自寒”,分明使自然氣溫下降了許多,其原因當然是“天氣不寒人心寒”了。這一韻曲折往複,蘊藉委婉,不言相思愁苦,而極言相思愁苦。

附帶提一筆,詞人與意中人隻是心會神交,并沒有結合。盡管好花旁落,詞人卻舊情不忘,所以有《桂殿秋》。如此癡愛之寫,卻又不見字面直露,全在一“看”、一“聽”、一“寒”中傳出;而全部複雜難言之心緒也僅憑一“共”、一“各”字之對相觀照間抽引,誠是不凡之聖手。

關于秋的詩和優美句子(讓我們在古詩詞裡)8

(8)秋宵月下有懷

唐·孟浩然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

驚鵲栖未定,飛螢卷簾入。

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

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伫立。

譯文

秋天的夜空明月高懸,月光映上露珠晶瑩剔透,好像被露水打濕了一樣。

被驚起的寒鵲不知道該到哪裡栖息,螢火蟲循着那燈光從卷簾飛入屋内。

院子中隻剩枝丫的槐樹落在月光下的影子,稀疏凄涼,而這個時候從鄰居那邊傳來的杵聲在秋夜裡顯得那麼清晰急促。

你我相隔遙遠,如何去約定相聚的日子,隻能久久地惆怅地望着同樣遙遠的月亮。

注釋

沾:潤濕。

栖:栖息。

簾:即竹簾,可以卷起,故稱卷簾。

杵(chǔ):春米、搗衣用的棒槌。此用作動詞,指搗衣。

佳期:原指與佳人相約會,後泛指歡聚之日。

望望:望了又望。

伫立:久久站立。

賞析:

這是一首抒情詩,描寫詩人在凝視那一輪明月時的感懷:似有一絲喜悅,一點慰藉,但也有許多的愁苦湧上心頭,如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滅和人生的坎坷等。這首詩正是在這種情景相生、思與境諧的自然流出之中,顯示出一種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藝術美。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極為平淡的文筆勾勒出一幅孤清明月圖,此時的明月很是寂靜,甘心懸于秋空,也不霸道,隻是将光彩照到晶瑩的露水上,這不是一種炫耀,而是一種淡如水的關懷,就如詩人與明月有着一層微妙的關系。

“驚鵲栖未定,飛螢卷簾入”,這是極好的動态描寫,惶誠惶恐的鵲仍沒有找到自己的住處,而飛螢早巳随燈光飛人尋找它的寄托。這是對比的描寫,在此寫法之下,真切地感受到驚鵲的彷徨與恐懼,詩人正也如它,在衆人歡聚的夜晚卻不知何去何從,又得流連徘徊。

“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更是加深了這一孤清的意境,在庭院中稀疏的樹影中,在鄰家急急的夜杵聲中,他更顯得形單影隻,骨子深處的孤獨更是無處逃逸,全部湧上心頭,強烈而含蓄。

于是詩人再也抑制不住,發出了第七句的“佳期曠何許”的感歎,以後便是最後一句的“望望空伫立”。冷清凄涼的庭院裡,唯有他一人久久伫立、沉默,不願離去。描繪了一幅凄涼幽冷的環境下,一人孤單隻影遠望的畫面。

通讀整篇,發現并無任何用詞新奇之處,但妙就妙在這意境的成功營造。詩人以流水般流暢的文筆,以“明月”“驚鵲”“寒影”等一組意象畫出了一幅别樣的孤清月夜圖。徜徉其中,能清楚地看見他的思痕,觸摸到他跳躍的文思,聽到他的歎息。

關于秋的詩和優美句子(讓我們在古詩詞裡)9

(9)秋夜

宋·朱淑真

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

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

譯文:

夜晚輾轉反側難以入睡,秋天的晚上夜氣清涼。剪了很多次燭花了馬上就到了三更天了。

窗外梧桐樹縫的月影,斑斑駁駁地鋪灑在冰涼的床席上,而從梧桐縫裡看上去的月亮依然是那麼明亮。

注釋:

秋氣:指秋日凄清、肅殺之氣。

燭花:燭芯燒焦結成的花狀物。

賞析:

前兩句叙事。首句直奔詩題,各點“夜”“秋”二字,交代了時間、心态、環境。“夜久無眠”已見怨婦愁緒滿懷,而時又逢秋,秋風蕭瑟,夜氣清涼,錦衾單薄,佳人永夜難寝,更添一層愁苦。

次句緊承“無眠”,寫人事活動。既然輾轉反側難入夢,那麼就很難打發漫漫長夜。空房寂寥,紅燭高燒,百無聊賴中,她隻好剪燭花以消遣寂寞了。“燭花”即燈花,古人認為燈花是有喜事的一種預兆。杜甫詩雲:“燈花何太喜,酒綠正相親”(《獨酌成詩》)。燈花頻生當有賞心悅事,而她卻無法消解眼前這幽情苦緒。着一“頻”字,寫出了女主人公的焦灼不安、心神難甯。“欲三更”接續“夜久”兩字,極寫思婦飽受孤獨寂寞煎熬之苦。

後兩句寫景。第三句轉折一筆,寫床席之月影。一個“涼”下得獨特,這是全詩的詩眼,照應首句的“秋氣清”,以觸覺狀态寫視覺形象。從窗外梧桐樹縫篩下的婆娑月影,斑斑駁駁地鋪滿了冰涼、空寂的床席,今夜誰都不會給她送來溫暖。這情景令人涼從心生。“滿”字表面是寫光影之濃,其實是寫憂思滿懷,剪不斷理還亂的郁悶之感。這一句明寫屋内月色之凄美,暗表人心之失落,虛實相生,韻味悠遠。

