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我,沒安全感,可否後天彌補甚至治愈?
文/曹懷甯,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我們可以用一棵樹的成長過程來打比方,從而更好地理解這個問題。
當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因為遇到某些創傷性的事件,或者與重要的他人有不良互動,比如,如果孩子遭到父母的忽視、虐打,被老師或者朋友長期排擠、嘲笑等,就有可能産生不安全感。
這就像是一棵小樹苗在生長時,其枝幹遭到了外力的扭曲。在這外力的牽引之下,樹幹會漸漸地彎折畸曲,就像人因為不安全感而變得敏感多疑的内心一樣。
在一棵樹已經開始長歪的情況下,如果我們撤去讓它變得畸形的外力,用繩子牽引,甚至用夾闆矯正,是有可能讓它重新恢複向上生長的态勢的。
人和植物一樣,也具有頑強旺盛的生命力。
如果我們在人生中遇到良善、正面的力量,讓我們感受到生活中并不是隻有曾經傷害我們的那些人那些事,這世界确确實實有着美好、積極、安全的一面,我們内心的正向力量也就會被激發,漸漸恢複對他人和生活的信心,重新建立起安全感。
但如果一棵樹從小被摧折得太厲害,哪怕恢複自由後,它過去長成的枝幹也已經是彎折畸曲,再無法扭正了,那麼這棵樹就隻能帶着這扭曲的樹幹繼續向上生長。
這就像有些人,童年時他們遭受的折磨程度太劇烈,成年後,哪怕有了良好的境遇,自己也主動積極地進行心理治療,但内心的不安全感仍舊無法完全消除,對他人的戒備、對生活的驚疑成了他生命揮之不去的底色。
這時,我們就不得不将其稱之為命運。
這裡的“命運”似乎給人一種消極感,是的,不安全感固然會剝奪我們生命的一些可能,但它也可以成為我們獨特的經曆和深入理解這世界的一條渠道。
有很多優秀的作家、藝術家都是心靈有創傷的人,甚至可以說,創傷在某種程度上促發了他們,造就了他們。而在這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他們的努力改變了痛苦的性質,使痛苦成為了财富。
如果一味地盯着自己的“不足”,那就相當于讓痛苦永遠停留在痛苦的狀态下,而不會随着自己的努力而變廢為寶。
所以,能不能成就自己,關鍵不在于我們内心是不是有安全感,能不能被治愈,關鍵在于,我們對待生活的态度是不是接納、堅持、努力,這才是一切的前提。
作者簡介:曹懷甯,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咨詢實踐超千小時,主擅領域包括婚戀情感、人際交往、兩性心理、人生規劃、家庭關系等。自2011年開通新浪微博以來,粉絲六萬多人,堅持定期回複私信,無私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咨詢,咨詢解答超千萬字。《婚姻與家庭》雜志特邀專家,多家媒體簽約撰稿人。
心理咨詢師曹懷甯(caohuaining)。
新浪微博、知乎、頭條号:心理咨詢師曹懷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