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
窗間梅熟落蒂,
牆下筍成出林,
連雨不知春去,
一晴方覺夏深。
芒種
今日芒種,古書上說,“五月節,謂有芒之種谷可嫁種矣”,也就是說,大麥小麥等有芒作物已經成熟等待收割,晚稻等夏播作物亟待播種,農民再度開始了忙碌的田間生活。此時的忙碌,可用“搶”字來形容,有童謠這樣唱道:“芒種忙,麥上場…搶收搶運搶脫粒,曬幹揚淨快入倉……”所以芒種,又稱“忙着種。”此時忙碌卻又喜悅,春耕已有收獲,夏播蘊含着秋收的期待。芒種時節,在自然時序中如此承前啟後。
然而惱人的梅雨季也将在此時駐留江南。綿綿陰雨間,青梅熟透,栀子花開,畢業季的歌聲再度響起,從幼兒園到大學校園,又有一批畢業生迎來自己全新的人生階段,正如這芒種時節,盡管忙碌,卻滿心期待,盡管陰雨綿綿,轉頭卻是仲夏明媚的藍天。
芒
種
民
俗
芒種·三候
芒種一候“螳螂生”,古人認為芒種時節螳螂破繭而出。螳螂是自然界的拟态專家,可以貌如花,形如竹,可以翠如夏草,枯如秋葉。
芒種二候“䴗(jú)始鳴”,成語“勞燕分飛”,“燕”指燕子,“勞”指的就是伯勞鳥,即“䴗”。
芒種三候“反舌無聲”,在古人眼中,伯勞鳥和反舌鳥是善鳴之鳥中的兩類典型代表,此時節,伯勞鳥啼鳴,而反舌鳥收聲。
芒種·送花神
芒種送花神,是中國人綿延千年的歲時風雅。與農曆二月十二恭賀百花生日的“花朝節”(也叫“花神節”)相對應,一迎一送之間,積澱着中國先民欽敬自然的人文情懷。相傳芒種日,百花凋零、群芳搖落、花神退場,民間會在這一天舉行儀式餞送花神,表達對花神賜美人間的感謝,以及盼望花神明年再會的美好希冀。
芒種·青梅煮酒
芒種時節,梅子成熟,正是煮梅、食梅的好時候。由于新鮮的青梅大多味道酸澀,難以直接入口,需加工食用,最常見的加工方式便是“煮梅”。此外,民間還流行釀制青梅酒,味道清爽。《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論英雄 關公賺城斬車胄”中便有“盤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對坐,開懷暢飲”的描述,“青梅煮酒論英雄”的典故就由此而來。
起
居
芒種·夜短晝長
梅子黃時雨,田間稻花香,渌沼蓮花放,夏日悠悠長……芒種時節的這些絕美風景,入眼入心。不管是煮梅聽雨,小樓看海,還是枕花而眠,聽水入夢,都讓人心生怡然。
起居方面,宜順應夜短晝長的季節特征,“夜卧早起,無厭于日”,中午最好适當小憩,有助消除疲勞,有益健康。
飲食上,應注意清淡,可多吃一些祛暑益氣、生津止渴的食物。此時節也是皮膚病的高發時期,衣物要勤換,保持潔淨幹燥。
在這個又忙又美、又收又種的時節——
希望你“忙而不亂”:莘莘學子就要踏上考場,願你們沉着冷靜,将多年“種植”轉成“收獲”,碩果在前,隻管去摘。
希望你“忙而不茫”:保持内心的節奏,有收獲也有行動,既能得到努力後的犒賞,也不忘繼續向上生長。
來源: 上海新聞廣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