末句寫窗外梧桐之月,以景語作結,留給讀者無窮的想象空間。該句承上句,以頂真手法過渡,從床上之月光、樹影寫到高天之皓月,表達了詩人望月懷人的乍喜還憂的心理。“月在梧桐缺處明”,展現了一幅高遠、疏朗的秋夜月色圖。皎皎月華,她似乎憶起了曾經的“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甜蜜與浪漫;而如今,“瘦盡燈花又一宵”的時刻,沒誰能與她“共剪西窗燭”。想超脫而不得,“月”之明,恰好照出了人心深處無法擦拭的黯淡。“梧桐缺處”,這一背景形象的定格,暗含了思婦不得與意中人團圓的酸楚。

全詩次序井然,先由屋外(秋氣清)而室内(燭花頻剪),又由室内(鋪床涼)到室外(月在缺處明),逐層遞進地反複渲染獨處的苦悶。針腳細密,四句之間照應緊密,銜接流暢,無一“情”字,而無處不含情。意象鮮明突出,意境清空幽眇,細節勾勒精練傳神,給人以無窮的回味。

關于秋的詩和優美句子(讓我們在古詩詞裡)10

(10)眼兒媚·蕭蕭江上荻花秋

宋·賀鑄

蕭蕭江上荻花秋,做弄許多愁。半竿落日,兩行新雁,一葉扁舟。

惜分長怕君先去,直待醉時休。今宵眼底,明朝心上,後日眉頭。

譯文:

江上的荻花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就好像是故意捉弄給人平添許多愁思。那西沉的太陽,恹恹地在落下去,隻剩半根竹竿那麼高了;從天際飛來的兩行新雁,也愈飛愈遠,江上這一葉扁舟就要載着離人遠去。

别離時我常常擔心你離我先去,隻有一醉才能暫時解除心中的煩憂。今天晚上,我還能親眼看着你;到了明天,你的模樣就隻能留存我的心裡;到了後天啊,我隻能緊蹙雙眉無盡的思念你。

注釋:

蕭蕭:形容風聲。

做弄:猶捉弄。

賞析:

這是一首寫離情别緒的詞。上片以江邊送别所見的景物烘托别離時的愁緒。下片進一步分寫别前、别時,别後的心理活動。這首詞沒有采用誇張的手法,基本上用白描,隻四十八個字,便将别離的愁緒傾訴得相當充分,很有感染力。透過悲切凄清的愁緒,可以感受到送别人與遠行者之間深摯的感情。

上片以江邊送别所見的景物烘托别離時的愁緒。餞行的酒席大約是設在江畔,隻見江上蘆葦都已開滿了白花,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那無可奈何地随風晃動的姿态,蕭蕭瑟瑟的凄切聲響,好像是有意做弄出許多憂愁的樣子,給已經愁腸百結的離人平添了許多愁思。擡眼望去,那西沉的太陽,恹恹地在落下去,隻剩半根竹竿那麼高了;那從天際飛來的兩行新雁,愈飛愈遠,飛往南方的老家去了;眼前停靠着的這一條船,就要載着詞人的朋友(也許是心上人)别去了。

下片進一步分寫别前、别時,别後的心理活動。詞人說:我們之間的别離一直是我擔心的事情,我常常怕你離我先去。眼下,别離,無情地來臨了,在這即将分手的時刻,隻有拼一醉才能暫時解除心中的煩憂。今天晚上,我的眼前還是一個活潑潑的你;到了明天,你的模樣就隻能活在我的心裡;到了後天啊,想你、念你而又看不見你、喊不應你,我隻能緊蹙雙眉,忍受無休止的離愁的煎熬了,這怎能不教人心酸腸斷呢!

這首詞沒有采用誇張的手法,基本上用白描,隻四十八個字,便将别離的愁緒傾訴得相當充分,很有感染力。透過悲切凄清的愁緒,可以感受到送别人與遠行者之間深摯的感情。

關于秋的詩和優美句子(讓我們在古詩詞裡)11

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宋·黃庭堅《登快閣》

一葉落而知天下秋,落葉是秋天的信使。從宋玉開始,深秋搖落之情已經彌漫了千年。小小的一片葉子,是心境的反映。

落葉西風時候,人共青山都瘦。

--宋·辛棄疾《昭君怨》

秋天是一個成熟的季節,褪去了夏天的繁茂,删減了枝芽樹葉,顯現出俊逸的骨骼。

斷虹霁雨,淨秋空,山染修眉新綠。——黃庭堅《念奴嬌·斷虹霁雨》

秋天是一種宏大的色彩,從磅礴的群山之間噴薄而出。一層層,一片片,連綿起伏,錯落有緻,一個季節的張力,就此達到極緻。

“秋月當天,纖雲都淨,露坐空闊去處,清光冷浸,此身如在水晶宮裡,令人心膽澄澈。”--《小窗幽記》

清秋的明月纖雲不染,天空一片澄澈,坐在空闊的地方,浸透秋月的冷冷清光,内心也是一片澄澈。

菊黃蟹肥桂花潔,人間最美是清秋。它是埋藏于歲月風骨裡的溫潤與美麗,它是繁華盡處的殷實與坦然。

逝水無痕緩緩流,人間最美是清秋。願秋風不燥,歲月靜好,時光不老,你我都好。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